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小执医整理的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必须学习


1. 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学著作是(单选)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温病条辨》
D.《景岳全书》
E.《温热经纬》
2.外感热病,热传下焦其舌象常见(单选)
A.舌尖红起芒刺
B.舌绛苔少
C.舌绛苔黄
D.舌绛紫湿润
E.以上均非
3.温病下焦病证相当于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单选)
A.卫分证
B.营分证
C.气分证
D.血分实热证
E.血分虚热证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下焦病证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舌绛苔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故选B。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下焦病证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神倦,耳聋,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符合虚热证表现,故选E。

三焦辨证

细目一 概述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标志着温热病发展过程的不同病理阶段。在三焦病证中:

上焦病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病较轻浅。
中焦病证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变。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月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多见于温热病的中期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热病的末期阶段,病情深重。

细目二 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语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一) 临床表现
1.邪袭肺卫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等。辨证要点:本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辨证要点。
2. 邪热壅肺证:身热,汗出,咳喘,口渴,苔黄,脉数等。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3. 湿热阻肺证: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4. 邪陷心包证: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辨证要点:本证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5. 湿蒙心包证: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质红或绛等。辨证要点:本证以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二) 鉴别要点
邪袭肺卫证为表证,以卫气受邪,肺气失宜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特征。
邪热壅肺为肺热实证,以邪热继肺,肺气闭郁所致的身热、咳喘、苔黄为特征。湿热阻肺证为肺热实证,以湿热阻肺,肺失清肃所致的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特点,与邪热壅肺的区别在于邪热壅肺是单纯里热证,湿热阻肺除里热外,还有湿邪致病的特点,如身热不扬、胸闷、苔白腻等。
邪陷心包证与湿蒙心包证病位均在心包,均有神志昏迷,但前者单纯里热,后者兼有湿邪。邪陷心包证为邪热内陷,机窍阻闭所致的灼热,神昏,肢厥,舌蹇等。湿蒙心包证为湿热酿痰,蒙蔽包络所致的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质红或绛等。
(三) 治法方药
1. 邪犯肺卫证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
药物:(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桑菊饮)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芦根。
2. 肺热壅盛证 治法:清热宣肺。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
药物: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3. 湿热阻肺证 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代表方剂:三仁汤(加减)。
药物: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4. 热陷心包证 治法:清心开窍。
代表方剂: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药物:元参、莲子、竹叶、连翘、犀角(水牛角代)、麦冬。
5. 湿蒙心包证 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代表方剂: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药物:(菖蒲郁金汤)石菖蒲、炒栀子、鲜竹叶、牡丹皮、郁金、连翘、灯心草、木通、淡竹叶`沥(冲)、紫金片(冲)。

细目三 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热化和邪从湿化,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一) 临床表现
1. 阳明热炽证: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等。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2. 阳明热结证: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灰、黑而燥,脉沉实有力等。辨证要点:本证以潮热、便秘、苔焦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
3. 湿热中阻证:身热不扬,或高热持续,或烦躁,胸脘痞满,泛恶欲呕,舌苔白腻,或白厚,或黄腻等。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脘痞、呕恶、苔腻为辨证要点。
4. 湿热积滞肠腑证:身热,烦躁,汗出不解,呕恶,脘腹胀满疼痛,大便溏垢不爽,舌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等。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二) 鉴别要点
四证均有发热、脉数,均属里实热证。
阳明热炽证因邪热人胃,里热蒸迫所致,以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为特征。
阳明热结证因肠道热结,传导失司所致,以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焦燥,脉沉实有力为特征。
湿热中阻证因湿热困阻,升降失司所致,以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为特点。
湿热积滞肠腑证系由湿热积滞搏结肠腑所致,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为特点。
(三) 治法方药
1. 阳明热炽证 治法:清热生津。
代表方剂:白虎汤。
药物: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 阳明热结证 治法:软坚攻下泄热。
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
药物:大黄、甘草、芒硝。
3. 湿热中阻证 治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
药物:厚朴、黄连(姜汁炒)、石莒蒲、制半夏、香豉炒、焦栀、芦根。
4. 湿热积滞肠腑证 治法: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代表方剂:枳实导滞汤。
药物:枳实、大黄、山楂、槟榔、厚朴、黄连、神曲、连翘、紫草、木通、生甘草。

细目四 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舌绛苔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一) 临床表现
1. 肾精耗损证: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辨证要点:本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2. 虚风内动证: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手足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等。辨证要点:手足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
(二) 肾精耗损证与虚风内动证的鉴别要点
肾精耗损证与虚风内动证均为下焦病证,肝肾阴虚,舌干绛而黄,脉虚。但肾精耗损证系因邪热久羁,耗损肾阴所致,以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等为特征;虚风内动证系因肾精虚损,肝失涵养所致,以手足蠕动,甚或瘛疝为特点。
(三) 治法方药
1. 肾精耗损证 治法:滋补肝肾之阴。
代表方剂:加减复脉汤。
药物: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
2. 虚风内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代表方剂: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药物:(三甲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生牡蛎、生鳖甲、生龟甲。(大定风珠)生白芍、阿胶、生龟甲、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生)。

细目五 三焦病证的传变要点      

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一) 顺传三焦病证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为顺传,标志着病情由浅人深,由轻到重的病理进程。

(二)逆传病邪从肺卫而传人心包者,称为逆传。说明邪热炽盛,病情重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