高光友:30余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民间传承
每年农历6、7、8三个月
正是乌蒙山中采割大漆的最佳时节
在高高的漆树上
割漆匠们像啄木鸟一样贴在树干上
一点一点地将漆液收集起来
今年55岁的高光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从小就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长大,儿时每年看到父亲从房前屋后高高的漆树上采割生漆,熬制后在旱烟盒上制作精美的图案,心里悄然种下了一颗痴迷漆器的“种子”。
1985年,他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农民画培训班,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绘画基础。1989年,在美术老师的推荐下,高光友进入到梦寐以求的国营漆器厂工作,在漆器厂师傅们的指导下一头扎进传统漆器制作技艺学习中,对大方漆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彝族的漆器学精学透并发扬光大。
1995年,高光友离开国营漆器厂,开始潜心研究彝族传统漆器并着手创作作品,不少作品开始在全国的各类漆器比赛中获奖。
高光友制作漆器一直坚持使用本地采割的土漆作为原料,甚至会亲自上山爬树采割漆液,自己过滤加工。“行百里割千刀才能得到一斤漆,可见割漆是比较艰苦的工作。本地漆是个好东西,真正原生态的漆,是可以食用的。”说话间高光友将漆液滴在舌头上吞了下去。
高光友介绍,当初每年漆的需求量从200斤增长到现在每年近千斤,这31年来,粗略估算一共用漆达到3吨以上了。
30多年来,高光友一直潜心研究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在他看来,从生漆到漆器形成,工序繁多且需手工完成,虽难度大、工期长,但是这项彝族文化财富决不能丢下。
2013年,为了更好传承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光友集合了一批民间漆器艺人,创办了漆器工艺制品厂,专门从事大方彝族漆器工艺品设计、髹饰技艺,还定期举办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培训班,对学员进行专业培训,有力地推进了大方漆器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