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贤的智慧与经验,行军打仗披风为何必不可缺?
西汉文帝至南宋理宗,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行军作战必备三样物品,即粮饷、武器与披风,世人皆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储备粮草并携带钱款沿途购买军心稳定;装备精良在攻防皆能事半功倍,秦朝制定武器生产与检测标准高效通用;但世人很少知晓行军打仗披风有何用处?本文从历史真实事件,带您领略披风的重要性。(创作者多臻贵,为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支持原创请勿搬运!)
汉高祖刘邦
特性一、抗寒;对抗匈奴被汉朝军队普及!
距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出现披风,用蒲草编制遮挡隐私是'衣裳'的雏形,西周公卿身披兽皮的袍与裘彰显尊贵,秦国军功授爵武将地位提升颇具威势,至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白登之围”,披风军事价值得到统治者重视。
刘邦与先头部队被匈奴围困7天,汉军拼死抵御却遭遇到严寒天气,《汉书》载“士卒堕指者什二三”,而匈奴军队避免这种非战斗减员,汉朝战后发现“披风”是关键。
原来汉朝初年马鞍尚未发明,匈奴在马背上绑张羊皮缓解颠簸,对峙时再解下羊皮披在身上取暖,兵刃可缩至披风之内避免手冻伤,是长期与严酷环境抗争得到的经验。
匈奴骑兵
制作披风的材料中,麻制吸水易腐难防寒、鹿皮狐裘极稀少昂贵、牛皮坚硬适合造铠甲,唯有羊皮柔软较适宜,但汉初百废待兴府库空虚,牲畜存栏难以满足军事消耗。
汉文帝时政府鼓励养马,“和亲”收购匈奴战马和羊,汉朝骑兵规模达到30万,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骑兵直抵彭阳,汉文帝发千乘战车与骑兵10万应战,骑兵取代步兵成为对抗匈奴骑兵的中坚力量。
皆言“穿十层,不如盖一层”,科学解释是,羊皮披风隔绝了外部凉气,避免热量散失远胜麻衣服,汉朝与匈奴全面战争时期,汉朝骑兵深入河西与漠北,减少将士伤病即赢得胜利,便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古代帐篷
特性二、后勤;减轻辎重受蜀汉政权欢迎!
东汉王朝因“黄巾之乱”走向衰亡,各势力缺粮成为常态,曹操推广屯田而得罪天下世族,袁绍军事储备而搜刮底层民众,东吴孙权抢夺山越部落的土地,蜀汉地狭民贫民众皆面有菜色等。
三国时期粮食产量低,曹魏地势平坦且边境屯田,孙吴借水运快捷成本最低,而蜀汉山高水险运输艰难,北伐战争屡次缺粮而撤兵,发明木牛流马并非最高效,纯属缺钱替代了饲养骡马,对蜀汉与诸葛亮而言,提高辎重的运输效率,等同抢占胜利的希望。
秦朝便有“连坐制度”,即每帐10人相互监督,避免逃亡并培养默契,汉代戍边部队效仿游牧部落,盛行搭好框架后以披风做篷,成品羊皮披风每张约六斤,蜀汉数万将士自行携带后,可运载数十万斤军需粮草。
诸葛亮
诸葛亮五出祁山,西北冬季寒风凛冽积雪深厚,春季温差极大暴风狂沙,夏季干旱少雨气温骤降,秋季阴雨连绵泥泞难行,披风既能遮风又能挡雨还能取暖抗寒,必要时铺路垫坑甚至绝境断粮时充饥,西汉苏武、东汉耿恭、红军过草地皆食用过羊皮。
《汉书·苏武传》载: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蜀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丢失街亭全线溃败,赵云领兵退至箕谷断后,曹真见蜀汉辎重被丢弃,轻敌哄抢而被赵云击败,赵云护送军需烧毁栈道,诱敌扭转败局成为佳话,披风价值不高但战场实用,减轻负重能加快撤离速度,也算得上保命物品。
曹操
特性三、辨识;指挥集结能鼓舞军心士气!
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西凉马超与韩遂举兵进犯关中,曹操统军与马超在潼关相对峙,曹操战前便制定诱敌之策彻底“平息三辅”,《三国演义》写曹操“割须弃袍”纯属虚构,但异色披风辨识将领确实军事上广泛应用。
古代士兵披风基于羊皮,为节省成本白色或灰色最常见;校尉级别羔羊或鹿皮,橙色或蓝色美观且彰显身份;将领级别用丝绸或貂皮(侍从打理),象征高贵的金色或紫色等;凭披风颜色就能辨识对方将领,蜀汉庞统、东吴孙坚,皆因此而死。
古代战场
华贵披风固然显眼危险性高,却彰显与士兵并肩鼓舞军心,如公孙瓒“白马义从”纵横幽冀、李世民“玄甲军”虎牢关扬威、岳飞“背嵬军”破敌留名青史、朱棣“三大营”横扫漠北王庭等,主帅身先士卒能激发斗志,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
战争靠智慧而非单纯武力,历史名将并非都英勇善战,如蜀汉诸葛亮羽扇纶巾、西晋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南朝梁国陈庆之儒将军神、后周世宗柴荣临阵发号施令,麾下将士想在主将注视下立功,远比普通将领指挥更英勇善战。
古代将领
综述:披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习俗的融合!
披风能够在行军途中遮风挡雨,安营扎寨时充当篷布取暖抗寒,将领以披风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亦能收拢部众重整旗鼓再征战,诸多优点使披风在军事领域应用千年,元朝起生产力提升与军政分离,披风使用频率减少退出历史舞台。
文献参考:《汉书》、《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