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历史变迁1

寒衣节的历史变迁1

关于寒衣节的情况,历朝历代都有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节日习俗活动也日渐丰富。它的来历,传说中的版本很多。

三大“鬼节”

农历的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民众则称之为“鬼头日”。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鬼头日”

相传“鬼头日”起源于周代,后人要在这一天里祭奠已逝的亲朋好友,而祭奠中顶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焚化纸衣,即俗称的“送寒衣”。此时节正值寒冬,在民间也会选择这一天故友亲朋赠送御寒的衣物。家之高堂也会在这样的时节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释悬念之心。毕竟十月初一是入冬的第一天,后人担心生活在冥间的先人缺衣少穿,因此在祭祀时必要供奉冥衣。

“冥衣”

所谓“冥衣”,就是用纸折叠成的衣物,而且其寒衣必须是亲人亲手叠成为好。将冥衣在供坛前焚化,让先人有衣即可以扺御寒冷了。所以,十月初一又称之为“烧衣节”或“送寒衣节”。

寒衣节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寒衣节,也是这样一个追忆先祖的日子。一年之中,祭奠先人的节日设定了三个,基本上跨越了一年的重要节点,说明古代对祭祀的重视程度,以及“不忘先祖”的敬重之心。

周代“祭腊日”

最早的是来源于周人的腊祭日,农历十月初一日,周天子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大行奖赏抚恤。腊祭时,要以捕获的猎物为祭品,由天子依照祭祀礼仪,向天地诸神祈祷,并祭祀历代祖先。这一天,也是朝廷慰问农人,颁布新令的时间。

诗经“流火授衣”

《国风·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句。农历七月以后,大火星(即心宿二)向西偏移,“知暑渐退而秋将至”。到了农历九月结束,就要添加冬天衣物,天气就要寒冷。而《七月》中记载“十月涤场,朋酒思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凹觥,万寿无疆”,则是当时农收以后,十月朔节饮宴情景。这是古代先民对天象变化和气候交替的朴素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