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锅,我不背!

本文节选自《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拐点,自此,人们的思想被彻底套牢。这一套就是两千多年,人们的想象力被彻底毁灭了。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将董仲舒视为千古罪人。然而,当我们仔细翻看历史,却发现董仲舒是被莫名其妙地扣了个“屎盆子”。

  “屎盆子”是怎么来的?

  先来看看“屎盆子”是怎样的。

  据《汉书》《资治通鉴》等记载,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刘彻下诏征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人才,由刘彻亲自主持考试,题目是“古今治国之道”。参与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广川(今河北冀县)人董仲舒也在其中。

  董仲舒是治《公羊春秋》学的经学大师,在刘彻的父亲景帝时任博士,为官方讲授儒家经典。武帝时期,虽然也做官,但一直未被重用。董仲舒从这次策问中,读出了武帝求贤若渴的心情,因此他对这次策试抱有极大的期望。

  策试结束后,汉武帝亲自审阅策试文章。他发现董仲舒的文章与自己的想法很契合,文章中有勃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但是,武帝也发现这篇文章闪烁其词,似言犹未尽。于是汉武帝又连续两次策试董仲舒,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董仲舒接受汉武帝三次策试的三篇文章,史称“天人三策”,它与贾谊的《治安策》同称为西汉的“大文”。在策试中,董仲舒畅所欲言,他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法家的思想,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回答了天人关系、灾异性命、古今之变等重大问题。最后,董仲舒大胆地提出了思想大一统的政治方略:将儒家以外的百家学说“皆绝其道”,使“邪辟之说灭息”。汉武帝部分地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董仲舒有关,这似乎是板上钉钉的结论。然而,当我们仔细查看历史时,却发现,其中疑点重重。

  第三十一章《史记》中没有记载

  司马迁与董仲舒和汉武帝是同时代的人,还做过董仲舒的学生。《史记·儒林列传》中对董仲舒有专门的介绍。在这里,司马迁不仅简述了董仲舒的一生,还提到了与董仲舒有关的许多人,包括他的同行兼同僚胡毋生和公孙弘,研习《谷梁春秋》的江生,董仲舒的弟子褚大、殷忠和吕步舒等,还有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却独独没有提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且,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从刘邦到汉武帝的汉初学术还有个精辟的总结,他提到了萧何定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曹参推荐盖公宣扬黄老之说,贾谊、晁错提倡申子、商鞅的刑名之说,还有提倡儒学的公孙弘。司马迁认为,他对汉初思想史的概括是完整和科学的,没有遗漏(“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但是他没提董仲舒。试想,如果当时确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等重大的事实,司马迁怎么会不记呢?

  有人会说这可能是司马迁的疏漏。然而,《史记》中又确确实实提到过,在武帝初期,治国思想由“黄老之治”向“儒治”转变。只不过,这一关键人物是田蚡,时间在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史记·儒林列传》说:窦太后驾崩后,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废绌了“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又重用了数百个儒家学派的人。这一转变过程并没有杀人烧书,主要是将“黄老”从占统治思想的宝座上“绌”退。汉武帝采纳了田蚡的建议以后,只是将儒家的五经博士考试制度化了。同时,他大力宣传儒家的其他经典《论语》和《孝经》,尤其是《孝经》,还将其思想具体化为“举孝廉”,但并没有取消一般的文学贤良考试,非儒家的一般文学贤良可通过文学贤良考试当官。“黄老”和“刑名”虽遭“绌抑”,即取消了这两家的博士考试资格,但这两家的人物可以上书言事,如果说得有道理,而本人又有能力,照样可以当官。

  不独司马迁,从司马迁到东汉班固之间的两百年间,也没有人提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要知道,这两百年中,中国历史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如西汉元帝和成帝之间的史学家褚少孙,他距汉武帝时期不远,听过许多宫廷逸闻,曾缀补过《史记》,但对此事不知;西汉后期,著名的大学者刘向、刘歆父子,相继做过国家图书馆馆长,校理过秘书,熟谙西汉的皇家档案,他们对此事也不知;甚至东汉前期的知名学者,史称“才高而好述作”的班彪对此也是一无所知。

  上面提到的这些大学者,多是董仲舒的崇拜者,他们都曾为董仲舒鸣不平。如刘向认为,“董仲舒有王佐之材,比尹伊、吕公望(姜尚)强一点,跟管仲、晏婴属于一个级别,至于其他王佐之臣,都无法望其项背”。刘歆认为父亲对董仲舒的评价过高,认为董仲舒比不上尹、吕,但认为董仲舒“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班彪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董仲舒的名字、籍贯等介绍不完整,表示不满。试想,假如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他们怎么可能会不提及?

  那么,为什么后世就言之凿凿地认为“罢”说与董仲舒有关呢?

  班固是此说的始作俑者

  东汉班固是班彪的儿子,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始作俑者。以班固为主要著作人的断代史书《汉书》成书时间,距汉武帝时期大约有两百三十余年。在这本书中,与《史记》相重的西汉史,除《董仲舒传》外,差不多都抄《史记》,或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关于田蚡的“绌抑黄老崇尚儒学”,只是将“绌”改为“黜”。然而,《董仲舒传》却别有洞天:他增加了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策之事,以及与此相连的《天人三策》,第三策中还有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认为这一建议曾被汉武帝所采纳。

  然而,班固的说法实在值得怀疑,一来是因为班固距事件发生时间过远;二来,班固向有篡改历史的劣迹,而司马迁的人品、文品则一向被后人肯定。这么一对比,《汉书》作伪的可能性极大。

  此说到了1084年,在中国史学界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再一次被认可。由于《资治通鉴》受到了北宋皇帝的赞许,后有胡三省注,又有朱熹作的《资治通鉴纲目》,于是,这种说法伴随理学的兴起,开始深入人心。自此,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成了气候。

  到了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的高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首当其冲受到批判,自此,董仲舒与“罢”说的关系终于被坐实。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