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扎心!这3类家长最容易被孩子嫌弃,你中枪了吗?
前段时间,Professor在网上看到一篇令人深思的小学作文——《我的妈妈是一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孩子的实话实说,句句扎心:
我的妈妈不上班,平时就喜欢打牌和看脑残的电视剧,一边看还一边骂,有时候也跟着哭。
她什么事也做不好,做的饭超级难吃,家里乱七八糟,到处都不干净。
和我一起玩的同学,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小宇的妈妈会画画,瑶瑶的妈妈做的衣服可好看了。
我都羡慕死了,可我的妈妈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在家庭教育里,很多人认为,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课。
但其实,如何做优秀的家长,才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孩子对父母感到失望的那一瞬间,很有可能从此与父母离心离德,心门上锁。
壹
你的人生,你的追求,不应该因孩子而结束,而应该因孩子而继续。
并不是孩子越优秀,妈妈越优秀,而是妈妈越优秀,孩子才越优秀。
“妈妈,我同学都说你好丑。”
这是一个 5 岁的孩子,亲口对她妈妈说的话。
朋友小敏讲了这样一件她和5岁女儿之间的事情:
有一天,女儿放学一回家就冲进她的卧室,抱着一堆衣服到厨房说:“妈妈,我觉得你这些衣服都很好看,你为什么不穿呀?“
“我们都很喜欢小凯的妈妈,她可好看了。”
“小凯的妈妈每天都会穿漂亮的裙子。”
“妈妈,我同学都说你好丑。”
“我也想要我的同学都喜欢我妈妈……”
前几句话小敏都没放在心上,但是最后两句话,彻彻底底戳痛了小敏。
晚上回到自己房间后,看着床上一堆被女儿翻出来的衣服,以及乱七八糟的衣柜,小敏心里五味陈杂。
女儿选出来的衣服,都是她结婚前才会穿的、价格不菲的裙子,现在的她,穿着宽松的大 T 恤和一条很花的阔腿裤,皮肤又黑又黄,才刚过30岁生日的她,看上去已是奔四的人。
她一直以为,有了女儿后,钱省下来给孩子花就行,所以她一直都在努力给孩子最好的,给女儿买最贵的蓬蓬裙,最好看的头饰,让女儿上本地最好的幼儿园。
女儿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5岁的女儿活泼开朗,能歌善舞,还当了好几次小主持人。但是,到今天她才意识到:育儿过程中,她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人,那就是自己。
她一直以女儿为骄傲,可是却没有让女儿以自己为骄傲。
后来,小敏逐渐找回了婚前的生活状态。
在几个月后的家长会上,她穿了好看的漏肩碎花裙,脸上画着淡妆,家长要表演节目,她弹了一首琵琶曲,惊艳全场。
亲子关系,非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彼此成就。
贰
某教育专家曾讲过这样一个事例——
五岁是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可小朋友年糕(化名)的妈妈,却用“唠叨式”教育让年糕抓狂……
每次一到吃饭时,妈妈就坐在年糕身边,声情并茂地给他进行“营养科普”。
年糕夹起一块鸡肉,她赶紧鼓励:“宝宝你要多吃鸡肉,吃了鸡肉你的肌肉才有力量哦!”、“鸡肉帮助你的肌肉长得很好,你明天是不是想拍球拍得更好?那你就得多吃鸡肉的哦。”
年糕蔬菜夹的少了,她又连忙说:“宝宝要多吃青菜,青菜有很多维生素,吃了你肚子里的能量小精灵就会特别开心,身体也会很棒的哦!”
这些话本身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一顿饭中,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招来母亲的“温馨科普”,又有谁受得了?
于是,妈妈越唠叨,年糕越不肯吃;年糕越不肯吃,妈妈越要追着唠叨……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结果年糕气鼓鼓地看着妈妈,幽幽地说了声:“妈妈,你太烦了……”
唠叨,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问题之一,初心虽好,但往往会好心办坏事。
因为指导的意见太多、传递的都是“你做不好”的意思,孩子也就放弃了探索和努力,同时也会放弃听取家长的意见。
少几句唠叨,多一些放手,孩子反而能成长地更独立、更自信。
叁
网上曾流传过一篇8岁孩子的日记: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在今天,我要感谢妈妈每天的辛苦劳动,为她做点事。
首先,我给妈妈讲故事,不过妈妈好像不喜欢我讲的故事,一直在看手机。这让我的心情大打折扣。
我想,也许我的祝福更让妈妈喜欢。于是,我对妈妈说了祝福,可妈妈依然看着手机,我更加伤心了。
我想,这个办法也不行,我来给她捶背吧。我卖力地给妈妈捶背,可妈妈还是看着手机,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我更伤心了……”
“我的伤心的三八妇女节就是这样过的。”
孩子妈妈看了日记后很惭愧,原来自己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冷落孩子。
每天下班回家,她和丈夫就喜欢玩手机看新闻聊微信,有时儿子想让她陪着一起写作业,自己还会不耐烦……
调查统计显示,近七成学生称爸妈爱玩手机。
“吃饭在看手机,我做作业时也在玩,睡觉时还要坐在床上玩。”
一名学生说,有时候看见爸妈在玩手机,他也很想做完作业赶紧玩。
“范本教育”很重要,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起到榜样作用,若总是沉迷于手机,会给孩子造成示范影响,可能也会让孩子成为“手机控”。
家长沉溺于手机、网络,忽视与孩子的交流,容易让孩子缺乏“被爱感”,进而缺乏爱的能力,导致孩子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Professor点评:
我们误以为,身为父母,天生拥有对孩子指手划脚的权利。但在孩子看来,生而为人,只有事情的对错、为人高下的区别,并无大小之分。
我们想做高高在上的父母,孩子却拿我们当平视的榜样。
为人父母,最可悲的不是没有把孩子培养成才,而是孩子内心对我们挂起了“闲人免进”的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