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食之小寒
小寒 左河水
冰封万里雪皑皑,径堵千重港口塞。
昨日剪桃修几树,忽如一夜李花开。
虽然大家整天都在叨咕暖冬,但是真的到了小寒,天气还是挺冷的。
而且我讲这个话是有科学依据的。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时,对于除了绝大多数的中国地区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而且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一年之中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小不见得一定小,大不见得一定大,听上去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就和太阳正午的时候往往不是一天之中最热的那一刻,下午两点才是,大概一个套路吧。
俗话说,“冷在三九”。而“三九”一般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
小寒节气这段时间,东亚大槽发展得最为强大和稳定,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也达到最为强大且稳定,西风槽脊尺度同时接近峰值,并配合最强的西风强度。小寒节气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并不多。不过,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忽冷忽热的强弱交替,反倒会让人觉得更加寒冷吧。
不过天时不可妄言,老天爷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按照现在的科学说法就是,万一如果哪一年的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早来或者晚来那么几天,往往就会在全世界引起难以预测的变化了。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将会是酷寒了,比如广西就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谚语。
顺便多说几句,老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不少根据小寒的冷暖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小寒雨蒙蒙,雨水惊蛰冻死秧”,“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小寒无雨,小暑必旱”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民间俗语看似质朴,却朗朗上口,有时候比气象预报员四平八稳,不温不火的官方说法,好像还多了几分道理。
小寒 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按照典籍记载,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是为大寒。小寒之日分为三候,初为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雁北乡(xiàng)。乡,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雉始雊(gòu)。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以后年味渐浓,如果按照旧时光的传统,人们已经开始要筹划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陆续续为不久后就要到来的春节做准备。但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很多传统习惯已经渐渐淡化,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从回忆中觅得几分味道。
至于最重要的吃吃喝喝,当然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慢待。
饮食上,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小寒进补,调养身体的做法。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日常食物中属于热性的食物主要有鳟鱼、辣椒、肉桂、花椒等;属于温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荠菜、芦笋、芥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杏子、桃子、大枣、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石榴、乌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猪肝、猪肚、火腿、狗肉、鸡肉、羊乳、鹅蛋、鳝鱼、鳙鱼、鲢鱼、虾、海参、淡菜、蚶、酒等。
驻舆遣人寻访後山陈德方家 黄庭坚
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
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后山。
不过除此之外,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还是有很多颇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毕竟,吃是大事。
南京,吃菜饭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是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但为了避免口感太糯,一般选择的比例搭配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广东人很讲究食疗。小寒因为正好处于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老广的讲究可见一斑。
天津,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旧时天津地区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它是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6厘米左右,以沃土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那时候条件有限,所以人们会想出一些方法来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到如今,随着物产丰富和技术进步,这种传统做法已经慢慢不多见了。
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谋 黄庭坚
曹侯黄须便弓马,从军赋诗横槊间。
阿瞒文武如兕虎,远孙风气犹斑斑。
昨解弓刀丞太仆,坐看收驹十二闲。
远方不异辇毂下,诏遣中使哀恫鳏。
吾闻斯民病盐策,天有雨露东南乾。
谢君论河秉禹贡,诘难蠭起安如山。
老郎不作患失计,凛然宜著侍臣冠。
愿公不落谢君後,江湖以南尚少宽。
百城阅人如阅马,泛驾亦要知才难。
盐车之下有绝足,败群勿纵为民残。
官焙荐璧天解颜,瀹汤试春聊加餐。
子鱼通印蚝破山,不但蕉黄荔子丹。
道逢使者汉郎官,清溪弭节问平安。
天子命我参卿事,奋然相对亦可欢。
回波一醉嘲栲栳,山驿官梅破小寒。
虽然随着时光流转,很多东西慢慢都没了,不过还是会有很多东西会留下来。
今天就复刻一道传统名菜,焖葱。
第一次知道这道菜还是从王敦煌先生回忆他父亲的一篇文章里。说起王世襄老先生,那可是一位地道的玩家儿,换成现代人的语言来说,是一位生活有品位,有格调,有档次的人。
老人家好吃,会吃,懂吃,而且擅做,堪堪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吃货。
焖葱这道菜自古有之,原料普通,重在功夫,会烧不难,烧好很难,成品色泽红润,滋味悠长,颇有几分平淡中见神奇的味道,后来又演化出海米烧大葱等创新品种,既可以作为家常菜果腹,又可以作为宴席之上的点睛之笔。
摘录原文,供大家一试。
先用绍酒泡海米,碗里酒要多一些。使得海米泡开后,绍酒应当有剩余,再加酱油,盐,糖各少许。
用粗棵的大葱十根,去根并多剥几层外皮,只留葱白部分,切成二寸多长的段,每棵葱只留下下端粗的两三段,其余部分另做别用。锅坐火上,倒素油,微火温油,逐段炸葱,炸得发黄发软即可,不可炸糊,捞出控油后,用筷子夹到盘中码好。等葱全部炸好以后,用空锅置于火上,把整盘葱推入锅中,再倒入那碗泡好海米的作料,收汤后端锅离火盛盘。
坦白说,这是一道自己试验了五六回依然不敢说成功的名菜“焖葱”,海米太硬,葱炸糊了,调味有点重…每次总会有点这样那样的小缺陷。厨艺一道,知易行难,就算知道菜谱,想要完美做出来还是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清远舟中寄耘老 苏轼
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
觉来满眼是湖山,鸭绿波摇凤凰影。
海陵居士无云梯,岁晚结庐颍水湄。
山腰自悬苍玉佩,野马不受黄金羁。
门前车盖猎猎走,笑倚清流数鬓丝。
汀洲相见春风起,白蘋吹花散烟水。
万里飘蓬未得归,目断沧浪泪如洗。
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
清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龟鱼。
今年玉粒贱如水,青铜欲买囊已虚。
人生百年如寄尔,七十朱颜能有几。
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却带经锄。
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但是并非所有的大葱都能入菜,必得是在霜降之后、上冻之前,从地里起出来的大葱。因为只有在地里经了霜,葱质才会变得脆嫩可口,也只有这样的大葱,才能称得上是上品大葱。即使是最优质的大葱,优质期也只能延续到来年的正月十五,此后大葱的品质,就日趋下降了。
按吃主儿的选料标准,只有在大葱的品味最佳期,才会做这款菜。
生活,既要能将就,也要会讲究。
小寒 吴藕汀
众卉欣荣非及时,漳州冷艳客来贻。
小寒惟有梅花饺,未见梢头春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