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钗黛二人对宝玉“不同”的爱情观中都透露出什么玄机

导语:“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薛宝钗所抽花名签“牡丹”上的一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牡丹花》,赞颂宝钗是书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

小戏骨饰演的宝钗

那么写钗黛二人的我,这里为什么一上来就以宝钗的这句诗词来做开篇语呢,实属“牡丹”为花中之冠的用意所在。而红楼迷们都知道,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是曹公亲手执笔,因此写宝钗的这个章回的内容,自然也是出自曹公的肺腑之言。也就是说,曹公对他笔下的这位宝姐姐实际上是给与

其实在非非看来,宝钗和黛玉,在曹公心里是一对被他拆解开来的女儿,一个是他心中的理想主义,一个是他心里的浪漫主义。宝钗自然就是他心里的理想主义,而黛玉则是浪漫主义代表。佛洛依德曾经主张人性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因此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就应该不难看出,牡丹是人间艳冠群芳的花中之王,而百花之王则是代表了神话和仙境中的虚拟人物形象。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一下,黛玉如果是曹公心中那个本我,自我;也就是一个人心中率性天真的本真元神。那么宝钗就是曹公心中的超我,是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因此这两位女儿,如果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人,那《红楼梦》一定是一个喜剧结局,至少如果抛开家族兴衰的话,它将是个皆大欢喜的情感剧。

但是曹公在看遍了人生百态之后,深谙人心,他看透世上从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两全其美的心。故此把她们俩的性格剥离了开来,从而开始了一段对宝玉正面引导的爱和发自内心的纯粹之爱,但这两种爱,在曹公笔下其实都是真爱,不知各位看官有没有发现,警幻仙境中的可卿乳名“兼美”是曹公埋下的伏笔 ,而关于钗黛二人的十二金钗判词也是合二唯一的。因此这二人对于宝玉的爱,我们应该兼并合一来看。

壹、钗黛合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十二金钗里的一句判词就把宝黛二人的一生说完。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判词的出处和具体解读:

前两句都是有出处的:“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故称为具有“停机德”的优良品质 ,这里是语气词“叹”的是宝钗的贤良淑德,却可惜不能被宝玉懂得和明白。而“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 “堪怜”则是值得怜惜 。 所以黛玉的才情和性情是让宝玉乃至世人都值得怜惜而心痛的。

“玉带林中挂”这句,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玉带暗指黛玉,我私以为这里的“玉”同时也一语双关的在暗指宝玉,因为宝玉落生口里便含着一块玉,所以这句中的“玉”也把宝玉暗合了进来。

而“带”真正所指的才是黛玉。为什么黛玉用这么一个“带”字就一带而过了呢,这个“带”正如她的命运,一副纤巧无依的风流身姿,虽然飘带由于其韧性并不容易折断和扯断,但是又由于其轻飘而纤盈,又极容易被人遗弃,这里便是指黛玉寄人篱下的命运,纵有万千才情,却半点由不得自己,这不正暗合了“带”的意思吗?只能任人摆布,随风飘摇。“玉带林中挂”,这句诗如果大家脑补一下三维景象,有没有看到一条玉带在树枝与树枝之间被架起的情景?

我甚至脑洞大开的看到,在曹公的脑回路里,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被一众婆子下人,生生架着胳膊,把彼此分开的场景。我觉得这也许才是玉带林中挂最合理的解释。也就是宝玉和黛玉在林立着封建主义思想的一众人间,被生生拆开来。而“林”拆开来又是两个木,也就说明了,那些表面上是人的人,实际上如朽木一般,没有思想没有分辨,浑浑噩噩的组成了一片阻挡真情与真爱的树林。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金簪一般,本是一块熠熠发光的金子,但是由于薛家的腐朽和不争气,这块本该发光的金子却不得不跟着薛家的命运,一同被埋没,被忽视。大家都知道薛宝钗初入京来,是为了参加皇宫选秀,但是在等待入宫的时候,由于其哥哥薛潘犯了事,而连累到了家族,同时也连累到了宝钗的选秀。这样一个隐情被抛出来,各位看官难道这还不算是埋没吗?这赤裸裸的把一位很有可能成为一代贵妃皇后级人物,生生给埋葬了,真真是雪(薛)葬啊。而这个“雪中埋”的第二层含义,还寓意着宝钗的优秀之处,最后连宝玉也没能发现,这样的一位旷世才女,空怀了一身的抱负,却最终在自身和所托付之人的身上都没有能够发挥出来,生生被埋没了。真也是可悲的命运。

本段小结:

