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经法.道法篇全文释读
黄帝四经.经法.道法篇全文释读
熊春锦
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殹。
同样,在诵读这个“道法篇”、《黄帝四经》的时候,也一样要观诵。“道生法”,可以将它用在自己的三田当中。“法者”,可以在大脑和面部来观诵这两个“文”。再将“引得失以绳”,而贯于中脉的相关点上。一般而言,快速诵读的时候有个诀窍,比较速度快的时候诵读,如何掌握观诵呢?就是抓住最后一个字的“敲”,敲哪呢?就敲自己的阴蹻。最后一个字抓住了,全句就形成一股能量流,直接从天而降了,贯入到自己的阴蹻,形成一个光柱,就可以了。比如说:“引得失以绳”,就抓住最后一个“绳”字,在阴蹻出现一下;而其它的“引得失以”几个字,就可以用模糊方法,在自己的中脉上一带而过。“而明曲直者殹”,“殹”,这个也怎么念,我们自己去体悟,看是否能够带动我们体内的变化,“而明曲直者殹”,或者“以也”拉长一点。
这段当中,这个“道生法”,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道生法,“道生之而德畜之”,世间有相的万物、无相的万物,都是道生之而德畜之。
句义:
道生德养万物,遵循着一个无私无欲的规律和法则,主宰着万物的生化。道动即生,自然界至高无上的一级法则就诞生在其中,虚无生万有,用“一”就足够。人类依据大道的一级法则,制定出国家社会最符合、最接近道性规律的人间二级法则,律条制度,就是道生法中的“常法”。依据非恒道之法而产生最符合和接近其本质的常道之法,既是“道生法”,也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自然规律性。
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把“道生法”揭示清楚了,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既可以展开讲,也可以紧扣住原文,为了利于诵读,就在此基础之上,不再过度地展开,主要把文义、字义、句义基本掌握,不离其原则,也就足够了。
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法立而弗敢廢殹。故能自引以繩,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
句义:
法的生成,能够引领“得”和“失”规范到一个正确的鉴别标准上来,从而明白、准确地判断是非、对错、曲直,而不离道的基本法则,不会因为判断鉴别的失误而离道失德。
所以已经验证和全面把握了道的人,用其慧观和智观,依据道法而生成和制定的方法、法令、制度,就绝对遵循恪守不敢背逆违反;依据道而确立制定的法,也不敢人为地废弃破坏其法。
这是这一段当中几句话的一部分解释,而且对于这个“法”的解释,“法”与“德”之间的关系,《庄子·天地》当中有这么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庄子·天地》当中是怎么说的呢?“执道者德全,德全者行全,行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句义:
《管子·法法》:“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能够天人合一的圣人,知晓道法并且依据道法而制定常法,绝不会丢弃最符合和接近自然规律的法令制度进行治理国家。
所以,执道生法者,以法作为守道与离道的标准和行为准则,然后以道法观察了解有相世界的一切,也就不会迷惑颠倒了。
《通玄真经·道德》这一章里面,也谈到了:“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圣人尝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智者尝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圣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祸福之所生;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迷。”
这是《通玄真经》里面的一段话,对我们来了解、掌握《黄帝四经·道法篇》当中的这一段话,也是挺有意义的。就是说什么叫“知见”,“闻而知之,圣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耳朵,在上坐当中的“闻”,而了解世间万物的动静,那么就是一个圣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出户、不窥牖而知,不见而知,不闻而知。而需要见而知之的人,就作为智能型人才了。“闻而知之,圣也”,就属于慧智共运型的人才;“见而知之,智也”,那就是纯粹的智能思维。所以,圣人就“尝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
