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富足的父母,养出有灵气的孩子
从去年脱发的90后,到油腻的中年人,到前几天“慌得一比”的27岁年轻人,这几天,我们的主流焦虑人群又变了,变成了“中产阶级”。
以往对于中产阶级,很多人(也许是低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仰视的,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一线城市中的更高级的生活方式:
买的是奢侈品,住的是别墅,拿的不是月薪;
朋友圈都是投资人、创始人、合伙人;
单身的都是贵族,结婚的都是良配,孩子上国际学校,宠物吃进口狗粮……
他们华丽而优雅,自信而富足。而现在,他们开始焦虑了,因为有人意识到,中产阶级可能还拥有这些:
穿不完的奢侈品,车库停不下的豪车,写不完的报告,还不完的账单,定期见面的心理医生,比上不足的孩子……
以及,怎么成为高产阶级,并把自己和低产阶级分开。
也许,这是很多人想拥有的烦恼。
01
中产的焦虑,跟收入无关
前一段时间掀起的对于中产的讨论,是在综艺《极限挑战》里,有一期节目问了关于原生家庭的6个问题,分别是:
1.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2.父母是否给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3.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地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而且现在还保持着一定水准?
4.你从小到大的旅行经历当中,是否有过一次出国经历?
5.父母是否承诺过要送你出国留学?
6.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除了第6个问题,前5个都跟一个家庭所处的阶级相关,而答案如果都为“是”的孩子,无疑就成长于中产家庭。
他们从出生起,就可以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氛围,他们有一对一的家庭教师和特长老师,他们从小就出国游玩,而长大后,他们大多会出国留学。
这就是中产家庭孩子的成长路线。同时,他们也负担着中产父母给予的焦虑:更早地出国体验,去更主流的英语国家,去排名更前的高校,才能拥有更多的优势。
没有中产会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越,低产的烦恼是没钱,中产的烦恼是“为什么没有更多的钱”,焦虑,从来不会因为收入更多而变得更少。
电视剧《小别离》中,女孩方朵朵就成长于一个中产家庭,爸爸是医生妈妈是市场经理,优渥的条件下,父母依旧为她出国忙得焦头烂额,放学下班后的餐桌上的话题,除了成绩就是学习,一片焦虑的愁云惨雾。
而对中产家庭来说,高昂的出国费用也不是说拿就能拿出来。
中产,就这样过着比低产好一些的生活,承受着中产的高级压力,毕竟,他们希望孩子未来能跻身高产一族。
02
人到中产,焦虑升级
最近暑假,朋友圈里果然接连不断地开始了世界各地的定位刷屏——带着孩子出国行。
有人在剑桥打卡,有人在东京野餐,有人在波士顿看日落,再参观名校,全家出行,或者直接把孩子扔到出国夏令营……出国行,早已成为中产家庭的标配。
同学都去了夏令营,他不去,显得多不合群。
刚好放假了没时间陪她,就让她出国玩一趟呗。
不得不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似有似无的鄙视链推动了朋友圈里的进步:去波士顿的和去剑桥的互相鄙视,然后一起鄙视去东京首尔的,然后是台湾香港新马泰的,不出国的就不说话了……
光是从这条鄙视链,就能看出当下的中年焦虑来自哪里,他们一般有这两种心态:
“我不能输,我要赢。”
能摆脱低产、跻身中产的人,往往都在一边想成为高产,一边害怕自己跌回低产。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如此,对孩子的要求更是如此。
他当然要上国际学校了,成绩特长都要有。
早就不是“寒门出贵子”的年代了,物质富足的孩子更应该优秀。
可是,关于教育这件事,除非孩子能百分之百得第一(得第一还要焦虑被第二超越),没有人不焦虑,很多中产家庭的孩子,同样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承载着父母更高的期望。
因为他们有着更好的物质条件,没有输的借口,就只能赢。
“我要让别人看着我赢。”
说到中产,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算是典型,上海某公司的资深HR,如果不是要填上老家的窟窿,她在上海应该过得不错,不用住群租房,背着BV,穿着LV,白天风风火火,晚上饭局约会——再自由不过的都市中产生活。
但是跟高产家庭出身的曲筱绡一比,樊胜美输得体无完肤。她那些A货假包,在曲筱绡面前无所遁形。
就算这样,她也一直坚持着自己中产的骄傲,在其他人面前,她一直伪装着自己鲜亮的生活。
无论低中高产,这是人的通病,我要让别人知道我过得很好。而中产,因为已经处于鄙视链的中部,他们要让低产仰视,同时让高产认为他们过得还不错。
中产,不是有苦难言,是骑虎难下。
03
“赢得轻松”这件事,存在吗
比你优秀一百倍的人,比你努力一千倍。这句话大概是每个中产的噩梦——我还不够优秀,我不能被超越,我要往上爬,我不能停下来。
所以,你会看到,越是中产家庭的孩子,生活得越累。曾经认识一个妈妈,没有人能忍住不表扬她优秀的孩子。孩子优秀自不必说,但维持优秀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很多人却不知道。
早些年,家里的条件还不像现在这么好,那时他们家住昌平,孩子每天放学要倒三次地铁再倒公交,去上美术课、书法课、舞蹈课,加上数学、英语这些正常课程的补习班,一周七天,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那时不理解“倒三次地铁再倒公交”是什么概念,后来才知道,他每天五点半放学,到家时已经快十二点。
他就这样,学校、补习班、家,三点一线了两年,直到搬家,不知道他在地铁公交上累积的里程数是不是已经可以绕地球好几圈。
没有人天生优秀,只有人在用时间和努力,习得优秀。
为人父母,只想让孩子活得轻松,但是活得轻松,却不一定能赢得轻松。所以,就算再心疼孩子,父母也会“狠”下心,不计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想要用一个又一个补习班撑起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