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汉水文明关系浅谈 作者:赵阳
湖北师范大学
时间:2016-11-02 阅读:546次
.
摘 要:汉水流域处于南北交界地带,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汉水文明拥有南北双方的文化特色。《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许多诗篇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诗经》中地域特征最明显的篇章当数二《南》,而二《南》则是以汉水流域为中心的诗歌。《诗经》与汉水文化关系密切,它们互相影响,形成了灿烂多姿的汉水文明。
关键词:《诗经》;汉水文明;二《南》;影响
.
一、《诗经》与汉水文明简介
汉水,又称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汉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汉水文化是融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文明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汉水流域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有的生活风俗习惯,经过时间的沉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而形成其特有的汉水文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季氏》云:“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尊称《诗》为经,便有了《诗经》这一名称。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称“《诗经》二十八卷,齐、鲁、韩三家”。《诗经》的编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有十五国之别,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总计为305篇。此外,还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6篇,皆笙诗,有声无辞。《国风》多吟咏性情的抒情诗,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和欺凌的哀怨;《雅》为美刺时政,《小雅》多叙事诗,多为赞美周君之辞,也有部分劳人思妇之作,《大雅》皆叙事诗,记述周王朝缔造、发展之历史;《颂》为祭祀宗庙,《周颂》都是祭祀周朝君王之辞,《鲁颂》为赞美时君之作,《商颂》一部分是对先祖的祭歌,另一部分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历史的一面镜子。
二、汉水文明在《诗经》中的体现
《诗经》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颂》中的《周颂》和《商颂》所涉及的区域,正是汉水所流经的流域。综合来看,《诗经》中关于汉水的直接描写,多见于《国风》里面的《周南》和《召南》(简称二《南》),部分见于《小雅》和《大雅》之中,而与汉水流域的相关描写,则散见于《诗经》的各个部分。二《南》在《诗经》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共25篇,大约产生于周王室东迁时期,是围绕周王朝的国都以及汉水流域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诗歌。其中《周南》有11篇,其地区包括今河南省洛阳市以南及江汉流域,《召南》有14篇,其地区包括今陕西西南及汉水中上游一带。《诗经》中首先出现汉江之名,且最具南方特色的诗为《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中的“汉”指汉水;“江”指长江,另一说法认为江也指汉水,因为汉水古称江汉;“游女”为出游的女子,齐、鲁、韩三家则认为是指汉水之神。关于《汉广》之义,毛氏认为该诗是歌颂文王之“德广所及”;齐、鲁、韩三家认为此诗是咏叹汉水之神;方玉润认为此诗是砍柴之人的樵唱。从全诗的语句来看,此诗应为一首情诗。每一章末尾四句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反复叠咏,将游女迷离难求、汉江宽广浩渺以及对所爱之人的思慕之情描写的生动形象。《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这里的“江”指长江,“汜”、“渚”、“沱”皆指江河的支流。此诗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起兴,以江喻心上人,汜、渚、沱来喻指心上人另结新欢,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将诗人愤懑之情表达的淋淋尽致。《大雅·江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僻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这里的“汉江”指长江和汉水;“浮浮”为众强貌;“涛涛”为广大貌;“汤汤”指长江水势浩大;“洸洸”意为威武貌;“浒”指水涯。《毛诗序》:“《汉江》,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此诗较为详明的记述了周王对召公的册命与封赐。关于此诗的创制,方玉润《原始》谓:“召穆公平淮铭器也。[]”此论博得后世学者普遍信从。《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此诗里面也明确提及汉水。此外,《诗经》中还涉及其它一些河流,如:《周南·汝坟》里的汝水;《国风·谷风》里的泾水;《国风·泉水》、《鄘风·桑中》、《卫风·淇奥》、《卫风·氓》、《卫风·竹竿》、《卫风·有狐》当中的淇水;《小雅·鼓钟》里的淮水;《小雅·瞻彼洛矣》里的洛水等。商周时期的人们称天上的银河为“云汉”,如《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呼,何辜今之人?”;《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这种特殊的称谓与汉水有着莫大的关联。
三、《诗经》与汉水文明的相互影响关系
汉水流域位于我国中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之间,处于南北交界的过渡地带。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汉水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特点。从地理上来讲,北方多平原和高原,地势平坦,陆路交通便利,在古代其交通工具以马为主。南方多丘陵和山地,地势崎岖,交通闭塞,但河流湖泊众多,其交通工具以船为主;从气候上来看,北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量少。南方夏季高温,冬季温暖,气温年较差较较小,气候湿润,降水量多;从性格上来说,北方人性格粗犷豪放,南方人性格温婉秀气。由于南北不同的地理、文化、生活,使得处于轴心地带的汉水流域,兼具南北双方的文化特点,既有北方刚健凝重的阳刚之美,又有南方浪漫自然的阴柔之美,形成其独特的汉水文明。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则为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和发轫于长江流域的《楚辞》。《楚辞》具有南方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想象和变化,是种华丽的美。《诗经》则具有北方文化的现实主义特色,善于状物言情,是种朴素的美。由于《诗经》是汉水流域的产物,因此,汉水文明自然会流露于作品当中,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抒发人们的思想情感。汉江流域的人们对汉水十分崇拜,感情深厚,他们喜爱用汉江以及其它河流作为意象,赋予它们以某种情感,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除了上文举例的诗歌之外,汉水文明还体现于其它众多诗歌当中,比如《大雅·常武》:“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緜緜翼翼。”这首诗歌,将汉水与淮水并举,既显示了周宣王讨伐徐国时的声势如滔滔江水一般浩大,又表明汉水和淮河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是我国自然与文化地理的重要分界线。《诗经》的创作与汉水文明是分不开的,汉水文明也深深地影响着《诗经》的创作,为其提供了素材与养料。《诗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反映了汉水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以及情感文化等方面,间接地促进其经济文化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水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