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东•刘文东山水画写生教学作品展

写生作为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必由之阶,已经被大众所接受与认同,甚至被评判为作品是否具有生活来源的标准。而写生行为也经历了将近70年的发展与变革,成为当下高等艺术院校中国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环节。

“写生教学作品”与一般概念上的“写生作品”,无论在作品的取景经营、呈现意图以及完成状态都有着本质意义的区别。

“写生教学作品”是学习与教学渐进过程的痕迹,主要展示学习的过程性,更多侧重于“教学”的范畴,是“教”与“学”的同时呈现。“教”体现一种方法,是“法”的传授与处理方式的“介绍”;“学”则是将这种演示的“法”进行模拟性演绎,在模拟演绎的过程中去掌握。期间也会由于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认知而出现不一致的结果,但大的方向是不变的。为了更好地使教学成果得以实现,需要有一系列的步骤与可传承的样式进行有次序地实施,而这种具有严谨性的步骤实施,体现了技术样式的“谱系”承传性,这或许就是“科班”的特征,体现了一种“法”的完备与稳固的序列。

而“写生作品”更多的是较为完整的结果展现,是作者针对所观之景进行力所能及的艺术加工与艺术处理,将自身的笔墨能力、取舍意图以及由此意境所引发的艺术想象通过景象的重构进行绘制的作品,体现出作者的综合驾驭能力。

当然,“写生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写生作品”的独立完成,因此严谨的教学程序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所设,而每一个阶段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都具有阶段性,而非追求完整性。

此次写生教学展览主要呈现的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专业方向的写生教学课程序列,自黎雄才先生在1956年负责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教学以来,经历了陈金章、林丰俗、李劲堃、张彦诸位前辈师长在担任山水画工作室主任期间,对山水画写生教学课程的修改与调整,使得这一具有岭南特色的山水画写生教学序列在时代的变革中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势。

笔者既是这一山水画写生教学序列的受益者,也是实施者之一,此次受岭南画派纪念馆、珠江美术馆相约,以“山水画写生教学”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通过个人的思考脉络展出按照此教学序列积累的一批写生作品,既是一次对前辈师长所制定教学实践的汇报,也借此让社会对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写生教学进行一次全面的了解。

刘文东,1971年2月出生于广东广州。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科学”专业博士后出站。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副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山水画工作室写生教学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程名称:《下乡树石写生》

年级与时间:二年级分工作室后,《黎雄才树石画谱》《芥子园画谱》课程后

教学内容:单树、2-3棵树的组合、石壑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目的:检验、体会并消化前一阶段的临摹学习所得,初步掌握现场写生的基本笔墨规律与模式。

任务:通过对树石写生把临摹得到的理性知识与大自然真实的形象加以对照,从中体会山水画的技法特点;掌握树石初步的画法,研究塑造对象结构和特征的用笔规律,以树石为主进行构图练习,为下一阶段的写生课程打好基础。

第一阶段

《单树练习·红棉》

41cm×32cm

金卡水墨

2013年

二、教学原则和要求:

1.侧重于单棵树木的刻画,或树木组合的穿插练习,结合临摹课掌握树石的画法及用勾、皴、点、染的技术去表现一个完整的对象。

2.注意用笔墨表现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和细微变化,此阶段主要着重于用笔的线条质量,并细心体会客观对象和传统中的表现差异,重点掌握笔墨塑造型的技巧,解决各种用笔的技术,理解画稿、画谱与现实的区别。

3.通过大量的写生树石后,重点掌握树枝的取舍与穿插关系,初步具有对现实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的意识,以传统的笔墨审美规范去塑造形体,并加深对传统表现技法的理解和认识。

4.以速写与慢写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对象形体的取舍以及构图能力。

第一阶段

《单树练习1》

44cm×32.5cm

2006年

第二阶段

课程名称:《下乡写生·构图练习》

年级与时间:山水画专业方向三年级,宋元经典临摹课程后

教学内容:小景、山峦、建筑、舟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目的:以“造境”的意识重新处理现实中的景物,完成一张较为完整的小景写生。

任务:主要侧重运用从临摹中所掌握的笔墨技法,以尊重客观对象的基础上,在写生过程中营造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画面,掌握小景写生中的取舍问题,培养学生在构图、取舍、层次感以及虚实处理的能力。能够初步了解并尝试运用山水画“三远”法的取景方式,以扎实、完整的画面表达为主,同时强化以速写的方式去进行各种的构图练习。

