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范仲淹,晚年做了一件事,让家族兴旺八百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传为千年绝唱。一篇精彩绝伦的《岳阳楼记》不仅让岳阳楼青史留名,也让其作者范仲淹千古不朽,成为后世推崇的一代圣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名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严于律己。虽然数次遭遇贬谪,却不改其心志,始终心忧天下,公忠体国。范仲淹前期主政一方,辗转多地为官,处处为百姓谋福利;后期镇守边疆,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范仲淹晚年出任参政知事,面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主张改革,锐意进取,发动“庆历新政”,可惜新政因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少年求学艰辛,磨砺心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10月1日,范仲淹出生于徐州的一处官舍。其祖上名人辈出,可谓官宦世家,先祖做过唐朝的宰相,祖父及父亲都是五代吴越国的官员。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朝,吴越国投降宋朝,范仲淹的父亲也成了宋朝的官员。范仲淹两岁时,范家遭逢大难。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无依无靠,只得改嫁山东一户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名叫朱说。少年的范仲淹,在朱家无忧无虑地成长起来,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生活殷实的朱家,给幼年的范仲淹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年岁渐长,范仲淹偶然得知自己的身世,感慨不已。虽然朱家对他有养育之恩,范仲淹还是毅然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离开朱家,到一个叫醴泉寺的地方寄宿读书。每天他天不亮就起来读书,至深夜方才入睡。他在寺里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熬一锅稠粥,等粥凉了,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一块,拌几根咸菜,再调点醋汁。这段在醴泉寺“断齑划粥”的清苦生活,养成了范仲淹一生吃苦耐劳的性格,也奠定了他贫困不移其志的精神。数年寒窗苦读,范仲淹博览儒家经典,立下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公元1009年,二十一岁的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二十三岁,他拜别母亲,佩剑远行,到应天府求学。在应天府书院他昼夜苦读,每到晚上困倦的时候就把脸浸到凉水中提神。“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自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

中年为官清廉,造福百姓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进士及第。及第后,范仲淹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已经官职在身,享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于是改回范姓,把母亲接来奉养。范仲淹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很快得到提拔。此后他辗转多地为官,主政一方,兴修水利,创办学校,发展教育,造福一方百姓。在任上他敢于直言,一心为百姓办事,处理了很多冤假错案,得到了老百姓的由衷爱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毕生崇高的理想信念。不管何处任职,无论进退,他总是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这是时人对范仲淹的评价。范仲淹从地方上回到朝廷之后,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向宋仁宗进献《白官图》,批评吕夷简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吕夷简也不甘示弱,对范仲淹反唇相讥,指责他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与吕夷简的争斗,牵连甚广,酿成了著名的“元祐党争”。因为范仲淹言辞激烈,被罢黜到地方任职。范仲淹离开京城时,朝臣因为畏惧吕夷简的势力,竟然没有一个人为他送行。因为范仲淹多次被贬谪,他的好友梅尧臣写了《灵乌赋》的文字奉劝他,少说话,少管事。但是范仲淹却回应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公元1038年,四十九岁的范仲淹到越州担任军政一把手。他的治下一个掌管税赋、土地、户籍的官员孙户曹因病去世,留下孤儿寡母,竟然穷得办理丧事的钱都没有。范仲淹得知有这样一位两袖清风的官员,极为感动,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百缗钱,相当于人民币5万元接济孙家。为了帮助孙家把灵柩送回老家安葬,还指派一名衙吏,雇佣一艘大船,担心沿途盘查,恶人刁难,亲笔开了一张特殊的路条:“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这就是“孤儿寡母船”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范仲淹是一个怜贫济困、体恤百姓,正直清廉的好官。

晚年设立义庄,造福后代许多年来范仲淹安于“断齑划粥”养成的清贫生活, 在他身体力行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范纯祐和范纯仁也都一生廉洁,尤其是范纯仁更是从布衣到宰相,始终如一。史书记载,他的家里除非有宾客来访,否则吃饭不以肉食为主菜,这种节俭质朴,乐善好施,以德报恩的家风,传承影响后代子女上千年。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朝廷下诏调任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公元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州。他的家人想为他购买房地田产,作为他隐退后的居住之地,遭到了范仲淹的拒绝。范仲淹将那些钱拿出来,亲自购买良田千亩,找家族中有才能的人经营打理,成立范氏义庄,义庄经营所赚来的钱财,用来资助家族子弟读书,婚丧嫁娶的等用度。钱君倚在《义田记》记载:“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相当于私人慈善机构“范氏义庄”,一直是那些遇到困难乡亲邻里,后代子孙的庇护所。只有圣贤的事业,才是真正的千秋大业, 在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继承他的遗愿,一直成功地把“义庄”延续下去,这也是范氏家族八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