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誡文二

五十四   若不言語動作,行住坐臥,則自性猶如虛空,毫無形相,蹤跡可見可琢磨。自性影無蹤影行跡,但並不是空,是無。空而不空,無而不無,在眼則眼能見,在耳則耳能聞,在鼻則鼻能嗅,在手則手能動,在足則足能行,在身則身知冷熱,若無自性主持其中,則眼不能見,耳不能聞鼻不能嗅,手不能動,足不能行,身不知冷熱,一具死屍,你還能動作言語及種種妙用嗎?

五十五   自性非有非無,非動非靜,因其空寂虛曠之體,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捉摸,不可思議,故非有非動,因其具有百千萬妙用,要行便行,要動便動,要言便言,要做便做任運無礙,又能生天育地造化萬物,故非無非靜,著有著無,是邪見魔見,不著有無,才是正見佛見。

五十六  自性無形無相,無聲無味,無情無欲,至虛至寂,至清至靜,其大無外,無邊無際,其小無內,看不見。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不為大,細入一微塵,不爲小。自性,即佛。故雲:佛海無邊,何處無佛。古之達道者,隨手一指,一株樹,或一把扇子,或一根拐杖,言:這是佛,這是歸根立命處,不知疑剎多少人,其實這也沒什麽奇特,只是他能見性,便如此無遮無障,任用自在。自性空寂虛曠之體,無有形相蹤影,又如何能見得?因自性籍天地萬物,飛潛動植而顯,才可見性。天地萬物,飛潛動植之所在,即是自性之所在,空寂虛曠之體,無有形相蹤影,是自自性之隱。天地萬物,飛潛動植有形可見,有聲可聞是自性之顯,因其顯,故可見。只要參透這見性之理,則通達無礙,就認得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是個我自己。

五十七  上自諸佛諸祖,下至四生六道,飛潛動植,夢是同一自性,同一靈源。諸佛諸祖的自性和你的自性一樣,一切四生六道,飛潛動植的自性和你的自性不別。故不可看重諸佛諸祖,而自視不如,不可看輕四生六道,飛潛動植而自視高一等。諸佛諸祖,四生六道,飛潛動植只是氣質和形象,與你有別,其自性則同一體,無異無別。例如各種各類各式各樣的電燈泡,電鍋,電視機,電冰箱,電影機,錄音機,收音機,電唱機,洗衣機,馬達等等都是同一電源。

五十八  自性即虛空,虛空即自性。三千大千世界,飛潛動植皆是自性中的一點泡沫,未有三千大千世界,天地萬物飛潛動植之前就有自性,三千大千世界,天地萬物飛潛動植皆有來有去,有成有壞,有新有舊,有生有滅,唯自性無來去,無成壞,無新舊,無生滅,三千大千世界,天地萬物飛潛動植,毀壞了,自性,再重造三千大千世界,天地萬物飛潛動植。

五十九  歷代諸佛諸祖,都歸於何處?自性即虛空,虛空即自性,不曾走出一步,歸個什麽?其實歸而無歸,無歸即歸,處處皆歸,無一不是歸處。比如空瓶,瓶中的空和瓶外的空是一體的,把瓶子打破,則瓶中的空和瓶外的空合而爲一。瓶中的空,並不曾歸於瓶外的空,無歸即歸,到處皆歸,此是要節,千萬不可疏忽。

六十    爲何你要修道?爲的是超生了死免於輪回,要知道如何超生了,死免於輪回,則先要明白誰在受生死之禍,誰在受輪回之苦?你拖著這個死屍,輪回生死,受千萬劫苦難,而你的自性,並不曾跟你輪回生死,受苦受難。自性不生不死,不去不來,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入凈不凈,入污不染,只是你這臭皮囊,累劫累世受災殃而已。

六十一   天地萬物,即是同一靈源,同一自性,眾生皆執著我相,和天地萬物對立,自相隔天地萬物,故生出種種煩惱,妄想,差別,而造出無窮罪業。枉受輪回生死,若能破除我相,就能認出你和天地同根,萬物同體,既是自己和天地同根,萬物同體就無種種的貪著執染,無貪著執迷,何來的生死輪回?