我们慧性图文思维的人,圣人们,常常是在祸福还没出现、产生之前,就择其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来办事;而智者呢,是常常见到祸福已经成形了,出现了苗头而择善而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径去执行。圣人知天道的吉凶,所以知祸福所生的原因,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前观察到了无相、形象它的祸福所生的原因。智能的是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就是说,左脑纯粹智能的观察,是一定要在形象当中去产生见知的。“闻未生圣也”,只有在没有产生之前、事物还没有出现之前,而知道它的可能出现和发展方向,那样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的图文思维。“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迷”。如果既不能闻,也不能见,那是真正的愚迷。愚迷之辈,那就是愚蠢了,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那么这一段,总体我们归纳在一起,大段性的、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完整地解释了一下,让大家能够系统地建立一个认知。这样我们再去诵读它的时候,我们后天的正见、知见,就能够确立起来。这个正知、正见、正识确立起来,有利于轻松地去进行内观诵读。
虛无 ,亓裻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
句义:
大道虚无形态,无相无形,她既无声息又处在肉眼所不能直接窥视的状态之中。
大道的特点,我们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她是虚无的,没有形态的,没有形态可以捉摸她,她所以称之为无相无形,先天地生。在天地还没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无法用自己的肉眼去窥视她,揣测她,但是万物却又都是道所化生的。老子曰:“有无之相生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句义:
一、二、三以及万物都是这个道所化生,大道无为地化生出无相和有相的万物,其中也存在着有害的一面。例如化生人,人就有善有恶,人就存在着欲望。其中的食欲和性欲是本能之欲,也称之为贪心不知足。
这个欲就产生了,这是《黄帝四经》当中提示的这么一句的意思。“生有害,曰欲”。化生,本来能够使新的生命诞生,使新的物形出现;但是,当我们如果没有德去规范的时候,在这其中,贪欲就会起一个主导性的作用,带来危害,带来破坏,带来滥生,无节制,满足欲望之生。
这些现象,大家在下面讨论的时候可以例举。作为一个家庭,生儿育女方面,都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果说没有德的制约、规范,没有法律的制约和规范,看一看人类生育的机制,我看那就是大大的“有害”。生了女儿还不行,一定要生儿子;生了儿子,还要生得多多益善,只顾自己,而不顾到整个社会以及民族、国家,所以说“生有害,曰欲”,就在我们的身边。
那么,体内是不是也具备“生有害,曰欲”呢?同样有,我们体内生了什么呢?想一想?考虑一下,你在时时地化生一些什么东西呀?其中的害和益,我们把握住了没有?我们使自己的欲中和了没有?就从这一点开始,我们去考虑我们体内的道,她的生是否有害,是否被欲望所左右。
生必動,動有害,曰不時,曰時而背。動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稱,不知所爲用。
句义:
道化生而德一长养,有相的万物进入一生二以后,也就进入了生死的动态循环变化之中。阴阳互根,阴阳消长,此消彼长的运动不会停歇。在不停歇的动态变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向事物良性发展的反面发展,就变成坏事了。因为在这个动态变化过程当中,如果不掌握时间,那么背时而动的时候,那么里面就含着害的现象。
人在社会动态变化之中,都会承担不同的事,司于不同的职。担任官职,司于事职,因贪欲不知足的存在,就会向有害的方向发展,称之为迎着与事职相反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其行为与事职不相称,不相符合。离道失德却不理智,不能尊道贵德而与事职相称,不能被运用于利益国家和民族。那么自我就会淘汰自己。
