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种多,农业单品要有规模才有效益

武汉木兰金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晋(右)

江晋不是我的粉丝,他那年轻的老婆倒是我的粉丝,所以与他交流的时候还是挺尴尬的——他不清楚我是干嘛的,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做的啥,甚至连黄陂草莓也是第一次听说过,不,连黄陂这个地名我都是第一次听说,据说是花木兰的故乡,所以黄陂草莓又叫木兰草莓。

尬聊了一段时间后,我对他讲到的其中一句话产生了兴趣:农业单品有规模才有效益。在这个大家都抱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强调这个观点。

“何解?”我问他。

“没有规模就没有量,没有量买手就不会上门;你有规模才有产量,有产量才会有采购商。” 他表述得很直白。

木兰(黄陂)草莓

“这个观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从刚开始报纸上报道农产品销售难就……”

“销售难是没规模的原因?”我又听到一个挺新鲜的角度。

“对!”江晋非常肯定地说:“农业就是规模、标准、技术、政策八个字,规模就是要抱团发展,标准其实就是质量,技术就是保证,有技术才能保证质量跟产量……”

“从你自身的产业发展历程来说,你最早在2005年种了20亩的草莓,这个时候存不存在销售难的问题?”我怕他扯远,赶紧把话题拉回到“规模”的关键词上。我刚进门的时候,他递给我一本木兰(黄陂)草莓的宣传册,上面写着他种草莓的光辉历史——2005年初种,2013年成立合作社,2014年成立产业协会,2014年首次被授予中国果品百强品牌……

农户在简易住所分拣草莓

“这个时候只是采摘,没有发生销售难的问题。”江晋应道。

“那后面发展到什么规模的时候再有销售压力的?”我对这个规模和市场的变化司空见惯,往往都存在一个瓶颈期。

“到100亩的时候,”他说:“虽然100亩相对于20亩来说,是个很大的数字,但是相对于全国市场来说,它也很小。现在我们的草莓也是这样,只要你抱团有个几百亩的规模,采购商就会自动上门,一到时间就来了。”

“你是从哪一年开始有几百亩的?”我刨根问底。

“我们从零几年开始有几百亩的。”

公司用来展示的玻璃温室

“那光是你有几百亩行不行?”

“还是不行,你形成不了产业。”江晋顿了顿说:“所谓产业,我的理解是整个从业人员不低于一万人,从育苗开始,到种植、收购、销售、物流、品牌、加工这一系列环节。我现在做的事情并不是我自己去种多少,这不是我考虑的事,严格来说,种草莓农民比我们种得好,他会很用心去管理,草莓用心管理非常重要,所以你刚才看到的一个农户种得不好,今年亏了,但是他为什么还要扩大面积,因为他知道亏了是他自己管理的问题,并不是对黄陂草莓的种植效益持一个怀疑的态度,他知道种草莓是有一个结果——会赚钱。”

公司销售的精品盒

“你觉得黄陂草莓要达到多少规模才更有竞争力?”

“10万亩。”江晋把现有面积一下子扩大了5倍,然后解释了一大串我听着不大像优势的优势,除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之外,而且这个优势不局限在黄陂。

“你觉得需要哪几方共同合力才能把规模再继续做大?”我顺着他的观点继续问道。

“第一是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没有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草莓没法种植;第二是主体企业的带动,包括合作社,要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不带动千家万户的老百姓一起来种,也形成不了规模。”

合作社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

“等于说政府加企业加农户三方合力,才能把规模产业做起来。”我在他的官宣中加上农户的主体:“单户农户种多少亩最合适?”

“单打独斗的农户种15亩左右,比较牛的人种30亩,管理能力强的种50亩。”

“你自己最多的时候种过多少面积?”

“上百亩,管不过来,亏了,所以从那一年开始就把公司的经营重点从种植转移到营销方面去。”江晋说的那一年是2014年,是首次举办木兰草莓文化节的那一年。

(2019年2月26日,湖北黄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