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之美】为什么夏天容易出汗?

锁定国医之美

农历五月初一,仲夏的第一天

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此时斗指正南,后天离卦当位

气温升高,万物隆盛,阳气正旺

这个时候大家一般都会出汗偏多

那么从中医理论上来讲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概念

认为天地宇宙和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生于天地二气的相合

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

《黄帝内经》中讲:

以天地为之阴阳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从中可见,我们人体所出的汗

与天地间的雨是同一类比关系

而在春夏秋冬四季中

夏季的降雨量是最大的

所以依据天人相应的理论

我们在夏季的出汗量

本身就应该偏多一些

但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的逐渐优越,人们在夏天更多的选择待在空调屋中,贪求凉爽,避免出汗,但这刚好和顺应天时的养生法则相违背。

《黄帝内经》上讲: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无厌于日:便是提醒我们不要拒绝夏季的太阳,却长期待在阴凉的室内,而应该适当的接受阳光的照射。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便是说要适当的外出运动出汗,抒发情志,使气得泄。

如果一直待在空调房中,当出汗而不出汗,就已经违背了这个法则。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一直强调,夏季必须要出汗的原因,因为人只有顺应天时,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那么汗,到底来自哪里?

《黄帝内经》中提及汗的来源,有非常重要的两点:

一:心之液,为汗;

二: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这两句话一是讲汗的定义,二是讲产生汗的来源。汗,是心的化液,而提供化液的来源,是谷,也就是人们的日常饮食。

所以人们出汗实际和心有着直接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医上讲的心,并不是指单一的脏器,而是包括它所运动与联系的整个气机,与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链接。

不过虽然夏季需要出汗,但有时候出汗过多,往往是身体潜藏着问题的信号。

1、夏天易怒易导致头部出汗过多

有的人出汗时主要集中在头面部,天气稍微一热,或者轻微活动时,便会满头汗出。

这种现象的一个主因是来自于,肝部气机不畅,肝阳上亢冲于头部,而肝部气机不畅,主要来源于动怒。

“怒”:上奴,下心。奴者:罪也;役使于物也。心受制在其下。

我们的心本来应该是清净恬淡,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关爱的,如果处在愤怒的情绪状态时,便会塞满对他人极度的指责、不满和抱怨。

整个心神都已经被外物极度相牵连,便背离了祖先所叮嘱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法则。

由于发怒,肝阳上亢直冲于头部,头部又为诸阳之会,暴逆的气机,搅扰于头,牵动着心脏气机的不畅,所以头部便会特别爱出汗。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注意及时调节自己的情志,在上文的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夏季三个月,使志无怒,非常关键。

2、运动时间错误,导致虚汗常出

虽然夏天适当的出汗有助于身体机能的畅通,但是过于出汗,或者是让自己出汗的时间不对,都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夏天的运动一定要适量,并且要选择对的时间,一般以清晨较为凉爽的时间为主,应该特别注意避免选择在中午11点-13点之间运动。

尤其了解到现在有很多朋友,会选择趁着中午午休的时候去健身房锻炼,来场大汗淋漓的劲爽,便需要格外叮嘱一下。

因为按照中医上子午流注的概念,这个时候正是心经当令,身体处在一个由阳入阴的状态,正适合休养心气,所以我们中华文化历来就有中午午休的习惯,也称为“子午觉”。

此时如果搅动自身阳气,便很容易导致阳不能成功入阴,大量的汗液在不适宜的时间发出,久而久之就会损耗自身阳气,造成气虚,表气不固,动辄爱出汗的状态。

3、贪饮凉食,损伤脾阳,导致吃饭聚餐时常大汗出

夏季天气燥热,大部分人除了喜欢吹空调外,还特别喜欢吃生冷寒凉的食物以缓解天气的炎热。

贪吃生冷,虽然一时会令人消暑解汗,若无节制食饮,会大大的损伤脾之阳气,尤其对于平常就有脾胃问题的朋友,更是雪上加霜。

脾胃阳气损伤,内里空虚,就会在吃热饭的时候出现大汗淋漓的现象。

尤其以夏季吃含有热汤类的食物时表现尤为明显。所以夏季应该对生冷食物有节制,尤其对已有食热饭非正常汗出现象的朋友来说,更应该警惕,否则汗出的现象会日益加重。

中医讲究人体阴阳状态的平衡,在仲夏来临之季,我们要切实留意,既要适量发汗,也应自我检测,是否出汗过多,防止身体出现其它隐患。

——国医之美为众生健康发声——

人人懂中医

则天下无不可治之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