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誣,曰虛夸,以不足爲有餘。
在念的时候,同样地将这个“餘”字落在自己的阴蹻上,敲一下自己的阴蹻,再来解析。
句义:
“事必有言”,担任官职司于事职,就必然存在语言的交流和表达。语言的交流表达当中,存在着有害的一面。这就是不遵守信德,没有信念,没有信誉、信义。不敬畏大道,也就更不会关爱和惧怕所管理的人和职事。就会自我欺骗,无中生有,鬼话连篇,捏造事实害人。
我们以前也谈到了,人类的虎狼之心,就被我们的语言所掩盖。用漂亮的言词来粉饰,我们如果偏听偏信语言,那么很可能就会上当或受骗。
《易·系辞》也说了:“诬善之人,其辞游。”那就是 说他们的言词油滑得很,虚假不实、荒诞无稽的自大夸耀,那也就会不绝于言词之中,将自己的缺点错误粉饰成为优点和功绩,而将别人作为诬陷、攻击、埋没的对象。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亓所從生。
句义:
所以以上这一切现象虽然都是从那个看不见的道所化生出来。但是,它们或者是迅速地死亡,或者顺利地成长,或者很快地失败,或者能够成功。
是祸是福,其实都缠绕在一起,都是大道所化生,但是人们却并不知道这种化生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見知之道,唯虛无有。虛无有,秋稾成之,必有 名。 名立,則黑白之分已。
体会一下,咬文嚼字地体会一下,分析一下它的句义。
句义:
凡是后天智识能理解掌握和肉眼可看见的一切有相的事物,最正确的结论都只能源自于虚无的大道。
虚无的大道,用德一来化生万有。无形有质的无和有相的万物不分巨细,都是她所化生。道所化生的一切,都必定具有形态和名称。
后天智能对形名的认知,是一种五变而形名可举;慧性对形名的洞彻,则是道生,即形名先觉,这两个观念我们要把它把握住。后天智能对形名的认知,是一种五变而形名可举,他们要等事物发展到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后,有了形象、动静以后,他们才能够进行后天的形名之用。然而《黄帝四经》当中,提到的是慧性的形名之学,慧性对形名的洞彻,则是道生,即形名先觉。
句义:
形状一具备,名称一产生以后,就是“一生二”,从此进入了阴阳、黑白、善恶、美丑的分别之境中。
这里所言的形名,既是先天慧性的形名学,而并不是儒学智能中所讲述的形名概念。
所以在研究道家和儒学当中,一定要以道解儒,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不能以儒学解道学。以“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那就错了,不是一个朝代的人,你把他们凑在一起,打起架来了,那怎么能分输赢呢?父亲和儿子之间,要从父而不从子,由父亲论到儿子身上来;可以从儿子身上的线索上,去追寻到他的父亲,但儿子代表不了父亲。因为父亲可以生好多的儿子和女儿,而儿子却只能生自己的儿女,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然而我们在历史文化当中,却出现了以儿子代替老子的现象,太普遍了。这样,就犯了很多的错误。
好,这一段我们体悟到这儿,再来体悟下一段。
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殹,无執殹,无処也,无爲殹,无私殹。
这里面注意,有“殹”,有“也”,音调要转弯,转弯的那个“也”。我们在体内比较式地去体悟一下,“无執殹,无処也”,看看是不是一样?看看我们的会阴有没有不同的反应?看看这个热能、涨感、收缩、抽动是否有所不同呢?
“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殹,无執殹,无処也,无爲殹,无私殹”。连着用这几个“殹”和“也”,来敲一敲我们的阴蹻大门。
我们阴蹻上面有性体,性体叫什么?知道吗?它的名字叫“桃康”,不知你们知不知道?刚才我们讲了,会阴穴它有个性体守门,它的名字叫什么呢?叫“丹遥”。这个“丹遥”,能够用这个“殹”好像是跟它打电话的号码一样,把它用好了,说不定“桃康”也好、“丹遥”也好,都能听你的话,去主动地将会阴的大门敞开,将我们阴蹻这个区域可以打开,头戴葫芦帽,手提三把钥匙,就会给你打开三窍,点上三昧真火,进入最佳守一之法的人法地全面炼形之境。
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注意体会一下:“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殹,无執殹,无処也,无爲殹,无私殹”。
好,体会了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句义是什么。
句义:
