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北京老人出售传家宝,宝物引爆拍卖现场,故宫1980万买下

1995年的秋天,一副失踪50多年的宋代古画在北京某个拍卖行进行拍卖。现场整整500多个座位全部被坐满,剩下的人只能站在后面观望。最终,北京故宫博物院打败了所有的竞拍者,以18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再加上10%的佣金,以1980万元人民币,把这幅古画收购回了故宫。究竟是怎样的一幅古画,居然能够在那个时候拍出1980万的高价?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溥仪出逃匆忙,古画下落不明

秦公

1995年秋天,北京还是如往年一样,秋风中带着略微的凉意。这天,一位白发苍苍的东北老人忽然推开了秦公办公室的门,小心翼翼地护着怀里的东西,慢慢地走到了秦公的身边。当时的秦公是一名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老人小心地掏出怀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笑嘻嘻地对着秦公说:“我这里有一件传家宝,想请您帮忙给估个价。”秦公听到他这么说,立刻把目光转移到老人带来的东西上。

他接过古画儿,就在自个儿的办公桌上摊开了,刚刚打开前半截儿,他就大吃一惊。老人带来的是一幅画,秦公打开画卷仔细一看,画中的内容瞬间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幅画中所绘之景,皆是精工细品,极具美感。整幅画卷造型生动形象,笔法流畅细腻,端庄清雅,不同景物之间的笔墨凝重而富有变化,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秦公看了很久,辨认出这幅古画很可能就是丢失多年的宋代张先的《十咏图》。而这幅画已经遗失了50多年,无迹可寻。

《十咏图》

秦公看着老人,仔细询问着这幅画的来历。在慈禧太后还没有去世之前,这幅《十咏图》就备受她的喜欢,她曾多次拿出来观摩欣赏。慈禧太后过世之后,这幅《十咏图》就一直存在库中。那为何这幅画最后会流入民间,并且成为老人的传家宝呢?这就得从辛亥革命开始说起了。

辛亥革命之后,宣统皇帝退位,可是清朝皇室的成员却依然住在紫禁城中。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从1922年的7月开始,就要求他的两个弟弟溥佳和溥杰进宫陪读。在两个弟弟陪读期间,溥仪就多次借着赏赐的名义,把宫中收藏的珍品交给了他的那两个弟弟,让两个弟弟在放学出宫时,把这些珍品装在包裹里带出紫禁城。

溥杰

长此以往,溥仪的两个弟弟先后从紫禁城中带出了不少珍品,一直到1924年11月,清朝的皇室成员被赶出了紫禁城。后来根据不完全统计,溥仪的两个弟弟先后一共从紫禁城中带出了将近1200件珍品,在丢失的收藏品的清单中,就包括了宋代张先的《十咏图》。

1934年,废帝溥仪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到了吉林长春建立起了伪满洲国。在那里,他把当初联合自己的两个弟弟从紫禁城偷偷运出来的那些收藏品,放在了小白楼里。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在没有了日本人的支持之后,伪满政权就覆灭了。慌乱逃走的溥仪,来不及把小白楼里的收藏品都带走,只能在慌乱之中挑了一些值钱的和自己喜欢的,共计100多件,匆忙地逃到了吉林省的大栗子沟。

溥仪

他边走边躲,可是在乱世之下,他出逃时带的那些盘缠,很快就花完了。走投无路的他,就只能把当时出逃时带走的那些收藏品,送给了随行人员。而随行人员则会给他弄一些吃得来,照顾好他的生活。再后来,这些随行人员手中的收藏品,被东北民主联军缴获,最终大多数的收藏品都被送到了辽宁博物馆,由博物馆进行收藏。可是留在伪皇宫小白楼里的一千多件收藏品,却被侍卫们哄抢着。于是这一千多件宫中收藏的珍品,最终被这些侍卫们抢劫一空,流入了民间。老人的祖上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侍卫,这幅画最后也就流传到了老人的手上。

本来这个老人,只是想请秦公估算价值,并不想出手,可是秦公一看这画极有可能是真的《十咏图》,怕这幅古画最终会流落到别人的手中,甚至是流落到外国去,所以秦公一时不敢让老人就这么轻易离开。他开始一边给这个老人做工作,劝他把这幅古画出售,一边立刻把这个消息上报给了上级。

十咏图局部

经过了秦公的劝说之后,老人终于答应把这幅古画800万出售给秦公,但是秦公并没有那么多钱,最后在秦公的担保下,老人决定进行公开拍卖。

进入了拍卖程序之后,这幅古画就必须按照拍卖流程来进行专业的鉴定,所以他们就请来了五位老专家来进行鉴定。而来进行鉴定的这五位老专家,在国内文物鉴定的方面被称为“五老”,是当时国内文物鉴定行业的权威级人物。经过这五位老先生们非常严谨的鉴定,最终他们得出了结论,这幅画就是当年从清宫流失出去的《十咏图》,是张先的真迹。

