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者有特异功能?老道长说:非也,只是他们具备了三大功能而已
有道者在没有光亮的暗房里,真的能读书吗?
吃罢晚饭,我陪着姜道长漫无目的地走在湿漉漉的环山道上,就顺便向他请教:您说过那个在漆黑的夜晚照样读书的人,是真的吗?
在此之前,恍惚间听他说过,有个老道友夜间读书,灯突然灭了,但他似乎并不受影响,一直读到灯亮,徒弟问他刚才灭灯先生知道吗?老道长说没在意。
姜道长说:《道藏》中有不少得道者的故事,不要纠结于它的真假,要从故事里悟出它的道理来,这才算真正的读书。所以这个故事的重点不在于张扬什么神奇功法,而是告诉我们:致虚守静,抟气致柔,可以实现用身心求正道的生命状态,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坐忘”。
那么,坐忘,就是要忘掉所见所想的一切吗?
姜道长说:非也,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世人谁不是在物欲环境下成长的,要富贵,要名利,要拥有别人没有的等等这种观念如同血液,滋润着人的生命。可是这些被世人看重的“血液”,恰恰是垃圾和污染源。
那些垃圾,随着生命的延长会越积越多,越积越厚,成为生命的重要依托,谁愿意舍弃?然而正是这些被人视为生命依托的垃圾,才成为了“知道”的重重障碍,如果不“损之又损”,又如何能“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呢?
既然坐忘了,又怎么会知天下,知天道呢?
姜老道长哈哈大笑道:你这个思维太有棱角,大方无隅才行。对于老子思想,要善于用圆融的思维来理解,所谓“曲全”,你看看太极图中的阴阳分界线,那是一条“S”形的“曲线”,不曲何以成全?所以《系辞上传》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它代表的是阴阳相辅相成、相互成全的“曲成”思维。
既然是物我两忘,就表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跟天地万物并生、为一,没有了无我之分,没有了万物、三、二,就已达到了“道”的境界了,他为什么不能知天下,知天道呢?
为什么有人把这种境界理解为特异功能?
姜道长说:真是无知者无畏啊——我说的是他们。老子在47章里对圣人们的行为进行了分层描写和总结。
他说:圣人们在家里不出门户,就能够知晓天下治理之道;不从窗户往外看,就已经洞见宇宙万物的生死运行规律;而那些心浮气躁的人,总是舍近求远,反而知道的极少。所以说,圣人无需依赖远行就知道,无需亲眼所见也能明白, 只需奉行大道,就能成就事业。
古人没有现代的先进仪器,没有宇宙飞船和天文望远镜,圣人们凭什么会知道整个宇宙万物?老子写这一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人们的疑问。
因为闻道者具有“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这三种大道功能,也就是他们所谓的“三种特异功能”。
有人认为孔子的经典也来源于《周易》,源于《河图洛书》,并以《系传》上第十章中对圣人评论“易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知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作证。
我倒认为,孔子受易学和河图、洛书的影响是确切的,但是拿《系传》来作证,则是对孔老夫子的亵渎。
孔子“韦编三绝”,又说“河出图,洛出书”,这不证明孔子跟《周易》《河图洛书》有关吗?
姜道长说:要说孔子跟《周易》《河图洛书》无关,那是瞎扯,《论语》《孔子家语》《史记》等文献都有具体记载。
我说的是不能以《易传》作为孔子的经典源于《周易》等的证据。因为《易传》不是孔子所做,那是秦汉之际的儒家们假托孔子之名而作的,带有秦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明显特征。
其实孔子也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很难说他知道了还是不知道。因为他的政治理念跟老子不同,老子主张君主无为而民自化,君主好静而民自正,君主无事而民自富,君主欲无欲而民自朴。
孔子则主张全面恢复周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他终身为之奋斗的克己复礼大道,直到临终前还在叹息:“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道穷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这说明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愿望,没能实现。
可否理解为孔子并未得道?
姜道长说:要是从他“朝闻道夕死可矣”和“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来看,孔子其实很纠结。他既没有像他说的那样“闻道”,也没“乘桴浮于海”,由此说明,他是明知不可而强为之,大势所趋,无能为力,的确没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但是从“为道”而言,“为”儒家之道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算是周礼之道的践行者,精神之可贵,历史上无出其右者。他显然有着乐观主义精神,即使在“陈蔡之厄”之际,依然能够抚琴高歌,而不因此而苦恼,但是他还是有所不甘的:“不怨天,不尤人,上学而下达,知我者其天乎!”
那么不喜欢谈“乱力怪神”的孔子,居然也把“知我者”寄托于上天了。
的确如此。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天下纷争,诸侯争霸,周礼成为了权谋与血腥的粉饰,强取与诈伪的借口,周王室都毫无办法,何况他一介平民呢——尽管他依然享受着鲁国的大夫俸禄。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你说孔子是上士呢,还是下士?
若以“周礼之道”来评价孔子,则孔子算是一个儒家之道的超然“上士”了。但是正如老子所言:“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礼教统治的特点是统一意志,对于不响应的,诉诸暴力,强迫就范,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所以,从道家之道而言,孔子是一个不知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