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情商很高?怎样才能毫不刻意地让自己和他人都自在? | 论语浅说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是一种舞蹈,是以前君王、天子才能欣赏的舞蹈。横竖各八排人,八八六十四人。季氏,鲁国三桓之一,权势最大,不把鲁国君主放在眼里。

自周文王、周武王创朝以来,一直都是非常注重礼法的。所以季氏在自己的庭院欣赏八佾舞,在孔子看来是非常不如礼法、目无君主的。孔子说,这样的事情,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出来的?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指三桓,《雍》是撤宴席时唱的曲子,是天子才能用的。三桓撤宴席时,唱的是《雍》这个曲子。孔子说,天子领受的天命是肃穆庄严的,故而才能用《雍》撤,你们三家怎么可以用这样的曲子呢?实在是太悖礼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在古代,礼与乐是并行的。比如说《诗经》,以前是传唱开来的,不只是读的。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会重礼呢?仁是本,礼是末,仁是内在的德行,礼是外在的表现,有仁德的人自然会表现出礼。所以也是告诉我们何为本末。如果内在没有仁德,只是从表面上去克制,就属于戒,还停留在最表层的自我约束层面。

比如说,我们很多人常常分享:“我又发脾气了,本来想忍住不发火的,可是没忍住。”说明什么呢?我们的内在并没有真的发生转变。内在变了,行为举止自然会改变,根本不用刻意去修。《了凡四训》讲,改过有三种: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大学》也讲:诚于中,形于外。内心有诚,外在的行为自然会体现出来。

为什么很多人刚开始修行感到痛苦?明知道发脾气不对,可还是控制不住,怎么办?不着急,只能从戒开始,一点一滴的,当内心真正发生转变时。可能突然某一天,我们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的行为已经发生变化了,是不知不觉的过程。

所以对于很多事情都一样,改变内在是根本。内在有仁,外在自然有礼。

情商也是一样,何谓情商高?内在有仁,做事情总是为他人着想,想着怎么让事情更圆满,让大家都更好,情商自然就高。能这样思维,情商不用修,做出来的行为,自然就是有情商的。

所以孔子讲,为什么这些人没有礼?因为他们的内在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不需刻意,做出来的行为自然是有礼的,比如说周文王、周武王、舜帝,大禹,唐尧。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那不是装吗?不是傻吗?不是的,他们在那个境界上,自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习惯。而我们处于哪个境界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的习惯。比如张口就骂人是一种习惯,开口就赞美也是一种习惯。

骂人的人可能会认为,天天赞美,多假啊。我们认为假,可那是人家的常态。就好比,好多人说,马云经常说自己不在乎钱,太假了,可是在他那个格局和境界上,他就是不在乎钱的。我们当下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常态。

我们越是明白这个道理,就越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越不会跟他人计较,他人如果骂我们,那只是他的习气与习惯,他对谁都是那样的,那只是他的常态,我们又何必计较呢?

所以我们一层层往里修,不要着急,也不要觉得有多难,没什么是难的,不都在点点滴滴的修持当中吗?思维与行为不断发生变化,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日积月累下来,再一次蓦然回首时,我们可以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很远了,变化其实已经非常大了。

这时候,生活就会变得更轻松,很多事情也不会那么在意和执着了。我们改变不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性与行为方式。当我们的心念与思维改变了,就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越是一路走过来的人,越会有这种体会。

刚开始大家会觉得修行很难,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是的。《中庸》跟我们讲,道不远人。道就在人群中间,根本不遥远,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所以一点一点来,对于修行,我们要拿出过日子的心,每天都要不停修行,以这样的方式去生活,日子就会变得很不一样。

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由于直播中穿插有听众问答,稿件冗长,虚空先生未能过目,编排和整理是在确保先生解读原意的基础上,由热心听众完成,舛误难免,恳请读者海涵指正。

整理 | 虚空婷婷

校对 | 虚空▪源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