第二阶段

《宝珠听秋》

68cm×45.5cm

纸本设色

2014年

第二阶段

《林海探幽》

68cm×45.5cm

纸本水墨

2011年

二、教学原则和要求:

1.该课程的写生练习,重点训练学生学习技法后如何综合运用的能力,在写生中要求深入理解与观察,加强直观感受,主动地运用学习所掌握的技法加以灵活处理。

2.强调写生中对传统技法的运用,构图、笔墨应有一定的意境营造倾向,对传统“三远”法取景作必要的练习与尝试。此阶段仍以笔法作为主要训练,可以尝试使用半生熟宣纸,为从熟宣纸向生宣纸过度做前期的准备。

3.此阶段涉及小景所涵盖的各种不同物象,因此可以在写生期间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景物的重点刻画,如山峦土坡、古建房屋、舟船渔港等,使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景物写生中掌握不同对象的艺术表现。

第三阶段

《塱头书院》

纸本设色

第二阶段

《山家问樵》

69.5cm×45.5cm

纸本设色

2013年

第三阶段

课程名称:《下乡写生·古法摹写》

年级与时间:山水画专业方向三年级,明清经典作品临摹课程后

教学内容:笔法、墨法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目的:通过写生进一步深入掌握传统的构图与笔墨规律,以所掌握的传统笔墨方式进行景物重组写生,要求具有一定的古法意味并加以发展,从而检验学生对笔墨与传统技术的掌握能力。

任务:学生易对构图中的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相混淆,故强化平面性与重组性,弱化直观性;引导学生掌握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和传统构图规律,加强对笔墨意象表现的认识,熟悉散点透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提高笔墨造型的能力;在进行水墨现场写生的同时,要求进行一定数量的钢笔速、慢写,收集各种创作素材,对笔墨进行跨维度的形式探索。提倡学生在经过之前宋元及明清各家临摹训练后,采用自己较喜欢、掌握较好的前人笔法进行对景写生,通过写生印证、体悟前人的笔墨及塑造对象的形式语言。

第三阶段

《醉芳春》

35.5cm×45.5cm

纸本水墨

2007年

二、教学原则和要求:

学会传统山水画的观察方式,掌握“三远法”的散点透视法则和臆想构图形式。

针对这一阶段学习要求:

1.建议采用生宣加强笔墨难度训练,以提高笔墨造型的技能,理解笔墨高质量形成的条件。

2.认真领会传统山水画构图形式的规律,体会山水画观察方法的独特性,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对笔墨的隐性影响。

3.多画速写,以加强对写生中感性认识的记录,同时在笔墨写生过程中加强主观的构图处理能力,在感性中寻找理性支撑。

4.重点对笔墨的构成形式进行理解、体会与掌握,或借鉴古法,或解构转化,引导学生进行笔墨张力与形式美感的探索。

第三阶段

《绿萝清涧》

70cm×46cm

纸本水墨

2013年

第四阶段

课程名称:《下乡素材收集·创作练习》

年级与时间:山水画专业方向四年级,传统青绿山水画经典作品临摹课程后

教学内容:对大场面的素材收集与写生,根据速写转换创作练习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目的:训练学生体察自然、表现自然,将自然景物进行艺术转换;营造意境、初步获得迁想妙得的思维想象,掌握将素材进行艺术加工的能力。

任务:学习运用山水画的专业艺术表现规律,通过对大场面进行有目的的慢写,培养学生体察自然,对自然景观进行艺术加工,训练构图的完整性和对意境的提炼,包括城市题材的艺术转换切入等,把现场素材收集引入带有创作意图的前期阶段,并加强素材收集与艺术处理的意识,为毕业创作做准备。

第四阶段

《春雨山润》

44cm×39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二、教学原则和要求:

下乡收集素材主要是在前两周的时间进行,进一步加强对大场面景物驾驭与意境营造的练习,运用传统透视观点出发,对现场的景物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加工、挪移、增减等艺术处理方法,强调所收集素材具有一种创作的意识。素材收集的过程要求进行景物再造(对景创作)的训练,使现场的速(慢)写已经具有了创作的形式与意图。

教学要求:

1.收集大场面素材,多画不同构图的速写,以完整的素材收集为主,兼顾局部刻画。

2.深入生活,表现个人感受,能够将素材转换成创作练习的草图。

3.将草图进行再加工并进行笔墨转换,完成一张具有明确创作倾向的习作。

第四阶段

《风引青峦动》

70cm×46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第四阶段

《山晓雾语》

68.5cm×47cm

纸本设色

2017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