因此从这段判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位水做的女儿家,都拥有着骄人的才华和绝世的风姿,但是她们的命运共同体却是相连的,一个不被世人理解,一个不被爱人懂得,最终又都被命运抛弃了。但是她们二人都是爱宝玉的,从这一点上,她们又是有共性而惺惺相惜的。只是爱的出发点不同,一个是感性上的爱,发乎于情。一个是理性的爱,发乎于礼。而这个礼我认为并不是封建礼教,更多的是道理、哲理、人生真理。因为在非非看来,只有感性和理性的爱相融合,这样的爱情才能称其为完美的爱情,是集牺牲精神与灵魂共识合二为一的。因为爱情不能仅仅是完全精神上融合,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融洽。柏拉图的爱情公式,最终只是一个爱的理想主义,不能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延续到生命中去。那么宝钗给予宝玉的就是接地气的爱情,是让宝玉既拥有明天又能拥有面包的爱情。可惜宝玉那时尚小,他理解不了宝钗的爱情和说教,在家道没有中落的时光里,宝玉宁可就这样骗着自己,也不想这么快的失去青春里勃发的荷尔蒙,宝玉只想与黛玉,在正好的年纪,爱着彼此那个眼里正好的人。因此又怎肯压抑了情怀去考取什么劳什子的功名。这就是宝玉渐渐与宝钗宝姐姐相失和的原因。

贰、绛珠妹妹以泪还情,神瑛侍者却覆水难收。

我们看看红楼梦中怎样描写这位绛珠仙子出世的:《红楼梦》第一回“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得久延岁月。”后来,绛珠草受天地精华,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小戏骨林黛玉的扮演者

、黛玉初识宝玉~“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从曹公上面这段神话我们可以看出,幻化为林黛玉的绛珠草,当初是饮甘露、吃蜜果,喝灌愁海离恨天的汤汁为生,因此她的体内郁结了一段对神瑛侍者的缠绵悱恻之情的,她必将把这种剪不断解不开的愁绪散开,才能一舒胸臆之怅然。其实我们细细来品这段描述,像不像我们年轻人在恋爱时候,还没有说开之前,那种埋在心里的小鹿乱撞的感觉?甜蜜、茫然、却又不知所措。一边渴望、一边害怕;一边恐惧、又一边牵挂。因此当他们相遇,林黛玉表现的自然就是“嗔、怪、痴”。因为她怕啊,她又盼啊,怕自己付出真心,得不到宝玉的回应,又怕宝玉不解风情,自然就各种怪罪与他,但是她还痴情啊, 哪一个女子,不痴情的爱着那个让自己,每日嗔怪想念的情人啊?但是那个时代,矜持才是一个女子该有的美德,她又怎好把她一腔的爱恋,去说与宝玉。既不能说与宝玉,而身边又没有依靠,因此只能每日怀着心事,郁郁寡欢。

而宝玉是不知道吗?当然不是,只是生性放荡不羁的宝玉,一开始难以在黛玉一人身上定住,这大观园里到处都是忽然就长成水葱、人精般的女儿,到处都是围着他转的女儿们,他怎能不怜怜这个,爱爱那个?到处灌溉一下雨露,这很像神瑛侍者的风格。他对黛玉的爱,是异常珍惜的,正是这种珍惜,让他不愿与黛玉过多的接触,于黛玉来讲,他已是污人,怎么讲呢?这就要从《红楼梦》中的第五章,宝玉已在梦中得到警幻仙姑的指点之后,第六章便与袭人初试云雨了。因此于黛玉那纯净呕心沥血的精神爱恋相比,宝玉自觉已是污浊之人,因此他不是不懂黛玉的嗔痴,而是不大敢常常往来于黛玉,每每只是在心疼黛玉到不行的时候,却黛玉病榻缠绵。在宝玉的心里,是想保住黛玉这唯一一块洁净之处。亦是他心灵唯一能栖息之处。这样的解释,是否也能应了神瑛侍者与绛珠草在天界相处的模式呢?我觉得是有呼应的。

、黛玉与宝玉惺惺相惜,却只落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而黛玉对宝玉之爱除了相知相爱相惜,其实也是有大爱的。黛玉追求的是一心一意的爱情,但在宝玉挨打后给自己送旧帕子时,宝玉给黛玉诉衷情说“你放心…”等情节之后,就已经非常肯定宝玉对自己的真心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已经从互相试探,变成了真心相待。黛玉也深深地知道,她和宝玉的爱情已经是再也不可能有宝钗或湘云这样的第三者的插入,既然这样,她哪里还有必要跟宝钗怄气呢?

