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学》口病:口周座疮,牙痛,复发性口疮,口味异常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二节 口病

口腔之病,形于内而发于外,故口病常是脾胃病的外在表现。现代医学所谓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常有口腔粘膜溃疡等肠外表现。口腔上唇系带息肉、水疱常提示患者存在大肠、肛门疾病。反复发作的过敏性胃肠炎、腹型过敏性紫癜可因龋齿造成的慢性感染所致。口腔之病,病在上焦,为太阴肺所主,病属飞门、户门,病多水谷难入。由于阳明大肠与太阴肺为表里,故口病每因便秘而发,通腑为急,并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兼小便不利者,宜导赤散清心泻火,与邪出路。

一、口周座疮

凡座疮长于口周者,乃属肺胃热炽,宜一加减胃风汤(验方)。

一加减胃风汤:

枇杷叶12g 竹叶9g 防风10g 藿香9g 茵陈12g 升麻10g 黄芩9g 石膏30g 生地30g 丹皮12g 当归6g 葛根12g 车前子12g 生甘草3g

溲赤者合导赤散,便秘者加生大黄,或用凉膈散。面油腻者重用茵陈、藿香、车前子之属除湿,疮色深红者重用生地、丹皮、丹参之类凉血清心,疮色暗红,疮陷不愈者宜用生黄芪、人参之属托里透毒,或用仙方活命饮、托里透毒汤。有结节者重用丹参、葛根、当归、水蛭、皂刺之类活血化瘀,或用杨大猷黄芩清肺饮:川芎、赤芍、生地各9g,当归、红花各6g,葛根、花粉、黄芩各9g,薄荷lg。或用虫刺汤(验方)。

虫刺汤:

水蛭10g 皂刺3~6g 气虚者加黄芪30g。

主治:体内外一切有形之瘀血。症见肿块、结节、纤维化、局部刺痛等。

方义:皂刺软坚、抗纤维化,先破其包膜,再以水蛭活血消瘕。唯皂刺破气,每致气短不续,量宜轻。虚者3g,实者6g,甚者9g,大实者30g。凡气虚者或以本方久服者或欲重用皂刺者均宜重加黄芪。

外用颠倒散(《医宗金鉴》):硫黄、大黄等分为末,水调,睡前涂患处,次晨洗去,每晚一次,连用一月,并用硫黄香皂洗脸。亦可用庆大霉素、红霉素注射液擦患处。

嘱患者不用劣质化妆品,不用硬质水、碱水洗脸。戒烟酒及荤辣油腻辛燥之品,多食水果、蔬菜、蜂糖,保持大便通畅。不可久持下药,盖初觉通畅,数日后复秘,愈下愈秘。唯发作时可暂用之,平素可用养阴益气通便之方(参下焦病)或多饮蜂糖水。一但大便秘结,二三日必复发,急通其腑以超前截断。夏时尤宜保持皮肤清洁,以减少面脂。不要用手挤压痤疮,以防愈后留有瘢痕,尤以口周痤疮,易发生走黄。

口周红斑若为溃疡性结肠炎肠外表现者,不可发汗,汗之必更甚,宜治大肠,方如乌梅丸。

酒糟鼻治法相似,读者可参本节化裁。

口周尚有一病,名唇风,即现代医学所谓剥脱性唇炎、过敏性唇炎。宜用凉膈散或防风通圣散两清肺胃,并宜寻找、远离过敏原。

二、牙痛

牙痛宜两清肺胃,方用二加减胃风汤(验方)。

二加减胃风汤:

竹叶9g 石膏30g 栀子12g 防风12g 升麻10g 细辛6g 生地30g 丹皮12g 黄连3g 生甘草3g

心烦尿赤合导赤散,腑气不通加大黄,甚者以凉膈散,痛甚者加薄荷叶,大热去细辛加薄荷叶。

一方治牙痛,名无名牙痛方。

无名牙痛方:

防风10g 细辛3g 升麻6g 生地16g 丹皮12g 青皮12g

左上牙痛加羌活、胆草;左下牙痛加黄芩、栀子;右上牙痛加大黄、枳壳;右下牙痛加桔梗、黄芩;上门牙痛加知母、黄柏;下门牙痛加白术、云苓、石膏。

有牙咬痈一证,即现代医学所谓智齿冠周炎,来势甚急,一二日即可见牙关紧闭,口不能开。此证起势之日,痛虽不剧,即当重用凉膈、胃风,否则速成锁关牙痛。当此之时,中药缓不济急,急以西药大剂量抗生素(如青霉素640万单位或800万单位)静脉滴注,数小时后一般即可开关进食,继进中药。