所以尊道贵德修真证道的人,他们在观察世间一切有相事物之时,不被后天意识的局限性蒙蔽,不被我见我识所左右。“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用道的“无”和德一的标准,抱一无离而把握事物的本质,驾驭事物的发展与中止。无为而无不为,遵循天道而少私寡欲。
好好地体会体会。
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爲 名聲號矣。 名已立,聲號已建,則无所逃跡匿正矣。
这里是“矣”字,有趣。
句义:
所以,如果尊道贵德,道治天下,那么天下所有从事官职、事职管理的人,也就会完全自觉地恪守官职、事职的形态以及名份和职责的范围,不会产生和出现僭越形与名的现象。
我们分析我们体内的形名,分析社会上的形名,看看是不是这样,这种僭越形名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都不知道改了,狂妄,荒诞无稽。
句义: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德对无相和有相的万物,都生成了形态和确立了名称,而国家的法律也对有相的形名确立了声号。这种双重的确立与建立,共同构成法则,那么万物也就不能隐其形迹而藏匿。人们把握住是使事物符合非常道和常道的整体性,万物也就自然归于正道了。
这段话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体内对非常道的把握;社会上,同样是要纠正的是轻视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
要改变这种形式,要高度重视无相的世界非常道和常道的整体性。无论忽略了哪一个、哪一个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
那么我们体内如此,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同样是如此。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  ,至 者 。无私者知,至知者爲天下稽。
再读一遍,我们再来看看这段的句义:
句义:
没有私心贪欲的人,自然会光明磊落地发出光和热,利益众生万物和国家民族。
到达智识明德道和慧识明德道高层次的人,必然会任劳任怨,自觉地用实践行动安邦定国立功于社会。
达到抱一无离、尊道而行的人,必然宁静致远,安静和谐,不会被私心和欲望所左右。
达到清静无为境界,执一以为天下牧的人,不被阴阳所制约,也就是圣人。
在常道的社会之中,心中无私欲、行为无贪鄙的人,就是社会的智者。
达到智德丰足高远的人,就是天下百姓礼敬的楷模和社会的栋梁。
这就是这一段白话文的意思。好,我们再读诵下一段,每一段都要观诵,观诵。
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陳,則无所逃亓神。
好,在体内观诵完成以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它的句义如何解释:
句义:
道所化生的万物各有其作用,在有相的世界物质中,在地上人世间,用称来称量物体的轻重;以后天常法的智识分析,衡量评定物体的重量与多少,这是“稱以權衡”。
那么什么叫“參以天當”呢?在天文的星象当中,用白虎三星构成的“參”,就像人间的称一样,去对星象这个天文,进行分析能量的强弱、作用力的大小。在无相的物质世界中,启动心灵,用道法进行参悟,运用先天的慧识鉴别事物是否与自然大道最根本的客观规律相称相匹配。
天下所有一切事职和官职尊道贵德的表现,在掌握了通过智识运用法定标准进行衡量分析,同时运用道法慧识观察其是否符合大道的客观规律以后,就必定会得出利于民族、益于国家并且准确无误的验证。
从事国家的官职和事职之人,都应当像参天的大树一样,顶天立地地奉职做人。天下事理本身的原则,并没有枉曲的存在。尽管多得难以数计,但是智识从显态可以运用道法产生的法律、制度进行权衡分析,慧识可以运用道法分析是否符合道德而进行鉴别。
这样整体性地进行分析把握,那么正如老子所言,“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一切丑恶现象必定难逃其踪迹。
好,准备再观诵一段。
故曰:度量已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亓神。死而復生,以禍爲福,孰知亓極。反索之无 ,故知禍福之所從生。
那么,这一段话就白话文解释怎么说呢?可以这么样解释:
句义:
因此说,依照道法而产生的世间法律和制度都已经具备以后,那么依照法则而治官事和职事也就都在规范之中,治理也就自如而有章法可循。
守住道法和常法来管理国家,断裂了的能够自然重新接续起来,丢失了的会再重新出现,哪个人能知道其中的神韵呢?
包括我们的文化,包括我们道德文明的教育,如果守住了道法和常法,来进行管理的话,都是可以重新的接续起来了。这是甚少有人知道其中的神韵之所在。本来已经死亡消失了的能够重生出现,看起来是祸胎现象的反而会转变成为福祉。谁又能看到其中极点深处的转化原因呢?
