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晚清外交官能做些什么 | 杨早·早茶夜读


文史学者
1
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入城之后,中央苏维埃教育部长徐特立发现红军士兵在入住大户人家房屋时,将主人家的藏书用来引火煮饭,或者将书抛弃得满院都是。据说某日徐特立进入学街的杨干之家,发现满院是书,徐特立随手翻检,发现有不少《古逸丛书》。他惊喜且感慨地说:“我读书的时候,要二两银子才能买到一本。”
为了保护遵义古籍,徐特立主动出任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委员,要求全县封存藏书,并建议总政治部通知红军各部队,今后红军路过大小城镇,都要严禁损坏书籍文物。从此红军长征的宣传标语中,加入了“请爱护书籍”这一条。

徐特立认为贵不可言的《古逸丛书》,刊刻者正是遵义“沙滩三杰”之一黎庶昌。另两位是郑珍与莫友芝。
晚清外交官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曾纪泽、郭嵩焘,“状元使臣”洪钧(就是娶了赛金花那位)名气也不小,还有巨爱写游记的张德彝(从《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共约二百万字)。连成天正事不干总想着举报郭嵩焘的刘锡鸿,也连带着成名了。
但我自己最欣赏的外交官只有两位,一位是富顺老乡宋育仁,甲午之战时想从澳大利亚招募白人义勇军直接冲击东京那位;另一位就是黎庶昌。
2
黎庶昌道光十七年(1837)生于贵州省遵义府。与他同年出生的人有慈安皇太后、张之洞、德川庆喜与茜茜公主。
沙滩黎家是贵州少有的书香世家。黎庶昌的伯父黎恂更是考中进士,外放浙江桐乡(茅盾丰子恺家乡)知县。他归乡时带回了三万卷书,超过了整个贵州省藏书的总和。黎恂在家乡教了十四年书,对桑梓文化贡献至巨。“沙滩三杰”中,郑珍是黎恂的外侄兼女婿,莫友芝是黎恂的弟子,黎庶昌是黎恂弟弟黎恺之子。不过这三杰都不太会考科举,一个中进士的都没有。尤其是黎庶昌,碰上贵州苗民起义,停考十五年。

1861年,24岁的黎庶昌想方设法异地高考,跑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不出意外落第了。第二年改元同治,朝廷开“恩科”,黎庶昌再考,还是没考上,这下连回乡的盘缠都没了。
此时的北京,刚刚从英法联军的烧掠与先皇驾崩的惊恐中苏醒,局势一片混乱。朝廷号召官民上书献策,可是,刚刚发生了辛酉政变,连亲王都杀了两位,谁敢胡乱言语?诏书颁布一个多月,无人上书。
黎庶昌绝处求生,冒死上了一封五六千字的长篇大论,指斥庸臣,胪列时弊,被朝廷树为榜样,要求该生再次上书详述其见。当然他这些改革意见都没有被采纳,但朝廷为了广开言路,特赏黎庶昌知县,分发曾国藩大营差遣。
3
自此黎庶昌走上了被称为“风尘俗吏”的坎坷仕途,就是说,从基层干起。
在曾国藩大营,黎庶昌被委派稽查保甲,1864年清军占领南京后,又被委派办理善后事宜。1865年,黎庶昌升直隶州知州,随曾国藩赴山东剿捻,两年又入丁日昌幕,历署吴江知县、青浦知县。
曾国藩对黎庶昌颇为赏识,后来黎庶昌列名“曾门四大弟子”,还在老师身故之后,编纂《曾文正公全集》,又亲自编写《曾文正公年谱》。


不过,正因为跟曾国藩关系好,继任的李鸿章不用黎庶昌。黎庶昌只好继续当他的俗吏,不过他办事干练,深得上官好评,连“淮阳堤工支应”“荷花池厘金局榷务”这样的俗官也当得有声有色,同时也积下了不少个人财产(这一点很重要)。
光绪二年(1876)是黎庶昌人生中的转折点。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檄调黎庶昌充任三等参赞。当其时,出任外交官,是一件颇需勇气的事。郭嵩焘湘军名宿,尚且被骂成“郭鬼子”,被称为湖南同乡之耻。黎庶昌能够慨然去国,其见识超乎时人之上。