齿为肾之余,凡牙痛常法不效者,均宜补肾坚骨。牙齿松动,更是肾虚之症。

少阴不足,阳明有余者宜玉女煎,宜重用(石膏30〜90g、生地30〜90g、知母12g、麦冬15g、淮牛膝30g,加枣仁30g安神止痛)。

肾阳虚弱,虚火攻冲者,可与扶阳安髓止痛汤(卢崇汉方)。

药用: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炮姜25g、上肉桂12g、骨碎补15g、牛膝15g、木蝴蝶20g、松节15g、黄柏18g、砂仁25g、炙甘草6g,水煎服。

指征:(1)全身有诸如形寒畏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头晕耳鸣、面热或热赤、口干但不思饮或饮少,舌苔白而水滑或黄润、黑润或白腻苔坐底罩黄,舌淡嫩或舌红反多津液,脉沉细微或浮弦虚数无力等肾阳不足,阴火上干的症候表现。(2)局部有牙痛、微肿或不肿、周围皮色不变或热赤,但红不鲜活、热不灼手等症候表现。以形寒畏冷、神疲倦怠、牙痛局部微肿或不肿、局部周围皮色不变或虽热赤但红不鲜活、热不灼手为主要诊断依据。患者以中老年为多,就诊前大部分曾接受补阳之外的各种中医疗法,疗效不佳亦可作诊断参考。

服药多2~5剂临床症状消失。此方大辛温,若误用于阴虚及火旺之证,倾刻烦热灼痛欲死,不可不慎。牙咬痈断不可用,缴有虚象,先制其火,读者不可不明标本。

牙痛发作期宜用盐水或中药含漱,保持口腔清洁并局部用药。脓成者宜排脓。针刺镇痛甚效,炙法宜慎用。龋齿与智齿疼痛缓解后宜转牙科处理。

三、复发性口疮

(―)诊断

口疮局部症状有四,为凹、黄、红、痛。

1.凹:疮面凹陷,浅者轻,深者重,凹甚者多属阳气不足,升举无力。

2.黄:指溃烂处分泌黄色或黄白色或黄灰色分泌物。分泌物量多挟湿,色黄偏热,色白偏寒。

3.红:疮面局部及其周围有红晕微肿。色红偏热,色淡偏寒。

4.疼痛。

若疮面大,边不齐,糜烂成片,分泌物多,有污垢,日久不愈,为恶候,应疑恶变(恶疮)。

口疮发生之部位,与所病之脏腑密切相关。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颊龈属胃肠。故口腔之病发于内而形于外。现代医学认为复发性口疮是机体全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局部表现,可为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免疫性疾病的肠外表现。

口疮复发的诱因亦有助于诊断。因疲劳而发者多中气虚弱,阴火上攻;因情志不畅而发者,多肝郁化火;因睡眠不足而发者,多心火炽盛;因饮食不节、大便秘结而发者多腑气不通,内生燥火;因月经、房劳而发者多相火妄动。

(二)治疗

口疮的病位在上焦,病机为壮火乘土,气血两燔。火之由来,土中生火者病在胃与大肠(阳明经热、阳明腑实),若兼脾呆或肝滞者,则每挟湿;壮火乘土者病在心、肝、肾(君相二火);外感诱发多风火,病在肺。火有虚火、实火之分,虚火有气虚阴火、阴虚火旺、虚阳外越不同。但实火虚火多难截然分开,火旺则伤阴,阴伤则火动。诀云:“虚火实火,壮水即是制火,制火即可壮水。”治宜肺胃两清,兼以清心凉血,滋肾平肝。方三加减胃风汤(验方)。

三加减胃风汤:

竹叶9g 石膏30g 细辛3g 栀子12g 防风9g 藿香9g 丹皮12g 生地30g 升麻15g 黄芩9g 郁金30g 生甘草3g

1.小便不利加木通(合导赤散),大便不利加大黄或用加味凉膈散(验方)。腑通则病减。

2.肝郁化火加青黛或碧玉散,肺燥口渴加玄参、桑白皮、天花粉,肾阴不足加淮牛膝、知母,无效加龟板、龙牡,或以肉桂粉1g,分三次吞服。痛甚加枣仁30g安神止痛。

3.挟湿者加茵陈、车前子,或加六一散,或加封髓丹(黄柏、砂仁、甘草),兼有固肾之功。

4.初发不用当归,若反复发作或日久不愈或口疮将愈之时,复加当归。可再加生黄芪。西药可配服左旋咪唑或甲氢咪呱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护膜可用吹口散(验方)

吹口散:

