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技法讲座|印章章法分类(十一)

从虚实分之印上留红法

印上留红法,主要是指白文印的一种章法设计,即在印文上方留有一块红地,而印文下方相对不留或少留红地。
例如汉代二字印“邕敝”“李克”“刘发”“李安”“胡素”,汉代三字印“董宣印”“长孙楚”“藿庆纪”,汉代四字印“淳于官印”“田勲私印”“黄神越章”“成超白事”,以及汉代多字印“车骑将军光禄勲之印”“吕元伯白笺”等,印面上方都留有一条比较宽阔的红地。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印上留红部分虽然宽窄不同、大小有别,但都显得恰到好处、自然得体,把握得很有比例与分寸。
再如明印“归昌世印”,印文为朱文白文相间式,但印上皆冠以红地;“不薄今人爱古人”,更有趣味,为了使印章上方红地更为突出,印文上方的文字线条有意刻得很细,采用减薄求细的手法,营造了印上空虚的效果,使得印上红地鲜艳夺目,更完美地突显了红地的观赏性。印章上方的红地,正因为有了这些印文文字艺术化的笔画支撑,才有了平衡与稳定、才有了亮点与看点。
此外,近现代印人吴昌硕、黄少牧等,对印上留红印章亦十分关注与重视。如吴昌硕的“徐士恺”、黄少牧的“双王 斋”等印章作品,印上留红法的形式很有特色,充满艺术精神,耐看且令人回味,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印文与上方保持距离,向下方下沉,似乎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重新排列,它浮在印底的地平线上,用古朴沉雄的气质感染着读者,同时还给人留下一片空灵的天空,真可谓印趣无穷。

从虚实分之印下留红法

当你翻开印谱,在浏览欣赏古今印章作品时,定会发现有这么一类白文印章:印文文字在上,而印文下方留出一块红地。这类印下留红法的印作数量不少,无论秦汉、明清还是近现代的篆刻艺术家都喜欢用这种方法治印。
印下留红法与印上留红法,一上一下,互为相左。这类印章确实有它独到的魅力。如汉印“博山集家丞”“凌江将军章”“关中侯印”“广武将军”“军假司马”“亲赵侯印”“归义侯印”“试穷阴密令印”等,它们的印文都比较方正,线条挺拔,紧靠上方,而印下都有一块大小不等的红地,这是很典型的印下留红法印章。再如三国官印“长水司马”、晋印“牙门司马”“殿中中郎将印”、南北朝官印“三川护军司马”等作品,印下留红非常鲜明夺目。尤其是晋印“刘昌”“纳言疏”,印下大块留红,愈加鲜明突出。
来楚生的“不登大雅之堂”、吴昌硕的“杨士骢书画章”、吴咨的“适园”、赵古泥的“一声长啸海天秋”、邓散木的“奇悍无等伦”等,这些篆刻大师的作品,更为大胆夸张,强化了留红的效果,皆彰显了印下留红的艺术精神与艺术特点。其中吴咨的“适园”一印,文字点画雄厚古朴、方圆兼得,“适”字走旁下拖至印下角,这一拖笔,活了全印,意到韵足,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印下留红法主要特色是它们的印文都比较方正,线条挺拔,紧靠上方,印下都有一块大小不等的红地,而这些红地一般都非常鲜明夺目。我常戏称这些印作的创新与留红处,是与读者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自留地”。亦可以说,印下之留红,是留下了一块广阔坚实的基础,承载烘托着丰富多彩的方寸世界。值得说明的是,印下留红的大小、宽厚、形式不等,它之所以不属于“上实下虚法”一类,是因为前者的红地上没有印文笔画,这也正是两者的不同与区别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