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备课杂谈之六十五

(图片选择网络)

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备课杂谈之六十五

袁建国

教师的思维不可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不可代替学生的认知,间接经验不可代替直接经验,唯有敢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一定要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正如法国教育家斯多惠所说:“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权,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主体参与,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

主体参与要突出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和深入性四个特点。

全员性,就是要让全班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到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而不是找几个、十几个人参与,其他人当听众和看客。

  全面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不仅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要参与;不仅思维参与,其他感官也要参与;使每位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动员起来参与学习实践,而不是单纯在认知方面参与教学活动。

全程性,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主体参与,其他环节依然是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

深入性,就是指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要保证每堂课学生都有一定量的理性参与和创造性的参与活动,要重视观察、概括、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重视多向、逆向思维,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学能动性、独立自主性、自学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我们赏析一下薛法根名师工作室成员、盛泽实验小学范建健老师,在2017年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首届教学观摩大赛上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赶海》,这个课例荣获特等奖。

这次教学观摩活动的主题是“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范老师充分抓住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品味动词的准确性,感受叹词在文本中表达的情趣,并迁移运用。整个课堂围绕核心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板块清晰,层层推进,充分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清晰地体现了薛法根老师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组块教学思想,非常契合本次大赛的主题,课堂充满智慧又荡漾着趣味,学生学得轻松又练得扎实。

范建健老师的《赶海》这堂课,教学重点指向语言基本功训练:怎么用好词,怎么写好句子。其实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具体说就是学习怎么用好词,怎么把句子写通顺,写得富有表现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重点。

范老师先是让学生画出赶海时做了哪些事情: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把赶海的这些游戏板书在黑板上。

可圈可点的是,接下来范老师让学生去辨析这些动词怎么用好。请看课堂实录:

师:“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这样概括是不错的,但是这里用了两个“抓”字,可以换一个其他的什么词?

生:改成“捏大虾”。

生:还可以把“抓海星”改为“捞海星”。

师:“捞海星”也可以用,但是又和前面的“捞海鱼”重复了,那么前面的“捞海鱼”用什么呢?

生:可以改成“摸海鱼”。

师:对,用词要错开来,要有变化。

“用词有变化”,这是一个层次。接下来他又让学生去体会,动词如何准确运用。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中写“捡贝壳”,如果改成“捡海鱼”可以吗?

生:也可以,但是这个鱼是什么样的鱼啊?死鱼!

师:捡死鱼,那就没有趣了。还有“捉螃蟹”,改成“摸螃蟹”可以吗?

生:到洞里去摸螃蟹要被螃蟹咬的,所以这里用“捉”螃蟹更合适。

师:运用动词不但要有变化,更应该考虑的是运用准确。

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把动词画出来;学生画出动词只是认识了“动词”,这并不是教学动词的目的。范老师从如何运用动词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认识怎么用好动词,这才是教学动词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这堂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会使用叹词。范老师是怎么教的呢?

先是出示一段文字,把叹词全部去掉了,然后再把叹词加上后让学生比较朗读,看看文章中加上叹词后有什么变化。

“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这样文章写得很有趣。加“嘿”和没有“嘿”,表达的情感就有差异,叹词在这里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哎,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加上这个“哎”字,表达了一种惊讶一种好奇的心情,情感表达出来了。

通过这样的比较、鉴别,学生非常感性地体会了叹词的作用。

教到这里,学生认识了叹词,还知道了运用叹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趣,叹词的功能理解了,但是会不会用呢?不一定会。所以范老师接下来设计了运用叹词的练习:

(   )!我获得了亚军。(表示喜悦、惊讶、失落)

表示喜悦的:哇,我得了亚军。

表示惊讶的:哦(第二声)我得了亚军。

表示失落的:哎,我得了亚军。

这个练习设计的巧妙之处,就是怎么让孩子去体会不同的叹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层次的练习,接下来还设计一个叹词运用的练习:

“地上是什么东西?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钱包。捡起来一翻,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谁丢的呢?他一定很着急吧!”

范老师让每个孩子试着在这段文字中的合适位置加上叹词,只要感情表达合理就可以。

学生再一次全员参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边填边读,不亦乐乎。

咦,(同学都是填“咦”)地上是什么东西。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哦,原来是一个钱包。捡起来一翻,呀!(一个同学填“哇”,感情表达更加强烈)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哎,到底是谁丢的?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的练习。特别是练习设计得巧妙,梯度很清楚,学生兴趣很高。

语文课上的品词品句较多的是讨论文章里的这个词语用得有什么好,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只是这样的体会其实价值不大,学生可能仍然不会运用。运用的难度远远超过理解的难度,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的运用上。这堂课的叹词教学最值得肯定的就是范老师通过两次实际的操练,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叹词。

老师们看,范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学生主体参与方面,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和深入性等都做得非常到位,教学效果也非常的好。

2021年10月14日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