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马鹿茸
药材名称:鹿茸-马鹿茸
采收加工:鹿茸每年可采两茬。头茬茸包括“二杠锯茸”和“三杈锯茸”。另外还有计划地采收少量的“二械吹茸”和“三杈砍茸”。砍茸是将鹿杀死取下连同头骨的鹿茸,价格昂贵,头茬茸为高档产品,可出口换汇。鹿茸加工在我国传统方法为“水煮法”,近年来又研究出“微波及远红外线法”,加工产品也分为“带血茸”和“排血茸”两种。第2次采收的二茬茸和幼鹿“初角茸”均骨化程度高,加工也简单,属低档产品。马鹿茸比梅花鹿茸茸大,一般都加工成“带血茸”。
药用部位: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
科:鹿科
原植物:马鹿
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
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鹿茸-马鹿茸药材性状:'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连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优等品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下部无棱线、断面蜂窝状、组织致密、米黄色者为佳。
劣质品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起筋、断面灰红色者质次。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显灰白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入药。
鹿茸-马鹿茸药性:
【本经中品 鹿茸 味甘温。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 不老。角,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味辛,微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生精补血,健骨强筋。鹿茸补益肾肝精血,最壮筋骨,治阳痿精滑、鬼交梦遗、崩漏带浊、腰疼膝软、目眩耳聋诸证。酥炙用,研碎,酒煮,去滓,熬浓,重汤煮成膏,最佳。
【产地】鹿产山林中,处处有之,我国西北及东三省为多,其茸及角入药。
【性味】味甘咸,性温,无毒。
【主治】鹿茸为大补真阳要药,主养血益阳,强筋健骨,生精充髓,治男子虚劳,老人精衰,腰膝无力,滑精,眩晕,妇人崩瘘带下。
【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痛,腰脊痛,小便数利,泄经溺血,破瘀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举疽痒,安胎下气,杀鬼精物,久服耐老,不可近丈夫阴令萎。
【日华】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夜梦鬼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瘘血,赤白带下,炙末空心酒服方寸匕,壮筋骨。
【容川】其宿以头顾尾,能通督脉,督者肾脉,坎中一阳之主脉也,鹿生北方,得坎中一阳之气也,故其督脉极旺,而脊与脑髓极足,因而上发而生角,每年一换,初生为鹿茸,茸之精气极足,为补髓强精壮阳益血之圣药。但其性上行,凡是血逆火逆者不宜用。惟血虚火弱,阳不举,气不上者,乃为合宜。
【灵胎】补阳益血。
【用量】普通七分至钱半。
【禁忌】壮年慎用,阴虚火旺者忌之,麻勃为使,畏大黄,不可嗅,有虫恐入鼻颡,药不能治,男子阴茎近入易于痿弱。
鹿胎—浑然元气所在,归下焦而不上行,为种子益肾补胞宫之要药。'
【炮制】 鹿茸片: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以布带缠绕茸体,自锯口面小孔灌入热白酒,并不断添酒,至润透或灌酒稍蒸,横切薄片,压平,干燥。鹿茸粉:取鹿茸 燎去茸毛,刮净,劈成碎块,研成细粉。
【性味】 甘、咸,温。
【归经】 归肾、肝经。
【功能主治】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用法用量】 1~2g,研末冲服。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