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二十四孝》,人性扭曲的道德赞歌
“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鲁迅
二十四如此之难,居然能让鲁迅绝望,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编录,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这本书,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那我们就来把里面的故事一个个拿来分析。
埋儿奉母的郭巨
东汉时,有个人叫郭巨,本来家庭条件不错。在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供养母亲,对母亲非常孝顺。后郭巨的家境逐渐贫困,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三岁的小孙子。
大家看到这里,会觉得这个郭巨人不错啊?但是接着故事会觉得让你恐怖。
郭巨看到母亲把食物分给孙子,也就是郭巨的儿子以后,对老婆这样说:“儿子还可以再生,但母亲死了就不能复活了,不如咱们把儿子活埋了,节省些粮食来供养母亲”。夫为妻纲,他老婆不敢反对,于是就一起挖坑准备埋儿子,当他们挖到两尺深的时候,突然挖到一坛金子,于是一家都救了。
天哪,如果没挖到那坛金子,是不是就真的把儿子活埋了?
批注是: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怀橘遗亲的陆绩。
这个陆绩,在《三国演义》里出现过。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个陆绩上去辩论,诸葛亮一句:“莫非怀橘之陆郎乎?”,陆绩就羞愧的不敢辩论,这说明明朝时期,大家已经把这件事情当不好的典型了。具体故事是这样的:
陆绩在六岁的时候,跟着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父子两。父子两告别的时候,从陆绩的衣服里滚出两个橘子,袁术嘲笑说:"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两个回去给母亲尝尝。"。
这个故事嘛,孝顺是孝顺,可因为孝顺就可以偷人家的东西。那你母亲看上别人家什么你就得去偷,这样合适吗?
恣蚊饱血的吴猛
这个故事说的是 晋朝人吴猛,非常孝顺,对父母伺候极其周到细致。因为家李穷,没钱买蚊帐。而到了夏天的晚上,蚊子又多,怎么办?于是一到睡觉时间,在父亲睡觉后,吴猛就光着身子,站在父亲床前,任由蚊子去咬自己,一定要把文字喂饱,免得文字去咬他父亲。
这个故事我们先脑补一下场景:如果他父亲半夜醒来,突然发现一个光着身子的男人站在床前,会不会吓个半死?这画风,啧啧....
再说,你用扇子扇风不行吗?父亲还可凉快一下,非要自己去喂蚊子?
卧冰求鲤的王祥
这个故事居然收入了山东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来看一下:
晋朝的王祥,亲生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又去了个继母朱氏,但这个朱氏并不喜欢他,还经常在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但这个王祥对待父亲和继母还是很孝顺。
有一年冬天,继母朱氏想吃鲤鱼。但是天寒地冻,河水结冰,没法抓鱼。这个王祥就光着身子躺在冰面上,想用身体的热度融化一块冰面抓鱼。这个举动感动了上天,冰面裂开一条缝隙,里面跳出了两条大鲤鱼。
人们都夸奖王祥是世间少有的孝子: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首先,我想这个事的真实性,基本上是子虚乌有。再说,你不会找块石头砸开冰面吗?非要光身子躺在冰面上,冻病了岂不是更不孝?
戏彩娱亲的老莱子
老莱子,对父母非常孝顺,在他70多岁的时父母尚健在。为了逗父母开心, 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拿着拨浪鼓向小孩一样大呼小叫。有一次给父母送水,进门的时候假装跌一跤,然后他象小孩一样嚎啕大哭,两个老人哈哈大笑。
这一家人的三观,我真的没办法和他们一致。
刻木事亲的丁兰
这个丁兰又是东汉人,很小的时候父母都亡故了,但是他非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就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供奉起来。这个丁兰无论做是什么事情都要先和木像商量,一日三餐也要先把饭菜端在雕像面前,父母吃过以后,他才肯吃。
他的老婆很好奇,有天忍不住用一根针去刺木像的手指,木像的手指居然流血了,而且眼睛也流出了眼泪。这个丁兰回家后发现异常,在问清楚事情以后,直接把老婆修了。
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尝粪忧心的庾黔娄
庾黔娄在外地做官,上任还不到十天,忽然心惊胆战,预感家里有事便辞官回家。到家后知道父亲病了。医生告诉他说,要知道病情的好坏,就去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粪便味道苦就没有大事。"
庾黔娄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它的味道是甜的,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上天能让他代替父亲去死。几天后他的父亲死了。
这个故事有点侮辱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的味道。
好了,说了这么多故事,大家觉得这二十四孝是一种正常的孝道吗?很多人会说,太荒谬了。
那么,这么荒谬的事情为什么会广为流传呢?这得说说他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这个时期骇人听闻的孝子会井喷呢?
其实,嘴里说的再好听,人们做事的标准还是会被利益驱使。在这个历史时期,朝廷选拔人才用的察举制,标准是三个字“举孝廉”。意思是说,你孝顺、廉洁就能当官,当然在你当官之前,谁也没办法证明自己廉洁不廉洁。
所以,人们就想尽办法来表明自己孝顺,越离奇古怪的孝顺越能打动人,越容易做官。而对于地方官来说,地方出现大孝子那是大政绩,于是也对这些行为大加渲染。
所以, 二十四孝在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为流行,而到了隋、唐开创科举以后,这种具有轰动效应的孝行一下就销声匿迹了,因为用不上了。
但是,为什么二十四孝在以后的封建王朝还能流行呢?因为它对于朝廷来说,还是有用的,因为“忠孝”二字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忠在孝前,提倡“孝”,更能提倡“忠”,所以也就不奇怪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继承发扬的时候,最好能仔细分析它们的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