但是,如果能够反转常道思维,运用非恒道的内求法向无形的道法中求证,在天人合一中探索,就能够知晓一切祸福产生和相互转变的本因、内因、外因。因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好。我们再来诵一句,观诵这么一句。
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胃失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句义:
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顺应大道化生本身的客观规律,进行动态变化才是符合真理的正确变化。大道化生以阴阳平衡和谐为最基本的特征。
当失去了动态平衡,阴阳不能互根却彼此斗争,急骤消长,在阴阳互斗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的时侯,也就是失去中和而离道失德了。
正如《化书》中所言:“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
好,我们再来观诵下面的一段。
天地有恆常,萬民有恆事,貴賤有恆立,畜臣有恆道,使民有恆度。
这句义是指的什么呢?
句义:
天地自然在上德的状态下,遵循着永久循环往复变化不息的规律。
天下的百姓万民,遵循着循环往复日常事务的变化。
人们富贵与贫贱位次的确定,依据德的多寡而兴替地循环变化。
大道和百姓养育培养的官员,遵循着大道无私而取用或罢黜的循环规律。
国家管理者命令差遣民众,要遵循大道慈爱万物而不改变的标准和法度。
好,我们再观诵下一段。
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輮剛。萬民之恒事,男農,女工。貴賤之恒立,賢不宵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過亓所長。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
那么,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白话翻译就是说:
句义:
天地自然“一度循轨”的规律,包括春夏秋冬四季的不断交替变化;黑夜与白昼的自然交替;万物的滋生与消亡;事物柔弱与刚强的转化。
百姓日常循环不息的事务,是男人的务耕种农事,女人做纺织、刺绣、缝纫:等等。《墨子·辞过》当中说:“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 《周易参同契·男女相须章第二十七》当中说:“男动外施,女静内藏。”
贵与贱位置的确立和变化规律法则,对贤人和宵人名位的确定,不应当相互排斥、驱逐与弃置。
养育培养使用官员的规律和原则,委用有才能的人,预防禁止超出其才能和错误过失的产生,充分发挥其所长。
命令和差遣民众的规律法则,是教化民众尊道贵德,去私欲人心而培养确立大公之心。
好。我们接着把后边的这一段,把它观诵实践一下。
變恒過度,以奇相禦。正奇有立,而名 弗去。
凡事橆小大,物自爲舍。逆順死生,物自爲名。名 已定,物自爲正。
可把“正”字,在阴蹻这个地方观出来。那么,白话解读一下这个句义:
句义:
发生和出现了破坏违反道法和常法规则的严重现象的时侯,就要“操正以正奇”,机智灵活、出人意表地“以奇用法”,进行抵御、化解。
以奇用兵,兵法当中,设计正面对阵交锋为正,而用计谋邀截袭击为奇。老子曰:“正复为奇,善复为訞pan >。”当这两种法则都确立起来善加应用以后,那么在治理国家时,万物的名号和形态就都会规范在正确的治理中,而不会消失。
世间的万物,不论其体积形态的小和大,万物都是以有相的形体作为精神的宅舍,形就是神的居宅。
万物在变化中,不论逆顺还是生死,都是以内在的气质决定外在的形,并且形成其名。
在道法的统摄之下,无相的形名与有相的形名都确定以后,万物内在的变化和外在的发展,都会规范在符合道德准则的范畴之中。
好。我们再观诵下面的一段,也可以说是最后的一段。
故唯執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富密察於萬物之所終始,而弗爲主。故能至素至 ,悎彌无 ,然后可以爲天下正。
句义呢,我们用白话解释一下。
句义:
所以,只有牢牢地把握道,用修真来实践天人合一的人,才能明白逆反向上求证于天道的道法;而且又能明晓世间的常法,而深入君臣心灵之中。在内求与外观的实践当中,充分缜密细致地进行慧观和智观,慧识与智识共运而把握万物生成与消亡的全过程,而并不会干扰、左右和主宰她们。正如老子所言:“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所以,她们能够进入并且达到道法的素白精明,光明无碍,毫光浩弥宇宙而没有形的制约与局限。当人们运用道法,实践法于道,达到如此修身境界以后,也就可以运用道法和道法所产生的正确的常法,治理天下而没有错误。
好。这一篇“道法篇”,我们带着观诵实践,用常道的语言进行解析,也就全部完成。
答疑
当我们研读这一篇章的时候,有一个现象,大家已注意到,就是在这里,我附带着解析、解释一下。在《庄子》当中,对于这个形名、对于礼法,都有过一些论断。如果说很好进入《庄子》他的本意当中去解读的话,就容易认为是在批评黄帝的形名思想。其实,庄子他的论断当中并无此意,还只是对智能的误解提出了批评和矫正。只是由于文言文它的解读方面,需要我们进入特定的意境当中,才能熟知其意。
在这里也做个小的解答这个问题。因为有的同学问:礼法度数,对事物的形名比较、审定,语形名是末流的治事治身方法,是运精神、心术的纯有为方法?此与《黄帝四经》的形名学,是否有不合之意?
