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需注意什么?这所高校做了超细致的分享
本文原标题:《数据为教学质量护航》
高校存在类别繁复的数据,而这也是高校管理的决策依据。正如北服教务处处长席阳所说:“数据诊断发现的问题,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为学校的顶层设计、培养目标设定、资源调配、教学改进、过程管理等提供了依据。”
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教学设计和实施要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最终目标,而将此理念贯彻到高校管理中的话,高校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本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地区高校。对这样的大学而言,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北京服装学院充分思考、积极探索,这从该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便可窥见一斑。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基,既要保持其科学严谨性,不能随意调整,又要结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及时响应。”北京服装学院教务处处长席阳如是说。事实上,近年来该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还不限于此,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北京服装学院在保障本校教学质量、运用数据进行管理方面也有较大创新。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特邀该校席阳处长对此进行了分享。
麦:人才培养要求与时俱进,伴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北京服装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有变化?
席阳:人才培养目标是由学校的办学定位决定的。根据北京市《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市属高校的分类,北服符合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标准。
当前我们学校的办学定位是面向纺织服装、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聚焦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坚持以艺术学为主,艺、工、经、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坚持服装引领、艺工融合,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时尚高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服办学由肩承“解决全国人民穿衣用布”之责任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纺织产业发展“新定位”给予学校发展机遇,同时北服的办学特色借助首都丰富的教育科技资源也得到加强,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与首都时尚之都建设目标契合。
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根本使命”和“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校确定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纺织服装、文化创意及相关领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身心健康,具有多学科交叉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麦: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重要依据。北京服装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流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席阳:我们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流程是学校发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对学分、学时以及通识必修课、公选课学分和类别进行规范,然后由二级学院组织开展充分调研,参考国内外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召开内部研讨会,提出修改意见,邀请其他高校、行业单位的专家召开几轮论证会,经学院学术委员会批准后提交给学校本科教指委审定后执行。
目前,我校已建立持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自2003年起,学校每4~5年开展一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依据国家和社会发展、北京市发展以及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近年来考虑到我校专业特色鲜明,行业性、服务国家需求以及艺术相关专业发展并不像工科类专业成熟完善,因此,我校一般会1~2年进行培养方案的微调,以期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使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以2017版培养方案为例,本次修订的方案坚持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旨在体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本次修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总学分压缩20学分,选修比例从不到10% 扩大到20%;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总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推进实践创新教育,建立“2+2+2+X”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基,既要保持其科学严谨性,不能随意调整,又要结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及时响应。从目前实际执行过程看,2年左右进行一次调整比较适宜。另外,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还是在于课堂教学,因此我们更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与整合。
麦:北京服装学院已经连续多年对毕业生开展跟踪评价工作。从教学教务工作需要出发,您认为连续多年开展毕业生跟踪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席阳:为科学地监测和评估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加强教学质量改进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自2014年起与麦可思合作,积极开展外部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元反馈机制。从生源质量到培养环节的学生成长再到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及用人单位评价,监测数据已经覆盖所有教学重要环节,建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通过上述系列调研,运用第三方调研数据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纵向变化情况,并与全国高校以及同类院校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实现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全面分析诊断。数据诊断发现的问题,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为学校的顶层设计、培养目标设定、资源调配、教学改进、过程管理等提供依据。
麦:前面您提到了本校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它具体是怎样的。
席阳: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重要环节。开展教学评价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反馈、改进和激励机制,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我认为教学评价应当是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条件、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上。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等多种形式评价,监测教师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016年我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希望通过该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同行、督导、领导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全员共同参与。该平台覆盖我校本科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课程等多种课程类型,构建了教师主导、学院监督、学校统筹“三层级”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基于该平台学校开始注重课程全过程评价,在以往只关注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过程性评价,同时也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自我评价。我们还优化了评教形式——推行手机移动端学生评教,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参评积极性,改善师生互动情况。总而言之,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督促及时整改。
除此之外,学校还实现了常态监测与周期性教学检查相结合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日常教学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收集质量信息,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全课程覆盖、全过程监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实现教学运行的常态监测,我校于2017 年开始建设“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及评估系统”,结合每年上报教育部国家数据平台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逐步建设校内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大量的教学数据是高校信息化的基础,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将量化、分散的教学数据整合汇总,并进行质量状态分析。通过数据信息采集分析,监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状态,形成分层次、分级别的教学质量分析反馈和改进激励机制。这种模式极大提高了我校本科教学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水平。
麦:除了毕业生调研,北京服装学院同时开展了生源、在校生评价和网上评教工作,可以说贵校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数据。该校在管理中是如何应用这些数据的?
席阳:这两年学校陆续停招四个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商务英语、应用化学,其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加突出办学特色,保证优质资源匹配,同时这几个专业与学校优势资源不符,生源质量难以保证。从毕业生数据来看,这几个专业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薪酬等相关指标均表现不佳,这也是我们调整专业的重要参考。
对于目前学校积累的丰富数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将各种结果及时向教学单位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在学校确定招生专业、计划指标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参考。另外,在学校评选和申报各级一流专业、重点建设专业过程中,专业的相关数据也都是重要参考依据。当然,由于这些调研是由不同部门牵头的,今后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处做的各项调研,在应用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整合和挖掘,提升数据的利用率和关联应用。
麦:未来您对高校管理中的数据应用有怎样的期许?
席阳:学校未来会以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为核心,逐步梳理、整合过去分散管理的教学质量数据,并以数据为支撑,逐步开展大数据研究工作。希望学校各个部门能打通壁垒,资源共享,深度挖掘质量基础数据,针对相应问题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对教学各环节及时诊断把脉,查找问题,持续改进,切实提升培养质量。我们也希望相关企业产品能提供其所服务的全国其他不同类型的高校相关对比数据,供学校参考比照,提高自我诊断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