煅石裔10g 青黛3g 薄荷0.5g 黄柏2g 黄连2g 冰片3g 人工牛黄2g为末,吹敷患处。用于急性发作期。吹后不宜饮水进食。单用人工牛黄或冰硼散吹敷患处亦效。

阴虚挟湿,可用加减甘露饮,药用:生熟地、天麦冬、玄参、女贞子、栀子、丹皮、地骨皮、枇杷叶、黄芩、郁金、枳壳、桔梗、白芍、炙甘草。口疮气阴两虚挟湿热者三才封髓丹最效,可以西洋参换人参,生地换熟地,加石膏、知母、淮牛膝等。

口疮间有因中气虚弱,阴火攻冲所致者,宜补中封髓汤(验方)。

补中封髓汤:

党参30g 白术15g 升麻6〜30g 柴胡9g 黄芪30〜120g 砂仁10g 黄柏15g 泽泻12g 甘草6g

虚阳外越者宜四逆汤加味,寒热错杂者宜附子泻心汤,脾肾阴阳两虚者宜《冯氏锦囊秘录》之全真一气汤。

全真一气汤:

治脾肾阴阳两虚,上焦火多,下焦火少之证,因脾肾不足,心肺之火宜抑,而肝肾之阳宜温,治多棘手,故从阴阳互根,水火同源,两天(先天后天)同治,以水中补火,土内藏阳,土金水一气资生化源立补水制火,补阳配阴之方:

人参 麦冬 熟地 白术 附子 五味子 牛膝

冯氏又云:“燥涸则熟地倍之,肺热则麦冬重用,脾虚则白术重投,阳虚则附子多加,元气大虚则人参大进,气浮气散则牛膝五味略多,倘假阳在上者,去参用之。此方诚滋阴降火之神剂,然假热一退,真寒便生,切勿过剂,反增虚寒滑泄之症。”笔者体会此方乃治脾肾两虚、阴阳不足、寒热错杂,土金水一气资生之神方,于此证甚合,缓解期加减用之,有抗复发的功能。

此证亦可用吾师曾升平教授验方潜阳封髓丹。

潜阳封髓丹:

熟附片15〜60g 炙龟板15g 生牡蛎30g (前三味先煎) 砂仁10g 黄柏12g 淮牛膝30g 车前子10g 炙甘草10g

《丹溪心法》云:“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一方生白矾为末,贴之极效。或噙良久,以水漱之,再噙。一方治口疮甚者,用西瓜浆水徐徐饮之。冬月无此,用西瓜皮烧灰敷之。又方黄连好酒煮之,呷下立愈。又方远志醋研,鹅毛扫患处,出涎。”

《兰室秘藏》载神验法治口疮无问久新,即“夜间将二丸以勒紧,左右交手揉三五十次,但遇睡觉行之,如此三五度。因湿而生者,一夜愈,久病诸般口疮三二夜愈,如鼻流清涕者,勒之二丸,揉之数夜可愈。”

口疮缓解期的治疗应着重抗复发。或养阴清热,或清热除湿,或补气温阳,总以衡调阴阳为主,若阴阳调和,邪火(实火、虚火)不生,病不再发。有原发病者,宜治疗原发病。

四、口味异常

(一)口苦

经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故口苦一证,属胆胃气逆,方宜芩连温胆汤(黄芩12g、黄连9g、法夏15g、生姜6片、云苓12g、枳实15g、竹茹15g、陈皮9g、苏梗12g、甘草3g),痞满嗳腐者重用法夏30〜60g,枳实15〜30g,便秘者重用枳实,更加赭石30g,胃中灼热者加吴萸3g。心胸烦乱者可用栀豉升降饮(验方)。

栀豉升降饮:

梔子12g 淡豆豉12g 生姜9片 神曲15g 枳实15〜30g 竹茹15g 法夏15〜60g 大黄1〜9g

口苦甚者入龙胆草10g,厥者加菖蒲、郁金。

(二)口腻

口腻属湿胜,方宜藿香正气散,挟食者合保和丸。

(三)口臭

口臭应先排开五官疾病如口腔溃疡、化脓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尿毒症、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肝硬化亦可出现特殊的口臭味。此外,尚应排开口腔不洁与嗜食特殊气味食品。余下多因消化不良,蛋白质在胃肠内腐败所致。偏胃火者,宜泻心汤合白虎汤,偏食积者,宜保和丸去连翘重用神曲加黄连。