鉴定小组把鉴定结果呈报给了国家文物局,建议国家出资把这幅画收购下来。国家文物局在拿到这份报告之后,立刻给出了批复。国家文物局同意此画进入拍卖程序,但是不允许私人收购,只能由国内的博物馆和国有企业进行收购。同时文物局又给北京故宫博物馆拨出了专款,让北京故宫博物院无论如何都要把这幅画拍下来,不惜任何代价。

千年古画拍卖,现场座无虚席

几天之后,在北京某家拍卖行里,大厅里全都坐满了人,就连走道上都坐满了人。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都想来看看这幅《十咏图》的真迹。拍卖会开始之后,大家都争相竞拍,现场十分激烈。而这次竞拍中,北京故宫博物馆特意派出了梁金生,来现场进行竞拍。

拍卖会

据梁老回忆,当时现场一直有人在举牌,不断地竞拍之后,价格一直在上涨,可是一直还在有人不断地举牌。看着不断举起的牌子,梁金生的心中一阵忐忑,因为他怀着必须将这幅画拿下的使命。他只有一次又一次地把牌举起,不断地跟着竞拍。

在他最后一次举牌之后,价格来到1800万元。当时现场还有人想要继续举牌竞拍,可是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喊:“别抢了,给故宫吧!”在这个声音出来之后,人群就慢慢地开始附和,一时之间那些还想举牌的竞拍者,都默默地把手收了回去。于是,《十咏图》最终被收录到了故宫博物馆里。

十咏图局部

《十咏图》不仅是记录在册的故宫藏品,更是一副传世名画。画里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时期的人文风俗,是现在珍贵的历史资料。而《十咏图》,是张先根据他父亲生前留下的十首诗所作,因此称作《十咏图》。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他留给世人的遗作中,张先一直以来都是词人,鲜少作画,那么他为何会留下一幅传世孤品呢?这个原因,还得追溯到张先的父亲张维身上。

张维从小学习很刻苦,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可是他从小家境贫寒,难以支撑他的学习费用。最终他只好中途辍学,精心务农,养家糊口。可是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是读过许多书的张维,平时特别地喜欢吟诗作赋。自己没有机会考取功名,所以他就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张先的身上。张维就用心教育儿子张先,时常监督他学习。而张先也深刻理解父亲的苦衷,一直很刻苦地学习。最后他不负父亲的期望,成功考取了功名。

张先画像

张先少年时便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父亲张维望子成龙想让儿子具有绘画方面的才华,他请来画师来教张先学习绘画。而那个画师一直崇尚荆浩的画风,荆浩是唐五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北派山水画之祖。他的画作画风雄健,大气磅礴而细腻,所以张先有机会经常临摹荆浩的山水画,奠定了他今后绘制《十咏图》的基础。

从《十咏图》中,山水之间这个细小而富有动态的人物来看,明显具有北派山水画风的立法特征。那么问题来了,张先为何要创作这一幅画呢?

吟诵父亲诗词,迸发思念之情

张先画像

公元1072年,张先已经是一个82岁的老人了。有一天,张先来到南园垂钓。在观赏着美好的景致之时,张先突然想起了父亲张维生前特别喜欢到南园游玩,并曾赋诗十首。他连忙让家人取来老父亲的诗作,再次认真地阅读起来。当读到“他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他仿佛看到了91岁高龄的父亲和马太守等老人,在青山绿水之间,在瓦强亭阁之中,怡然自得的情景。于是,他又仔细阅读了父亲的其余作品。在诗中父亲表达出了自己想要将美景绘画出来的意愿,可是最终却没能如愿。

最后,张先再也无法抑制住自己对于父亲的思念之情,无心继续垂钓。他即刻回到家中,立刻命人准备好画纸和笔墨,将父亲的十首诗反复揣摩之后,他倾入自己毕生的才华,绘制出了这幅流芳百世的《十咏图》。最终整个《十咏图》的画面,由三幅画卷构成,分为左中右三幅。

这幅画一开始描绘的就是张先父亲的第一首诗,描绘了马太守邀请六位老人欢聚一堂的场景。几位老人一起欢聚在楼阁下,在周围花草树木的映衬下,画面美好意境优雅。在画作的周围,张先都会写上对应的这一首诗。就这样,张先把自己父亲的十首诗,经过缜密的构思和巧妙地布局,完完整整地画在了这三幅画卷上,变成了一副完整的画。

《十咏图》出现之后,就被历朝历代的皇家收藏。自它问世开始,就是一副经典的传世之作。在流失民间之前,《十咏图》就一直被收藏在故宫中,而在流失了50多年之后,《十咏图》又被故宫收藏了回去,可以说是命运使然。也是因为有了故宫的收藏之后,让我们也有了可以瞻仰它的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