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

近期,阅读刘绪源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在这本书中,他提出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尤其是第二个顽童的母题,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我孩子小时候看过《我们的学校要倒了》《全班都变成了苹果》,到后来的《长袜子皮皮》《埃米尔》《了不起的大盗奶奶》这一类的书,主人公调皮捣蛋,想要说带给孩子什么启示,似乎是没有的。但是孩子很喜欢看,翻来覆去地看。

虽然这些书是我给他买的,隐隐地还是有担心的:这书,带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呢?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当然就只是担心一下而已,没有深究过。

在这个母题的论述中,他先是从顽童母题出现的社会背景——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与皮亚杰的心理学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开始普遍推广——新教育不再只是适应社会,而事实上已经意味着“改变”社会了。

在这场以“儿童为中心”的变革中,儿童渴望自由的天性需要获得释放。成人亲切的笑脸,并不能减轻儿童这种内在的压抑感。尤其是,当成人急于要让儿童接受教育,急于让儿童懂得自己的幼稚、不成熟。

教育主义者处处以教育的眼光对待儿童,目的是让儿童早日成长;但儿童在克服自身的不成熟时,也克服掉了自己的天性与思维的自信。儿童成熟了,学会了成人的思维方式,会像成人一样待人处事了——但同时又是不成熟的。他们只会模仿旁人而没有自己自然形成的个性,只有思维却没有推动这思维的自信,所以他就保守被动,缺乏创造。

如果是在五年前看到这段文字,我估计会直接略过。当我陪着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初中三年,回看这个章节的内容,才发现一直在教育怪圈中,一直在墨守成规的是我。带着我走出来的,恰恰是我的儿子。

我想起最近的一次儿子煮饭。他发现,电饭锅不工作了,然后就喳喳喳喳地不停问。

我内心很生气,都已经这么大的人了,电饭锅不亮难道不知道自己去找原因吗?非要问我怎么办?我忍住怒火,自认为很耐心地引导着:你看是不是停电了?你看插座那里插好没?其实,他已经把这两个方面检查过了。

我说:“那线有几头哦?”

他很是生气:“你不要以为你是在循循善诱引导我自己去解决问题!你这样只会让人反感!你直接告诉我,还要看哪里?”

我气更大了:“你读的书都白读了吗?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读书还要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说得是那么振振有词。

现在看来,所谓的“振振有词”只不过就是来自于内心那种时时想着教育的固有观念。正如周作人所说:……后来又中了实用主义的毒,对儿童讲一句话,眨一眨眼,都非有含义不可……

虽然他已经上了初中,但是他整个童年都充斥着我这样的自以为是。品读这个章节既释了惑,也看到了自己的狭促。我真是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真正以“儿童为中心”,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0)

相关推荐

  • 自主家教 天才特训 第48讲 创造

    第48讲 创造 客厅内,有咨客在咨询,教授在讲,众人在听,也有做笔记的. 一位母亲说:他们都说创造很重要,怎么才能让孩子将来具有创造能力呢? 教授说:要想让孩子将来有所创造,就要从小开发幼儿的右脑. ...

  • 闲适性阅读,一种理解人性的阅读

    依然在思考着闲适性阅读的事情.框架有了:十分钟晨诵,二十分钟午读,三十分钟亲子共读(早中晚刚好一个小时,正所谓"早十午廿晚卅".),思维教室,阅读展示袋,阅读展示广场--.早晨听到 ...

  • 7.怎样不动手教育小孩?儿童是成人之父。...

    7.怎样不动手教育小孩?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不需要教育. 成人对于儿童,要有敬畏之心. 如果成人足够虚心,且善于观察,成人可以在孩子身上学到很多很多东西. 孩子有天然的感知力和同理心.孩子天然会用不 ...

  • 让自己真的走进教育之中

    在"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工作坊中,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还给儿童什么样的世界?带着这样的问题,大家在一起碰撞,交流,期待能够创造出属于孩子们的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