因此在宝玉挨打的章节里,她也依着宝钗的口吻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这句话是黛玉的嫉妒宝玉对其他姐姐妹妹的滥用情谊吗?当然不是,我们都知,黛玉是最懂宝玉之人,她懂得宝玉对“一花一草”的慈悲与真心,但这时黛玉这样说则是出于与宝钗一心的想法,是为了让宝玉多少顺从点贾政的心思,在功名和学业上多上点心,以便于事后,宝玉也能有个傍身之事来掩护自己的真性情,莫要一味的孤意执着,反搭进自己的性命进去。

这句话同时也说明了黛玉心知自己与宝玉的爱情,虽说有了些定论,在贾母明眼人眼里该也是有心撮合的,怕只怕贾政和王夫人那里,因着宝钗的关系,又以宝玉顽冥不化为名义给拆开了去,因此才有了黛玉这句“混账话”。这里也就说明黛玉心里也心知大环境下,空有一腔情怀是不足以成事的,他们都慢慢长大了,想要立足于世,需要有一番自己的天地,才好不苟活于别人的安排之下。

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又因了宝钗真心劝解黛玉,要认真仔细着自己的身子,且后来宝钗知道黛玉那边为难,又送与她燕窝让她补身子,让黛玉从此对宝钗也多了份真心。再又知道,宝钗的身子也是有热症的,这热症是从胎里带来的,与她从小也是因为先天不足引起的肺痨也有着相似之处,因而也更多了份对宝钗的惺惺相惜之情。因此说,宝钗与黛玉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的,一个寒症、一个热症,这不正是一个人身体里的两种形态意识的碰撞吗?但这两种形态意识又都缺一不可,时而不容于水火,又时而水乳交融,这才是曹公想要表达的意思所在。

本段小结:

于黛玉,因为有一段神话的安排,又因这种情感太过于纯粹,是一种超脱于人世间的情感,想必曹公给黛玉安排的结局,就是为了保住这份纯粹又纯洁的爱情,让她早早的离开了人世。因为精神上的爱情,是无法长久存续在生活中的,在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婚姻中,真正而纯粹的爱情,是无法存活的。正如李敖与胡因梦结婚后,他对心目中的女神的批判,在他眼里如女神般的胡因梦,也会因干燥而坐在马桶上憋红了脸,做出各种不够仙气十足的事情来。

所以说爱情,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因而以绛珠草身份的黛玉要还这段灌溉之情,这水又如何能收的住,拢得来?所以作为神瑛侍者的宝玉,必是留不住黛玉的,只能让这腔柔情似水,空付东流。然后最终以宝玉出家,了此公案。合了那个”空”字!一切不过就是一场幻境。

叁、宝钗与宝玉的缘分为什么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呢?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玉降世再续前缘

我们来看,贾宝玉那劳什子上刻有八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是贾宝玉从出生时就带在身上的。薛宝钗的金锁上也刻有八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很明显这金锁与通灵宝玉是一对。这金锁薛宝钗是如何得来的,是《红楼梦》第八回,一个癞头和尚送的;这个癞头和尚后面也出现过,是在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受到魇魔法伤害,贾府请其来做法。为何这个第二十五回才见到贾宝玉的癞头和尚,第八回就将金锁赠与了薛宝钗?

在我看来,宝钗的出现,其实是为了让宝玉与黛玉在人间的再续前缘。毕竟黛玉的离去,让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划上了一个悲哀的叹号,但是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还要继续活下去,那个人又要怎么活呢?在这里我想斗胆说一句,总觉得后八十回,高鹗的续篇过于偏重时代命运了,而在曹公给宝钗的那金锁上可的八个字来看“不离不弃,芳龄永续”,是想把黛玉的爱情,寄托在宝钗身上,完成宝玉神瑛侍者在人间对爱情婚姻完整的体验。前面我说过,黛玉如果是精神上的爱情,那么宝钗就是一个常人肉身上的爱情。任何一种情都逃不开对欲望的渴求。情如果是因,那么欲就是果。最终情欲结合,才有了延续,才能开花结果。

而给宝玉的那劳什子上的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则说明了,如果宝玉想要长久的存续于世,一不要迷失自己,二也不必忘记过去,这二者结合统一,才能出离世间俗世烦忧,用超脱的眼光和态度,去处世为人,才能长久的兴旺昌盛下去。但是宝玉何许人也?宝玉是青埂峰上,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块“顽石”,注意这“顽”字,就说明了宝玉注定顽冥不灵,他的前半生,一直都在抵制封建社会的枷锁和腐朽的气息,他没有想过曲线救世,一味的按自己的心意去行事,这样又怎么在那个必须走上仕途才能光耀门楣的封建制度下生存呢?因此曹公在第八回,安排了赖头和尚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薛宝钗。那我们想,为什么薛宝钗是金,而宝玉是玉,这二者皆为硬物,又如何相容呢?

