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至清末各代都称“朝”,为什么没有叫“国”呢?
“朝”与“国”不同之处之分析
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统治者,我们发现,有的称为“朝”,比如秦朝,汉朝,有的称为“国”,比如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楚国、魏国等,还有与赵宋并立的辽国、金国。那么为什么有的称为“朝”,而有的却称为“国”呢?
其实这里面主要存在一个“正统”的问题。
所谓“正统”,指的是一脉相承、统一全国的意思。古代改朝换代频繁,新王朝建立时,往往宣扬自己是“正统王朝”,以取得官员和百姓的认同,而且在制度上也大体沿袭旧王朝的做法,这样新王朝更容易保持稳定。
汉·班固《典引》:'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建立王朝是承袭上天旨意,取代旧朝也是众望所归。
简单地说,“朝”就是正统,“国”就是非正统。
中国能称为“朝”的有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其中,夏商周是王朝肇始,夏以前是部落联盟时期,既没有一脉相承,也没有建立起统一全国、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政权,自夏朝开始,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区域的中原地区有了强有力的国家政权,而且周围没有与之匹敌的政权形式,所以,夏便可以称其为“夏朝”了。此后商代夏,周代商,皆是如此。
到了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此时不管是哪个“国家”,顶多称为“国”,因为此时仍以周天子为正朔。齐国也好,鲁国也罢,甚至秦国,也不过都是一方诸侯,既没有继承周朝的势力,也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即便没有周天子,这些也顶多算是割据政权。
后来东周朝廷分裂,其国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小国,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至此东周王朝覆灭。尽管秦国灭了周朝,但它并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此时的天下,成了诸侯林立,相互征伐的局面,谁都想成为下一个朝代。
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至此秦朝正式建立。
秦朝二世而亡,汉朝兴起,西汉与东汉的地盘比秦朝还要广大,周边各国各邦均来朝贡,因此两汉称为“朝”毫无异议。
而东汉以后的三国时期,魏蜀吴鼎立,谁也不服谁,谁也没有成为“正统”,所以它们只能被称作“魏国”、“蜀国”、和“吴国”。
三国归晋后,全国又统一,因此晋称为“晋朝”,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东晋,尽管仅得半壁江山,且地处江南,但规则制度仍袭自西晋,而中原地区陷入五胡十六国混战,民不聊生,因此后世史家仍奉东晋为正朔,称其为“晋朝”。
东晋后期,北魏崛起逐渐统一北方,据有中原,且衣冠制度靠拢汉族政权,因此有的史家也将北魏称为“魏朝”,但北魏之后北方重新割裂,又陷入混战局面,因此多数史学家将北魏同后面的西魏东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而同一时期南方政权也发生变化,宋齐梁陈依次登场,史家将其统称为“南朝”。南北朝虽然名为“朝”,其实并没有“朝”的气象,实质上仍是“国”。
隋唐都是大一统王朝,因此称为“朝”并无异议,而五代十国之后的两宋称为“朝”,史家多有争议。北宋时期,虽然据有中原以及江南大部,但当时与之并存的辽、金、西夏等国都仿照中原汉族政权建立了国家制度,只不过因为这几个国家暂未染指中原,所以人们仍以北宋为正朔,而将其它少数民族都称为“国”,当做割据政权来对待。至南宋时,即便金国已经得到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狭隘历史观的影响下,史家仍称南宋为“朝”,将其当作北宋的遗产继承人,而金只能仍旧称“国”。
元、明、清三个朝代都是大一统王朝,因此称为“朝”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