4
这一时期,黎庶昌作为外交官的最大功绩,一是参加筹备开凿巴拿马运河,黎庶昌代表中国政府,投下了赞成票,最终会议以74:8,通过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决议。这是中国人首次参与影响世界的举措。

1887年,法国人施工时的工地
黎庶昌出使日本前,曾回京师陛见,与慈禧太后有一段对话,很有意味:
辞行的时节,又是一番对话:
这一年,是光绪七年,距中日爆发战争的甲午年,还有13年;离两宫出逃的庚子年,还有19年。

5
在清廷派驻日本的大臣中,黎庶昌不仅是历时最久的,而且也是功业最大的。
黎庶昌任驻日大臣期间,探知日本即将出兵朝鲜,电促北洋抢先发兵,挫败日本攻朝计划,又因为长崎事件与日本外相井上馨谈判力争,取得惩凶赔偿的成果。
然而,黎庶昌的努力,只能延缓而非阻止中日战争的到来。1894年中日之间开战,黎庶昌闻说中国军队败绩,常痛哭流涕,并捐银万两以助军饷。他曾坚持反对这场战争,战前即致电李鸿章,希望避免与日开战,因为“日本蓄谋久矣,朝鲜犹其外府也。战固难胜,让亦启侮”,建议“布告列邦,以维持属国”,用西洋各国的力量来维持和局。《马关条约》后三国干涉还辽,基本上印证了黎庶昌的预言。
6
黎庶昌在日本公使任内,因为相对和平无事,他就自掏腰包,在日本大量收集古书。
明末清初的动乱,导致大批书籍在中原、江南失传,但在日本仍有留存。日本文人后来自称华夏,视中国为蛮夷,与这一现象不无关系。黎庶昌作为第二任驻日公使,比起前任何如璋的无所作为,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开始或亲自购置、或委托下属,将国内原本认为已佚的古本尽量收集,于1882年在日本开刻《古逸丛书》二百卷,三年刻竣,传回国内,纸贵一时。徐特立说他读秀才时《古逸丛书》二两银子一册,并非虚言。

自此之后,中国士人始认知中华失传古籍,或可在日寻获,近代文化史上中国古籍还乡之旅,自斯络绎不绝,可与欧洲文艺复兴从非洲回流古希腊罗马典籍,相提比论。黎庶昌开拓之功,不可湮灭。
7
黎庶昌在晚清人物中,经历非常独特。他早年管理庶务,从底层起步,洞悉清朝社会的种种弊端,后来周游世界,眼界之广,历时之长,可称晚清第一,因此具有一流的国际政治眼光。他于东西洋诸国,独推重英国:
整个晚清的外交危机,主要就是与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英(法)、俄、日。朝臣之中有联英、联俄之争。黎庶昌曾经将当时局势比拟为春秋战国,而春秋战国,国交之间的有效策略是“远交近攻”,因此黎庶昌主张联合离中国比较遥远、对中国没有强烈领土要求的英国,相比之下,黎庶昌主张的外交路线似更有远见。
1892年,黎庶昌归国后转任川东道道员,在重庆创洋务学堂,两年后选十二人留英。而1895年成都教案发生后,英国领事指名黎庶昌担任中方代表,后因黎庶昌重病未果。同年张之洞保举黎庶昌再任驻日公使,同样不果。

三年后,1898年1月,黎庶昌病逝于沙滩老宅。沙滩的黎庶昌故居,我前几年去过,现在是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孩子们在院子里打乒乓球,跳跃奔闹,一片欢腾。
黎庶昌去世前,沙俄攻占了旅大,德国强占了胶州湾。他去世后五个月,皇上颁布《明定国是诏》,史称“戊戌变法”。两年后,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中国办了四十年的外交迎来大崩盘,再行收拾已是20世纪了。
(本文主要材料引自黄万机《黎庶昌评传》)
杨早新书
绿茶新书
邱小石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