六十二  阿是誰叫你拖著此飯袋子來這苦海流浪?阿是誰叫你終日行屍走肉?阿是誰叫你戀戀不舍這臭皮囊?莫認此四大假合之身是真,一口氣不來?這四大假合之身,既是一塊兒死物。古之達道者,只是把這個身子當做行到了願的工具而已,渴時澆澆水,餓時添添飯,冷時加加衣服,不讓這殼子壞了,從不在這殼子上費心。眾生不識此理,把此身子當真,執著不放,故生出許多苦惱,無明,造了層層罪業,永遠流浪生死。

六十三    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爲眾生,此性不減,爲佛此性不增。佛在世的時候也是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病了要吃藥,困了要睡覺,累了要休息,與眾生無異。眾生所以爲眾生只是自苦墮落,分別造作。佛,所以爲佛,只是安其本分,不分別造作而已。

六十四  喜怒哀樂未發之前謂之中,喜怒哀樂發之中節謂之庸。諸佛祖聖賢,並不是就無喜怒哀樂。經雲:天一大天,人一小天。一大天有春夏秋冬,一小天也有春夏秋冬,人之喜即是春,人之樂即是夏,人之怒即是秋,人之哀即是冬。人若無喜怒哀樂與頑石木頭何異?豈不是和大自然相違?諸佛祖諸聖賢,事之當喜則喜,事過則靜,事之當樂則樂,事過則寂,事之當怒則怒,事過則化,事之當哀則哀,事過則止。而眾生全不然,事之不當喜則喜,然事過則不靜,事之當怒則怒,然事過則不化?

六十五   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了徹此句話,並切實能做得到,則還有什麽生死輪回?不住善惡是非,有無,凡聖,一切處無心無住,即是[應無所住],即是真空。生無所住之心,衣食住行言語動作,任運無礙,即是[妙有],若只能[應無所住],而不能生無所住之心,此是頑空,如此修道,有何用處,徒勞無功。若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著相,如同凡夫,如此修道,不如不修。

六十六   赤子之心是真心,千萬富翁站在嬰孩前,他並不喜,一位又髒又臭的乞丐,站在嬰孩前,他並不怒,珠寶鑽石,置於前,他也不貪,石塊瓦礫,置於前,他也不厭。嬰孩,只是餓了飲乳,困了睡覺,百不知百不解,這就是無心。無心,即佛心也。

六十七  自性至虛至空,至寂至靜,至清至善,無形無相,無聲無味,此是汝本來面目。此是汝老家。若有一絲,情塵雜念,即夫本來面目,則流落他鄉。故古之達道者,叫人學一念萬念去,如寒灰枯木去,如瓦礫石塊去,方與本來面目有少分相應,才不流落他鄉。眾生不能見著本來面目,在異鄉流浪,皆是被情塵雜念所累,起念動心,即是著相,一旦著相即迷昧自性,流浪異鄉,入生死流,甚是可憐。

六十八  放不下,舍不得,丟不開,貪著執迷是冤孽障,守民生解,依文解義,博文多知,廣求文義是魔障。不悟空理,以爲有佛可做,有道可成,有天堂可歸是佛障。未有天地之前,無佛無眾生也無物,唯有空寂虛曠之自性,有天地之後,才有佛有眾生,有物。故作佛已是紅塵中事,成道做佛歸天堂都是度化人之名詞,毫無實意,道即虛空,此虛空,現現成成,無欠無餘,圓滿具足,既是汝之真佛身,還成什麽道?天堂即在世間,離世間無天堂,無極理天,西方凈土即在眼前,只要時時處處事事和這個〇相應,不分別,不造作,不起種種煩惱無明,眼前即是佛既是天堂,自性之所在,既天堂之所在,根本不會走出天堂一步,還歸個什麽?能默會此空寂虛曠之自性,雖在世間,實已在天堂,雖爲眾生,實和諸佛無別。若欲離世間而求天堂,求作佛,任你修上千萬劫,依然是個守屍鬼。

六十九    煩惱本無根,生生滅滅無實,因分別執著而有。若不分別執著,自然無煩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空寂虛曠,至清至凈,煩惱一點兒也沾染不得。若起一念去除煩惱,求清靜,也是妄想。此是以念止念,如此念念,永無休止,不識得這本來無一物的自性,任你能斷百思想,除凈煩惱,也是旁門左道。

七十  經雲:不舍煩惱而入涅槃,此是真諦。若欲舍煩惱而入涅槃,如此修行,生死永不了。煩惱之性即自性,此軀殼是一具死物,不能煩惱,故煩惱也是自性之妙用。舍煩惱,即是舍自性之妙用,如此,豈不成斷滅,與頑石土塊兒何別?識得此煩惱之性,本無煩惱,即是入涅槃。住煩惱而不斷,居禪定而不寂,此甚深妙理,唯上根人可會。

七十一  不可說自性著自性,說虛空著虛空,說清靜著清靜,說佛著佛。守名生解,依文解義,皆是守屍鬼,生死永不了。多知多解,廣求文義,皆是邪門,非佛道之真脈。學得越多,知得越廣,越是障礙,古之達道者,數十年間都在清除肚內所知所學,所見所解,即所謂運糞出,眾生盡是求多知多解,多學多見,即所謂運糞人。