、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需不离不弃才能芳龄永继

其实在曹公心里,我觉得是这样想的,金子虽然硬,但遇火可软可幻化变形,那么这中形变,是不是就可以把玉保住,不会粉身碎骨呢?我觉得应该就是这个涵义。我们都知道,在女人的贵重首饰中,金镶玉这类首饰很多,这么看来,曹公是希望宝钗与宝玉之间不是融洽,而是包容。而他又给宝钗的年纪设定的比宝玉大一岁,更说明了这个包容之意,也就是说唯有这样通透的性情、能俗能雅,能折能弯的宝钗才能包容指引着宝玉到最后,保护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张狂个性。我再斗胆想一下,也许一开始曹公并没想把《红楼梦》写成一部悲剧,或者说是一部时代剧,而就是想写成一部完整的情感大戏呢?

我们回过头来说,其实宝钗也并非一味的八股之人,记得红楼梦前几章中,描写黛玉贾母在大观园设宴,黛玉说酒令时说出《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别人无知无觉,唯有宝钗感到惊讶,回头看了黛玉一眼,她心中一定有无数个问号——黛玉难道读了《西厢记》《牡丹亭》?她从哪读到的?宝钗心中也有一点快乐与激动,原来,除了她,还有人偷偷读了禁书。因此共读《西厢》”是钗黛友情的转变点,也是宝黛感情的催化剂。宝钗是能够读懂宝玉之人,而宝玉也应该能在宝钗身上找到与黛玉之间共鸣的。所以,宝钗并不是曹公笔下的反面人物那么简单,而是作为存续之人埋下的伏笔。

本段小结:

也许如果让我续写,我会让宝玉在黛玉死去之后,慢慢在宝钗的安慰下,情感替代下,与宝钗渐渐有了真情,加之宝钗的知书达理、人情练达,也就慢慢把宝玉的心思收复了。而宝玉在家族的没落、姐妹的散去之后,也没有不成熟之理,随着年龄的递增,宝玉也渐渐成熟,应该能渐渐理解宝钗的苦心和情谊,从而安定下来,把家族维稳的命运接替下来,因为想必曹公也不愿意看到这么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家族就那样破败了吧。

肆、钗黛合一,芳龄永继。亦是家族命运之趋势所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钗黛相惜原文:第二天早饭后,宝钗单独把黛玉约出来,问黛玉:“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一句话提醒了林黛玉,黛玉不觉红了脸,上来搂住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我再不说了。”

、钗黛表面不和,实则早已在内心把彼此因为知己

宝钗没问黛玉的书是从哪读的,她心中想必了然——这样的书,女孩子不会有,宝钗是从堂兄弟那里读到的,黛玉没有堂兄弟,只能是从表兄贾宝玉那里读到的。这也解开了“绣鸳鸯梦兆绛云轩”中宝钗的谜团。宝钗听宝玉梦中喊“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不觉一怔。那时宝钗隐约知道宝玉爱着黛玉,此时,她应该非常明确,宝黛是一对小情人了。

宝钗与黛玉都为对方默守秘密,谁也没拿这个秘密要挟、陷害,无愧“世外仙姝”和“山中高士”的赞誉。因此宝玉可以一边缅怀黛玉,一边用出世的情怀,勇敢的生存下去,并把这个家族撑下去,我觉得这样的结局,也许才更能说明这二人“金玉良缘”中“莫失莫忘......芳龄永继”的用意罢。

但是,高鹗在迫于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悲观无望下,却把这段感情给写破落了,宝钗的下场,在高鹗的笔下显得有些与她前八十回的性情,不大相符。曾经是一个多么通透练达、大气冷静的人儿啊,到最后却是落得个被宝玉抛弃,却被袭人收留的下场。后面这段,实在是我所不愿意看的,宝钗一个堂堂并列第二的主角、十二金钗并列第一的人物,最后却让高鹗给写糟蹋了,真真抹杀了曹公前八十回对她的多处着墨,我觉得曹公不是这么想的。

、宝钗胸有沟壑之真性情到底因何流露?

