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隐匿乡间超百年 汨罗白水“新晋”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温馨提示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閔”,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閔氏家族文化”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闵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闵氏宗亲交流。共同传播閔氏文化!
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汨罗白水镇的寿佛桥、闵氏宗祠,这两处隐匿在乡间已超过百年的古迹榜上有名。至此,汨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10处。
踏进如今的高冲村,过去的藕花村,小径通幽处,一拱石梁桥桥面窄悬,桥下白水江流水潺潺,桥头绿树成荫。正是这儿,你与清朝同治年间的古人踏上同一座桥梁的几率是100%。
寿佛桥,清代五孔四墩石梁桥,全长41米,宽0.95米,为联系两岸居民生产生活的交通便桥。桥面由15块花岗石组成,北面第一个桥墩麻石上依稀看到“寿佛桥”及“大清同治九年”“仲秋日玉玲古刹敬修”字样,北面第二和第三个桥墩麻石上则对称雕刻有“镇水蜈蚣”图样。
“该桥保存较好,极具地域特色,对研究清中晚期洞庭湖区域石梁桥的建筑形制与风格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市文物管理所所长赵磐介绍,这座修建于同治年间的寿佛桥,与汨罗迄今保留下来的所有古桥一样,均修建在河流弯道下游100米处。“都在河道转弯、水流变缓之处选址修桥,这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也是古桥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离寿佛桥不远的三星村闵家巷,一栋三间三进的青砖结构古建筑悄然掩立于乡屋之间,这是建设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闵氏宗祠。
据考证,明永乐二年(1404),闵氏五十六世裔孙闵福泰从江西进贤县徙居湖南湘阴眠羊山一带,为湘阴闵氏一世祖。其后,二世祖闵恒益转迁汨罗白水江北栗树园繁衍聚居,其地渐有闵家巷之称。
飞翘的屋檐、雕花的窗棂、青苔的院子,推开左右对称的木制大门,终观全祠,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规划统一,布局严谨。“根据族谱的记载,闵氏宗祠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同时,经过我们详细地调查,闵氏宗祠是湘北地区祠堂建筑地代表。”赵磐介绍。
“虽然建筑的体量、艺术价值比不上湘西怀化等地的建筑,但是它毕竟是代表了湘北地区家族文化的脉络,同时能够体现湘北地区的家族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和建筑文化。”
一直以来,祠堂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探寻文明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宝贵实物资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传统思想和社会观念,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见证。
“当前我们已针对祠堂做好了维护修缮和陈列展览的方案,接下来马上启动包括排水、地面和油漆在内的二期维护修缮工程。针对寿佛桥,我们也将逐级上报,争取资金对桥梁进行文物本体的修缮,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和价值。”赵磐说。
据悉,正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文物,自去年以来,市文物管理所从全市105处市级和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取了寿佛桥、闵氏祠堂和铜盆渡槽三处选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评审,最终寿佛桥和闵氏祠堂脱颖而出。
“我们是根据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市委市政府、文旅广新局的指导思想,配合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做一些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和利用工作。”赵磐解释,目前西长片区范围内除寿佛桥、闵氏祠堂外,还有张公桥共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我们充分保护好这三个文物保护单位,自然就能利用好,这对促进西长片区乡村旅游,增加片区文化底蕴是十分有帮助的。”
团结世界闵氏宗亲 凝聚中华闵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