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叫“稳定性冠脉综合征”吗?那你就OUT了!“慢性冠脉综合征”时代来临:抗凝+抗血小板,新指南首次推荐!

近日,在巴黎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联合举办的年会(ESC 2019)上,发布了最新的《慢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用以替代2013年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

新指南有哪些亮点?快和药娃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稳定性冠脉综合征(SCAD)”更新为“慢性冠脉综合征(CCS)”

《指南》最重要的变化,是疾病定义变了。新指南摒弃了“稳定性冠脉综合征(SCAD)”这一名称,提出了“慢性冠脉综合征(CCS)”的概念(相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为啥改名了?这是因为SCAD的名称会带来歧义。实际上,冠脉综合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和冠状动脉循环功能改变的一个动态过程,SCAD并非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发生不良事件。在这种情况下,CCS能更准确地描述这类患者处于相对较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如卒中和心梗)和死亡风险当中,而不会产生患者是稳定的误解。

我国冠心病人群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CCS患者,这些患者合并很多其他危险因素,在目前的治疗中还不能保证整个过程是非常安全无风险的。这一更改,提醒患者即使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也要防微杜渐,不能掉以轻心,也呼吁临床医生积极对CCS患者进行管理。

抗凝药物首次被写入《指南》

《指南》还公布了一系列关于诊断、治疗和随访方面的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

对于无出血高危因素但是有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其他抗栓药物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药物(Ⅱa推荐);

对于无出血高危因素但是有至少一个缺血中危因素的患者,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其他抗栓药物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药物(Ⅱb推荐)。

这是抗凝药物首次被写入CCS指南。

缺血高风险或中等程度风险,且无出血高风险患者使用包含阿司匹林(75-100 mg qd)的双联抗血栓治疗推荐方案

联合抗栓治疗可选药物

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同为抗栓治疗的组成部分,是冠脉疾病二级预防(是指得了冠心病以后,经过治疗将病情控制好,以免病情继续发展或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的重要基石。

之前各类冠心病指南中,抗血小板药物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除合并房颤、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会增加抗凝治疗外,一般情况下不推荐抗凝治疗。

此次《指南》对CCS中没有高出血风险的高危患者推荐了抗凝治疗,将给高风险患者更有力的治疗,降低卒中、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的风险。

无症状患者也要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

对于传统改善冠心病预后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指南》同样推荐即使无症状患者也要遵医嘱长期应用。

对于符合CCS诊断的患者,应该在医疗护理团队的协作下,坚持生活方式的改善及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以期最大可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善

相比于之前的指南,新指南更加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会导致CCS的发生发展,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防止其恶化。

《指南》对包括吸烟、饮食结构、酒精及脂肪摄入、体重管理、流感预防、情绪管理及认知行为治疗等方面均作出了详细推荐。

小号文章均为药娃原创或特邀作者独家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