(四)口淡

口淡多因脾虚湿胜。脾虚者宜砂半理中汤加木香、甘松,湿胜者宜藿朴夏苓汤。

(五)口甜

口甜多脾虚夹湿,方宜新加正气散,药用:党参、白术、云苓、陈皮、法夏、木香、砂仁、藿香叶、佩兰叶、紫苏叶、甘草。

口苦、口甜、口淡、口腻、口臭五症,总宜芳香爽口,佐以和胃降浊,方如五叶芦根汤(《湿热病篇》: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甚者加减达原饮(验方)去茯苓加佩兰叶,药用:草果、厚朴、槟榔、苍术、藿香叶、佩兰叶、木香、法夏、甘松、砂仁、通草。.此方大辛燥,必舌苔大厚腻或苔白厚如积粉者方可与之,苔化则药减。凡苔薄者不可与之,身热烦渴者不可与之,肠伤寒者不可与之。

(六)口咸

口咸多肾虚痰泛,方宜金水六君煎(熟地、当归、陈皮、法夏、云苓、甘草)。

口味异常诸症,多因胃气上逆,浊邪上泛于口,热多寒少,挟湿挟痰挟食,治宜苦寒沉降,微辛爽口,苦辛相合,燥湿化痰,消食下气。间有脾虚肾弱者,随证加减用药。

胃神浮越亦可造成口味异常,属现代医学所谓神经官能症。患者多伴心烦、抑郁、易怒、失眠、多梦、头昏、心悸、易受暗示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且症状离奇不经(如患者自觉口臭,但旁人尤以夫妻之间并不觉其臭),多次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疾病(如口苦患者,多次胃镜检査均未发现胆汁反流),常法治疗不效,或虽效不著,或效不巩固。此症唯以宁心安神,移情易性为法,并辅以暗示治疗。方用达郁汤(验方)、胃神汤(验方)。

(0)

相关推荐

  • 大黄黄连泻心汤——惊狂,口鼻生疮,牙痛,脱发,青春痘

    图为刘渡舟老师 14惊狂案--刘渡舟医案 某司机患精神分裂症,十多天昼夜不眠,惊惕烦躁,怒目视人.病从气恼而起,气火充斥三焦,大便已六日未解,口中臭秽,舌苔黄厚,脉洪大.服大黄黄连泻心汤一剂,平平无奇 ...

  • 养生实用手册11(针灸篇)

    本篇经验主要讲述耳聋耳鸣.脑鸣.牙痛.口疮.咽肿.鼻病等针灸治疗方法,实用经济,老少皆宜,是居家旅行必备良方. 耳聋耳鸣.脑鸣 肾开窍于耳,年纪大的人患耳聋耳鸣,多为虚证,主要是由于肾气虚,得补肾.青 ...

  • 《集验方》治喉病方

    治喉痹方. 咬咀常陆根,苦酒熬令热,以薄喉上,冷复易.(<医心方>卷五) 治缠喉风及喉痹.牙宣.牙痛.口疮,并小儿走马疳方. 蚕蜕纸不计多少,烧成灰存性. 上炼蜜和丸如鸡头大,含化咽津.牙 ...

  • 『牙疼集』缓解胃火牙痛的小验方

    胃火大,表现在口臭上,也会表现为口唇生疮: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症状,就是可能会牙龈肿.牙痛. 验方: 在药店里买六神丸,把六神丸搁在一个小碗里边,用勺给它弄碎了,然后用水化了,再多加些水,就拿这个六神丸水 ...

  • 口腔溃疡...补中益气汤合导赤散...万友生

    口腔溃疡用补中益气汤合导赤散 党参.黄芪各30克,白术20克,升麻30克,柴胡.陈皮.当归.生甘草各10克,生地15克,淡竹叶.麦冬各10克,通草6克,莲子心3克.用于复发性口疮,舌边尖.舌下.唇周黏 ...

  • 《中医脾胃病学》之脾病(上)

    脾属太阴阴土,主运化升清,故脾病以脾经虚寒而水谷不运.清阳不升为主.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所病不同,所治各异.十二指肠由胃入脾,故含阴(太阴)阳(阳明)二气,病多阴阳两虚而宜桂枝汤辈,挟阳明胃气不降 ...

  • 《中医脾胃病学》之脾病(下)

    (二)和营卫 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调脾胃即所以和营卫.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有抗炎.抗病毒作用.药后啜粥.温覆能加强其作用.桂枝汤亦有抗过敏作用和镇痛.镇静作用及一定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桂枝汤对 ...

  • 中医脾胃病学—~中焦病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中医脾胃病学》胃病 上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中医脾胃病学》胃病 下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中医脾胃病学》上焦病概述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吴雄志:《中医脾胃病学》脾胃用药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吴雄志:《中医脾胃病学》诊断学之切诊、舌诊、脉诊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

  • 吴雄志:《中医脾胃病学》诊断学之望诊、问诊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