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瓷质砖辊棒印控制方法

1引言

辊棒印是瓷质釉面砖生产中常见的缺陷,辊棒印分为凹棒印和凸棒印两种,凹棒印宽度一般在3-6公分,深度在0.1-0.4mm,凸棒印主要体现在砖坯的边部,表现为耷边。本文针对辊棒形成的机理,主要从坯、釉、烧成、抛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辊棒印的控制方法。

2坯体对辊棒印的影响

2.1坯体的原材料选用

坯体对辊棒影响主要是坯体配方的始熔点高低的问题,始熔点高,坯体软化点就高,对减轻辊棒印有帮助。在设计配方时,尽量多选用中温砂坭,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低温砂。避免使用要含金属锂的坭砂料,锂的始熔点太低,造成坯体配方始熔点很低。锂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自然界中主要的锂矿物为锂辉石、锂云母、透锂长石和磷铝石等,江西赣南、赣西一带较为丰富,所以江西本地坭砂大部分含金属锂。

2.2坯体化学成分

下表是江西某厂的坯体化学成分,氧化锂含量在0.05%以下。

表1坯体化学成分/含量

生产企业为了控制生产成本,一般都会选用附近的泥砂,由于江西本地坭砂金属锂含量较高,所以以上坯体配方使用的原材料大部分来福建、广西等地,小部分使用本地坭砂,也会特别选择金属锂含量低的原料。因此坯体配方的金属锂含量较少,坯体的始熔点在1100℃左右,砖坯走到高温区前1-2仓附近时开始软化,这对砖坯平稳渡过高温区有较大的帮助。坯体软化越早,形成的辊棒印越明显。

2.3坯体粉料的控制要点

2.3.1浆料控制要点

坯体浆料球磨的细度,对烧成影响很大,颗粒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所需的烧结温度越小。生产经验表明,同种坯体配方,每150克浆料的筛余0.8-1.0克/250目比0.4-0.6/克250目的烧成温度高10-15度。坯体浆料细度越大,其烧结温度越高,辊棒印越明显。

2.3.2粉料控制要点

由于冲压机布料大部分使用了格栅布料,粉料流动性差的粉料会影响到格栅片升起后粉料空虚。成型后坯体的致密度不均匀,烧成时坯体收缩不均造成明显的波浪,这种波浪行业称之为格栅印,格栅印越明显,辊棒印也会随之变明显。如图中所示,凹凸状的条纹即格栅印,格栅印如下图所示:

图1格栅印

粉料的容重、颗粒级配、陈腐时间对粉料的流动性影响很大。粉料的陈腐时间保持48小时以上,最佳陈腐周期时48-96小时,陈腐后粉料的流速一般控制在40-80S(涂四杯粘度计检测)。粉料容重需保证在0.9以上,颗粒级配见表2.

表2粉料颗粒级配

3.坯釉结合对辊棒印的影响

针对江西属地的坯体原材料含有金属锂的特点,釉料配方从始熔点、膨胀系数两个角度进行试验对比。用两个不同体系面釉的配方,对比其始熔点和膨胀系数,对辊棒印的影响,如下附表3。

表3面釉配方对比

坯体和抛釉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坯体膨胀系数200左右,软化点1100℃左右,抛釉的膨胀系数200-210,始熔点1120℃左右,对比以上四种面釉对辊棒印的影响。

表4试验结果对照表

1#和2#面釉做对比,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始熔点接近,但都与坯体的始熔点相差较大,试验结果是两种面釉的辊棒印均较差;

2#和3#做对比,膨胀系数接近,但都与坯体的膨胀系数接近,两者的始熔点相差较大,3#面釉的始熔点与坯体的始熔点,试验结果是3#面釉的辊棒印明显好于2#;

3#和4#做对比,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始熔点接近,但都与坯体的始熔点接近,试验结果是两种面釉的辊棒印均较好。辊棒印效果图如下:

结论:面釉的始熔点接近或略低于坯体的始熔点,对改善砖坯的辊棒印有较大帮助,膨胀系数对辊棒印效果影响较小。当面釉的始熔点接近或低于坯体时,坯、釉收缩点接近,可防止砖型在窑炉氧化带过凹或者过凸,如果砖型在窑炉氧化带过凹或者过凸,进入高温区后,砖软化后在砖坯重力和辊棒的的作用下,砖的边角下耷,从而形成波浪形或棒印。

4窑炉的烧成对辊棒印的影响

4.1窑炉辊棒的直径的大小

当坯体软化后,在辊棒上行走时,如果辊棒间隙较大,坯体下耷,容易形成凹陷的棒印。减小辊棒之间的间距,可跟产品的大小、重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小直径辊棒,比如把辊棒Φ50换成辊棒Φ40,可以把砖距控制在3CM范围内,可减小棒印的宽度。

4.2砖坯在窑内的走位

辊棒在转动时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会有轻微晃动,辊棒转速越快,晃动越大。如果砖坯的前后坯之间的间隙有辊棒没有砖坯压着,那么这跟辊棒的晃动会更大,晃动大了后直接作用在砖坯上,形成棒印。为了让所有的辊棒都有砖坯压制,砖在入窑前调整入窑角度,使砖30°-45°倾斜入窑,确保每一根辊棒都有砖压住,防止辊棒跳动。常见的摆砖方法如下图:

图2常见的摆砖方法

4.3窑炉烧成温度控制要点

在烧成制度方面除了烧成带温度,氧化带同一截面底面温差大小也是一个是关键控制点。在烧成过程中,当窑炉的底面温度高时,砖坯下表层先行收缩呈凸变形状态,温差越大凸变形越大;反之釉层提前进入熔融状态,釉层的软化收缩、釉的表面张力作用拉伸坯体出现凹变形,最佳上下温差控制15℃以内。可根据釉料的始熔点和坯体的软化温度点,通过调整氧化带的底面温差,可以控制砖的平整度,让砖形平直或微翘进高温区,可减轻辊棒印的形成。

5抛光对棒印的影响

抛光模块的选择主要根据烧成后釉层厚度来定,普通抛的厚度一般在0.2mm左右,需用普通弹性模块,可抛光深度小于0.15mm,只能稍微减轻棒印;厚抛釉的釉层厚度一般在0.4mm左右,可使用4-6组120目-240目的树脂模块,可抛去0.2mm左右的釉层,对棒印较大改善作用;干粒抛产品的釉层厚度可达到0.6mm左右,使用15-20组的平板模块,目数120-600目之间,可抛去0.4mm左右的釉层,可解决棒印的问题,使釉面砖达到微粉砖的釉面平整度。

图3模块

6小结

辊棒印是釉面砖的一个痛点,本文主要从坯体、坯釉结合、烧成曲线、抛光深度四个角度去分析,终上所述,辊棒印的形成在烧成,但其根本在坯釉结合,抛光深度只能弥补。制定合理坯釉配方,配合合适的烧成曲线,加上抛光的迁就,定能把辊棒印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文章来源:《佛山陶瓷》2021.9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