首先我们从宝钗的性情来看,曹公写宝钗,她是大观园里唯一不爱戴花穿艳之人,她所有的用度都极简洁素雅,既不奢华,也不媚俗。那么这样一位可说也算得上冰清玉洁之人物,怎么会有过于自私狭隘之思呢?后续,不过是好多爱黛玉之人,对宝钗的曲解罢了。宝钗可说是一众姐妹中,最不争强好胜的那一位,到了后来,宝钗甚至多在家念佛吃斋,不常于人前。虽然这与她不是贾府家人的身份有关,但同时也与她高洁的性情有关。

那么我们说说宝钗到底爱不爱宝玉呢?我觉得于宝钗来讲,自从失去了选秀的机会,迫于家族联姻之给定下的宝玉,有一种默然接受的心态。宝钗对宝玉的爱是一种超于感性之上的爱,既然这是唯一的安排,宝钗也就慢慢去试着接近宝玉、理解宝玉。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宝钗其实很理解宝玉内心的至情至性,以及从心底共有对世俗污秽不能苟同的愤怒。因为宝钗自己也受过这样的牵连,她深知这些藏在光明正大下的那些腌臜事,是如何剥削人,压榨命运的。但是她更知,他们纵有一腔抱负,如果不先走上仕途之路,就无法施展内心的抱负,而实现曲线救世。因此,宝钗从不纵容宝玉的骄纵,顽劣。她应是觉得,已经有太多人纵容宝玉的没有原则的性情了,而她则是站在贾政一边,以冷静审视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看待这个贾府大观园的浮沉之事。

、家道中落早有征兆,看贾政之如何表达。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嘴贾政,贾政在一众人眼里也许是封建势力的化身,其实不然,贾政自身很爱吟诗作赋,也是个性情中人,但是他身上有家族命运,有着繁复的不可分割的家族使命,因此这些俗世纷争、乌纱顶戴,压得他也透不过起来。人说知子莫若父,贾政深知宝玉身上流淌着跟他一样的血脉,但是身处职场的贾政,又洞悉家族在这个时候已经风雨飘摇,如果宝玉这个继承人,还不能正身立命,考取功名的话,恐怕千里之穴毁于一旦了。尤其在贵妃省亲后,贵妃女儿这棵大树的死加速了贾政对宝玉的期盼,但是就是越期盼越失望,这才有了那场,宝玉闯祸之后,贾政恨不得打死他那场大戏。

其实这场大戏就是家族衰落的一个引子,贾政已经表现出无力回天的感觉,任由它去吧。就是这种心态,贾政下手之狠,是抱着宁可自己把这个家毁了,也不让外人把它给糟蹋了的心情。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贾政早已明了了家族将走向没落的下场。曹公才以此大戏,作为前情铺垫。不知各位看官看明白没有?宝玉的命运,就是家族的命运。

本段小结:

非非总是写着写着就说多了,我们绕回来说宝钗,其实宝钗也是这样一位冷静之人,站在贾府之外,她既能冷静的观情,又能根据自家命运揣度光景,因此她一直以激励宝玉的态度,寄希望他能有朝一日考取功名,重新把这个贾府撑起来。而黛玉那种情爱,她不是没有,是觉得无用。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那些纯粹的感情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此她的爱是大爱,也只能是大爱,前面说到,赖头和尚给她服用冷香丸,且不能断,就是在告诉读者,她是这个书中唯一冷静练达之人,是跳脱开大观园中情感纠葛,冷静的站在外面审视之人,我甚至一度认为,宝钗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化身所在,亦是曹公理想中、精神中的爱人,黛玉的一个延续,是宝玉现实中伴侣的不二人选。

本篇总结

经过非非的长篇累牍的论述,不知各位看官是否能看明白,曹公在这两位女儿身上呕心沥血费下的笔墨,是曹公想要表达的这样一种情怀,即哪一种都是爱,纯粹无杂质的爱是真爱,而寄托了家国情怀命运之爱,也是爱,是大爱。纯爱如果在和平时期,可以彰显出其美好的本质,但是在那样一个婚姻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追求自由恋爱的时代下,就不是美好,注定是悲剧。因此最后还是只能让大爱、博爱的思想来收场。因为爱不仅仅拘泥于男女精神的高度契合,更要把这种爱,升华转化为对社会有意义,有促进作用的爱,才能让爱情更具有时代意义,社会意义。贪生于情,救世于爱,我想才是那句“仙寿恒昌”所表达的四字总结。

而宝钗的爱,在某些方面也有一种佛家之大爱,这与《石头记》开篇那段赖头和尚的楔子也相吻合,以佛缘开篇,再以佛教观点中的博爱结尾。我觉得这才是曹公最后想写出的最好的结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