这一问题的来源,也就是《庄子·天道》当中有这么一段话:“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
这么一段话中:“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主要这里所谈的,可以说主要是“礼法度数,形名比详”,这八个字要抓住,它是连在一起的。“礼法度数”,礼法如果引用、动用数据反复地较量,形名如果反复地去用智能去进行比详,都是“治之末”。它与黄帝天元所讲的形名,相去万里之遥。
所以书上也曾揭示过,实际上也可以说作为我们的一个解析解答。在这段话里面:“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实际上,是指“五变而形名”,刚才我们已经谈到了,是指后天智能对形名的认知,后天的形名才可以用。 一个人五臓具备,四肢五体俱全, 那才能给他起名字。一头牛,生下来也是这样,你给它起名,有了形,你给它命名,都已经成了形了。而慧观下的成形,是智能所不能企及的。智能只有对于五数俱全,而对于三数、二数、对一数、对数当中的有质而无形,无法进行形名之举,也无法进行“比详”,因为它是先天地,与道同生、与德同显。那样的形名,也就不是我们常道所研究的范围。古人说:“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都是指后天的形名之学。
另外,圣道与王道,本身就根本不同。一个先天,一个后天,各有执事之不同。形名礼法,都是王道的属性,后天进入先天之有所为。以道和德去度量,则应当知道,礼法和形名都是形相物成中产生的必然,这个形相物成产生,“道生之,而德畜之”,在德一中分解,有阴有阳、有显有隐的情况下,也构成了形名,而远远又高于五数之成后天的形名,所以这两者要将它分解开来。
我们在学习《黄帝四经》、老子五千言以及《易经》当中,最大的拦路虎,实际上也就是轴心时代当中新产生的智能文化、智能教育给我们进行的两千多年反复清洗我们的大脑。这后天智能,欲想完全取代我们先天,将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祖先创立的慧智共运的慧识部分取代和清理干净,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被动。所以要想以儒解道,以儒学解道学,非常困难;以智能解释慧识、慧性,也就非常地盲目。所以我们在研究古今文化的时候,要注意跨越这个历史的鸿沟。在自己的心灵当中,在自己的右脑或左脑当中,遇到我们学习认知的事物时,一定要尽数地站在当中去用一,并且用慧解智,用道解儒,以非恒道解常道,这样我们才不容易迷惑,很多的内容我们就能够自己解析。
《庄子》,可以说,这部书它是在慧性文明和智能文明交换期当中,最后站在道家智能学说和慧性学说,结合在一起,来认知万事万物的一位圣者。在其后,还难见望其项背的人物。一部《庄子》,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的两千五百年前的精华,跃然纸上,藏于字里行间;而被智能欲想取代,边缘化或妖魔化这个道家大慧大智的内容,提出来极其尖锐的批评和幽默的讽刺以及故事的批判。所以我们在研究这种内容的时候,要注意这个特点。
我们下一步准备逐步地展开对《黄帝四经》的释读,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共同地顺利地一起完成这一个解读的课程。大家也可以在不断深入的解读过程当中,同步进入内观的经典诵读,跟我来内观诵读,开启心灵的德性,运用右脑的慧识,善正左脑的智能,而德慧智地进行中华诵,再创我们民族的复兴,由文化复兴而达成民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