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安家村,日照安氏文化发源地(始祖地)
安家村位于日照城东北35华里黄海边陲,国家森林公园北邻,村南为两城河下游,河南边是丘陵地,当地叫做安家村南岭,西边为两城河,东临黄海,东、西、北有近两千亩良田。元朝时期该村叫龙汪里,元朝后期叫湖水村,东北靠相家庄。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安氏始祖母张氏携二子(文诗、文礼)从江苏东海到此定居。清朝康熙年间,安氏人丁始兴旺,科举有功名,从此以后改名为安家村,延续至今。
古时候,安家村的地形地貌从高远处看恰似一只风凰,头朝西南,尾朝东北,所以安家村有凤凰宝地之说。清朝乾隆年间开海禁,安家村族人利用东部海岸天然独特的地理优势,修建船坞,建造码头,招搅国内外商人,船只,在此进行商贸活动。此地叫做安家口,也叫海坞子。当时,安家口码头生意兴障,车水马龙,大小商贾云集而来,好不热闹。东西两条大街林立着商铺、旅馆有100多家,相传还有青楼烟花场所达40多处,码头上每天来往停泊的商船会有数十艘,可见当时安家村的繁荣昌盛程度。 安氏家族在此生意商号比较有名的是“永丰”、“水兴”、“公记”,其中有一条大型的商船叫“水丰号”,当地人叫做“大鸟”。由于安家口码头的繁荣兴旺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安家村也出现了很多“财主”、“地主”富户。比较出名的有“前永丰”、“后永丰”、“聚成”、“东公记”、“西公记”等,另外还有“积善堂”、“平安堂”、“乐业堂”、“旗杆底”、“宏盛”、“育仁堂”、“喻意堂”、“样泰”等等。官街北部有小关帝庙,官街有小市经营,官街东侧有中药铺(医生是一村茂东的爷爷,外号四道士)。清末民国初东楼街西端有“豫丰药铺”,老中医郁玟,字仲玉,清朝廪生,主导安氏七修族谱。期初是教书先生,1898年因故(母亲重病求医难)半路学医,因为他的次子丰铎(安哲)1931年领导日照暴动,之后逃到青岛行医,解放后在胶南的泊里镇开设“众生药社”,1954年在泊里病故,享年77岁。官街北部有“恒聚商铺”,再向北有“同茂商铺”,大汪东崖有“永馥斋”点心铺。村中央是安氏“老公祠”,大汪南崖菩萨庙,村南部为安氏祖宗公慕,安氏祖墓东边九世祖焕公进士祠堂,大汪东克宽进士祠堂,共有祠堂六个,节孝碑三座,节孝牌坊一个(三村宝聚的祖宗)。
清朝道光八年(1829年)开挖安家村河,从此沙土随水而下,安家口码头水域逐渐积淤变浅,外来船只无法靠岸,继而生意日趋萧条。清朝光绪十七年(1892年)后,又立滩口(王家滩码头)。
日照安氏迁居到此,四世目不识丁,靠务农为生,从五世开始读书识字,到第七世科举有功名。明朝万历35年七世祖安重科举中进士,甲第3第34名,清朝顺治6年九世祖安焕中进士,甲第2第22名,雍正5年十三世
祖安克宽中进士,甲第3第47名。从七世到十五世共有痒生110人,廪生7人,增生4人,监生29人,举人6人(含武举人2人),贡生32人,进士3人,共计181人,其中八世祖安大观为拨贡生。十五世祖安恩远,号风波,贡生。在莒县大店庄家教书,由于他的才学渊博,严谨执教,其弟子庄瑶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科举中进士,尊师重教,亲自到安恩远老家竖立了两根旗杆,以示对老师的敬重和赞誉。安恩远生一子安曰郎,监生。安恩远之后人的家宅在旗杆附近,从此有了旗杆底之说。
日照安氏,从定居到发展壮大已有600多年的光辉历史,经历过几次的改朝换代和风风雨雨的时代变迁,现已人是物非。从安重,安焕,安克宽的科举功名,到安大观平贼寇,灭强盗,保一方百姓平安的雄伟事迹;从安哲的发起的日照暴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英勇现身的安氏好儿女;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大跃进人民公社,为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流汗流泪,流血牺牲,有功有名,载入历史史册,后人永世不忘。
明朝时期为防倭寇,安家村修土围子,围墙高5米,下底宽6米,顶部宽1.5米,有垛口,中间的腰部有小路,用于巡逻放哨。围墙设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抗日战争时期,杂牌军二营(已投降日本鬼子)驻防安家村,重新修围子,挖壕沟,用于防御八路军。从抗日战争到建国初,全村有300多户(含外姓),1000多口人,占地200多亩。解放前为一个行政村,解放后分三个行政村,1956年高级社又合为一个行政村,1961年又分为三个行政村直到现在。安家村从起源到发展壮大,现已有人口3350多人,1065户,占地3408公顷,可谓大邦之地,历史文化名村也!
