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正用“听话”毁掉下一代

90%的中国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今天的短片,从妈妈的童年视角展现了一个社会现象:大人们忙着赚钱,想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却忘了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大人总是要求孩子懂事,要求他们理解父母的辛苦,却没意识到,自己从未认真聆听孩子心里话,没有像孩子一样去理解孩子。

要求孩子过早懂事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过年去亲戚家拜年,他家孩子是所有人口中的“乖小孩”。

他才9岁,家庭大聚会时,别的小朋友都在抢玩具,大声喧闹。只有他乖乖坐在旁边,摆弄着手里的玩具车。

突然有个小男孩抢走了他的玩具车,他伸手就要抢回来,却下意识地扭头看了看妈妈。

此时他的母亲恰好看到了这一幕,对他摇了摇头,说:“弟弟还小,要学会分享。“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才不甘心地松了手。

后来几个孩子在一起看动画片,他看得入迷,和大家一起笑得前俯后仰。却被妈妈提醒,到了写作业的时间。虽然不舍,他还是听话地回了房。

在场所有长辈都夸小男孩“懂事极了”。

看着满墙的奖状证书,男孩全程克制的、小心翼翼的眼神,有时会想,他想要的真的是这些大人们浮夸的称赞吗。

成年人总是用夸奖的语气说着这个词,却不知对那些“懂事”的孩子来说,这两个字,往往和一些令人不快的经历联系起来。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让我们谦逊有礼节,学着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有时这却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因为“懂事”,孩子失去的是童真,是叛逆,是冲动,是天性的释放。

小S在综艺节目里提到,二女儿是最懂事贴心的那个。

大女儿照着书养,三女儿最受疼爱,二女儿却成了被忽视的那个。

因为长期被冷落,二女儿反而更懂得讨她的欢心。

每天晚上老二会倒两瓶温水放在床头,温度控制得刚刚好。对于妈妈的要求,她也总是一呼百应。

不论是开头亲戚家的孩子,还是小S的二女儿,这一类孩子,总是小心翼翼地讨好着大人。“懂事“似乎成了换取疼爱的最重要条件。

孩子为了获取他人的认同与关注,迎合大人的价值观,不得不伪装自己,藏起情绪和喜好。

殊不知,这种成熟的外壳下,往往裹着一颗早已支离破碎的心。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

电影《奇迹男孩》中的维娅,4岁前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先天性畸变的弟弟奥吉出生后,父母把全部的爱和精力全都倾注在了弟弟身上。而她也不得不让自己“提早懂事”。

她不需要父母监督完成作业,不需要提醒复习考试,学会了关门消化自己的情绪。其实她也渴望父母的关注:

“有人想知道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吗?”

可是更多时候她会提醒自己:“我不能叛逆,我的家庭无法再承受更多了。”

这样的情节,不仅发生在电影里,也普遍存在中国家庭里。

综艺《少年说》里,高中生杨栩楠走上天台,拿出了一封为弟弟写的信,表白了两个月大的弟弟。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姐姐希望你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用那么懂事,不那么乖。我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因为懂事,所以在住校期间,怕爸爸妈妈担心,很少主动打电话给他们;因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因为怕他们对我失望,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所以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勇于索取,能被拒绝。“

站在台下的妈妈,听了之后同样很难过。她和女儿说,不必取悦所有人,要做回自己,不要太委屈自己。

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当他们学着像大人一样,去考虑和承担超出年龄的事情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却失去了本该任性的权利与天真简单的童心。

而这,背后往往压抑了一个孩子自然生长的情绪和欲望。

一个知乎网友说,因为从小按照父母的意愿,“懂事”成长起来,长大后已经习惯了看一眼转身就走,“我真的不想吃。”习惯了有什么愿望就憋在心里,不给别人添麻烦。

久而久之,就会有一种意识,你不配。

你不配去麻烦别人,你不配像别的孩子一样吃想吃的、玩想玩的,甚至从来不会撒娇,不敢委屈,不懂得什么叫“宠爱”。

更可怕的是,一旦适应了这套“懂事”逻辑,到了社会、工作、人际关系中,这类孩子更容易退让容忍,委屈自己,活得很累。

懂事,是监护人价值观和控制欲

身上披着的羊皮

“让孩子懂事”,有时是监护人价值观和控制欲身上披着的羊皮。

电影《狗十三》中,李玩本是一个单纯有个性的孩子,从小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她,因为狗狗爱因斯坦的到来,感受到了温暖的陪伴。

爱因斯坦的走丢后,继母随便找了一条狗来搪塞她,她生气不认,疯狂寻找,甚至离家出走,也因此让爷爷奶奶受了伤。

这件事让爸爸痛打了她,也从这里开始,李玩的性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她成了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因为爸爸生意需要,她在酒桌上给爸爸的合作伙伴敬酒,也会默默吃下某位叔叔夹给她的狗肉。

在影片结尾,她在路上遇见了爱因斯坦,却装作那不是它:“我刚才好怕它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

在这场教育中,爸爸和冷漠的亲人们扮演着“施暴者”的角色,她无法独善其身,又哪里有能力保护狗?

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

只是这“成人礼”过于沉痛。而又有多少像李玩一样的青春,也曾这样被粗暴对待过。

前段时间很火的韩剧《天空之城》,以魔幻现实的表现手法,呈现了上流家庭的教育。

一个核心问题是,教育真的是为了孩子吗?

不。在这部剧中,孩子被要求的出色的成绩背后,深藏成年人的欲望:

有的爹要升职,有的妈要获得妈妈的认可,有得爹要排面,有的妈不能输了档次。

所以,孩子必须要听话,必须要考第一,必须要上辅导班,必须要有成为金字塔尖人士的觉悟。

剧中的反派人物金老师,是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因为同班同学成了院里最年轻的教授,她嫉妒得要命,并将这种压力转移到了女儿身上,她逼女儿K学习来证明自己更优秀。

在一场车祸中,天才女儿K变成了傻子。

当金老师去看K时,发疯了的K抱着金老师说,“妈妈,你别哭了,我会好好学习的。”

就算K成了傻子,她也拼了命,想通过学习让妈妈开心。

大人用“一切为了孩子好”掩盖自己的私欲,孩子却想用最纯粹的爱,去回应这份无理的要求。

但孩子又有什么错呢?

武志红说,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深以为然。

真正有效的教育

是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傅园慧的爸爸在教育孩子时,用的是鼓励教育,对比中国父母的奚落和故作谦虚,他就能坦荡地人前说,“是的,我们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因为父母没有框定傅园慧的人生,没有要求她“必须听话懂事”,所以你能看到,23岁的傅园慧,大大咧咧,幽默乐观,好像天然擅长屏蔽痛苦、感知快乐。

傅爸爸这种“我女儿是最棒的、我女儿是天才“的想法,也支撑着傅园慧走过无数个低谷。

懂事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让他们加速地成长,来减轻大人的负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沟通着他们的人际交往。

但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像傅爸爸这样,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支持他的想法,让孩子有勇气和自信,释放天性,表达自己,追求真实的自我。

而不是让孩子畏畏缩缩地压抑自己,去表演“懂事”。

毕竟,这是孩子的人生,它不该肩负着大人的希望和梦想,也不该肩负着世俗无理的条条框框。

所以,别再要求孩子“懂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