七十二   佛非從文字中求,若文字中可求得佛,測博學多聞之輩,應皆成佛,一字不識之人,都是生死鬼。然而,六祖慧能大師爲何一字不識,得受五祖衣鉢?神秀是500人教授師,爲何不得五祖心傳?故可知佛道非從文字中求,生死非言語中了,佛只是個無事人,無心人,哪有許多造作?經雲: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為第一,正是此意。

七十三   說自性非自性,說虛空非虛空,說清凈非清凈,說佛非佛,比如橘子有幾分甜幾分酸,無論用多少言語來形容,說明你依然不知其真味兒,不如不用語言來形容,說明只要拿過來嘗一口,你就可以明了,其真味究竟它有幾分甜幾分酸,一口就清清楚楚,了了自知,又何必那麽嘮嘮叨叨,徒廢口舌之利,未說虛空之前,才是真虛空,未說清凈之前,才是真清凈,未說佛之前才是真佛,此中的道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七十四   寫出的餅字並非真餅,永不能充飢,寫出的金字並非真金,永不能使用。自性兩字並非真自性,虛空兩字並非真虛空,清靜,兩字並非真清凈,佛字並非真佛。未寫自性兩字之前才是真自性,未寫虛空兩字之前才是正虛空,未寫清靜兩字之前才是真清靜,未寫佛字之前才是真佛,其中的妙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七十五   經雲:須菩提在岩中宴坐,善惡都不思量,寂然不動,感得天雨四花,須菩提,從坐而起,遂問空中雨花贊嘆者是何人?曰:我是梵天,又問:雲何得雨花,曰:我見尊者善說般若波羅蜜多,須菩提曰:我與菠蘿未嘗說一字,梵天雲:尊者無說,我亦無聞,是真說般若波蘿蜜多。由此可知,無說無示無聞無得,才是真說法。

七十六   道信大師雲: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會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少缺,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做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做諸善,不作諸惡,行往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爲佛。祖師,如此詳說,假使還不能悟,只怪自己業重根淺。

七十七     當你臨終之時,總不可起一絲毫妄想情念,世間的悲歡離合,榮辱得失,恩怨是非皆是夢幻,此四大假合之身,也非真,一切總不貪執,留戀。此自性,生時亦不來,死時亦不去,不動,不搖,不生不滅,至清至靜,至空至寂,無思無慮,無知無覺,若見善相諸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一切處無心,便得解脫,自在三界,不超而超,臨終之時,若起一絲毫妄想情念,即種下輪回種子,依舊是三界的囚犯。

七十八   人之來世已有六萬年,污染已甚,習氣濃,業長重,凡心顯於道心,故對古之大禪德之心法不易悟入,因此,平時除了多參悟古德之心法,以收潛移默化之效外,還得下功夫,[外減一切事,內減一切念],才免被累世的習氣業障所纏,念一起莫隨念去,且默會此至清至靜,無念無思,空寂虛曠之自性,久之念不息而自息,平時不起妄想情念,臨終之時,自然就安然自在,不求無心,自然無心,臨終之時,安詳情念不止,皆是因為平時不下功夫,外不滅事,內不滅念,習氣業障牽纏所致,這事兒平時就得準備好,用時才著急,臨渴掘井終無益,平日就得下苦心。

七十九   在道中就不在劫中,在劫中就不在道中,這空寂虛曠,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之大道,既是汝法身。天地萬物,飛潛動植皆毀於劫中,獨獨汝之法身長存,即識得這萬劫不毀之法身,還愁個什麽劫,劫只能毀汝之色身,毀不了汝之法身,法身即清靜自性,不識這清靜自性,當然脫不了劫數。

八十  經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既能默會大道,內則終日如痴如愚,百不知百不解,木訥寡言,猶如木石,既所謂大智若愚,外則謙下慈悲,不輕一切,尊師重道,行坐臥言語動作,無障無礙,任用自在,猶如虛空,無處不通透。修道之人,最忌有五:一忌驕傲,二忌貪功,三忌嫉妒,四忌言,五忌浮躁。驕傲則執我,貪功則無功,嫉妒則心狹,多言則念雜,浮躁多則難定,這些都與道相悖,不合空義。

八十一   什麽是萬禍之門?生死輪回之根?修道以何為本?什麽是真功實德?百年後將歸於何處?如何超生了死免於輪回?這五關,即使你能清楚,如果不能切實實行的話,也只是徒增個所知障,你依然在閻王老爺的手中。知而不行,跟不知無別。修道這一條路是漫長又艱苦的,缺乏恆久的耐心和毅力,是走不到的,修道是非常的平淡無味,而從平淡中才可體會到真實,從無味中才可嘗到至味,所以時間是修道者的催命符,日子一久,很多人耐不住平淡和無味,也就退道,半途而廢了。人生如朝露,時日不多,趁眼睛還亮,耳還靈,手還能動,足還能行,快討個達本還原的消息,才不枉來這世間跑一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