安家村安可青 整理供稿
(说明,岁月流长,人非物非,几百年的传述难免有一些不符之处,望阅者批评务正。)
安家村位于日照城东北35华里黄海边陲,国家森林公园北邻,村南为两城河下游,河南边是丘陵地,当地叫做安家村南岭,西边为两城河,东临黄海,东、西、北有近两千亩良田。元朝时期该村叫龙汪里,元朝后期叫湖水村,东北靠相家庄。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安氏始祖母张氏携二子(文诗、文礼)从江苏东海到此定居。清朝康熙年间,安氏人丁始兴旺,科举有功名,从此以后改名为安家村,延续至今。
古时候,安家村的地形地貌从高远处看恰似一只风凰,头朝西南,尾朝东北,所以安家村有凤凰宝地之说。清朝乾隆年间开海禁,安家村族人利用东部海岸天然独特的地理优势,修建船坞,建造码头,招搅国内外商人,船只,在此进行商贸活动。此地叫做安家口,也叫海坞子。当时,安家口码头生意兴障,车水马龙,大小商贾云集而来,好不热闹。东西两条大街林立着商铺、旅馆有100多家,相传还有青楼烟花场所达40多处,码头上每天来往停泊的商船会有数十艘,可见当时安家村的繁荣昌盛程度。 安氏家族在此生意商号比较有名的是“永丰”、“水兴”、“公记”,其中有一条大型的商船叫“水丰号”,当地人叫做“大鸟”。由于安家口码头的繁荣兴旺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安家村也出现了很多“财主”、“地主”富户。比较出名的有“前永丰”、“后永丰”、“聚成”、“东公记”、“西公记”等,另外还有“积善堂”、“平安堂”、“乐业堂”、“旗杆底”、“宏盛”、“育仁堂”、“喻意堂”、“样泰”等等。官街北部有小关帝庙,官街有小市经营,官街东侧有中药铺(医生是一村茂东的爷爷,外号四道士)。清末民国初东楼街西端有“豫丰药铺”,老中医郁玟,字仲玉,清朝廪生,主导安氏七修族谱。期初是教书先生,1898年因故(母亲重病求医难)半路学医,因为他的次子丰铎(安哲)1931年领导日照暴动,之后逃到青岛行医,解放后在胶南的泊里镇开设“众生药社”,1954年在泊里病故,享年77岁。官街北部有“恒聚商铺”,再向北有“同茂商铺”,大汪东崖有“永馥斋”点心铺。村中央是安氏“老公祠”,大汪南崖菩萨庙,村南部为安氏祖宗公慕,安氏祖墓东边九世祖焕公进士祠堂,大汪东克宽进士祠堂,共有祠堂六个,节孝碑三座,节孝牌坊一个(三村宝聚的祖宗)。
清朝道光八年(1829年)开挖安家村河,从此沙土随水而下,安家口码头水域逐渐积淤变浅,外来船只无法靠岸,继而生意日趋萧条。清朝光绪十七年(1892年)后,又立滩口(王家滩码头)。
日照安氏迁居到此,四世目不识丁,靠务农为生,从五世开始读书识字,到第七世科举有功名。明朝万历35年七世祖安重科举中进士,甲第3第34名,清朝顺治6年九世祖安焕中进士,甲第2第22名,雍正5年十三世
祖安克宽中进士,甲第3第47名。从七世到十五世共有痒生110人,廪生7人,增生4人,监生29人,举人6人(含武举人2人),贡生32人,进士3人,共计181人,其中八世祖安大观为拨贡生。十五世祖安恩远,号风波,贡生。在莒县大店庄家教书,由于他的才学渊博,严谨执教,其弟子庄瑶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科举中进士,尊师重教,亲自到安恩远老家竖立了两根旗杆,以示对老师的敬重和赞誉。安恩远生一子安曰郎,监生。安恩远之后人的家宅在旗杆附近,从此有了旗杆底之说。
日照安氏,从定居到发展壮大已有600多年的光辉历史,经历过几次的改朝换代和风风雨雨的时代变迁,现已人是物非。从安重,安焕,安克宽的科举功名,到安大观平贼寇,灭强盗,保一方百姓平安的雄伟事迹;从安哲的发起的日照暴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英勇现身的安氏好儿女;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大跃进人民公社,为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流汗流泪,流血牺牲,有功有名,载入历史史册,后人永世不忘。
明朝时期为防倭寇,安家村修土围子,围墙高5米,下底宽6米,顶部宽1.5米,有垛口,中间的腰部有小路,用于巡逻放哨。围墙设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抗日战争时期,杂牌军二营(已投降日本鬼子)驻防安家村,重新修围子,挖壕沟,用于防御八路军。从抗日战争到建国初,全村有300多户(含外姓),1000多口人,占地200多亩。解放前为一个行政村,解放后分三个行政村,1956年高级社又合为一个行政村,1961年又分为三个行政村直到现在。安家村从起源到发展壮大,现已有人口3350多人,1065户,占地3408公顷,可谓大邦之地,历史文化名村也!
安家村安可青 整理供稿
(说明,岁月流长,人非物非,几百年的传述难免有一些不符之处,望阅者批评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