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48:绿竹猗猗
古人很早就利用竹子的特性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做了很多竹制品,如笔,筐、簸箕、 笊篱等。竹作为八音之一,成为乐器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如笛、箫、筑、簧、筝等。同时,竹子中空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崇尚谦虚,内敛的品性相契合,成为传统文化重要意象之一。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竹子形象在汉字中的表达。
竹 甲骨文
竹 篆文 赵之谦
竹:象形,字形像两根枝条上垂下来的六片叶子,在古字形中,“艸”和“竹”相似而相反:叶片朝上为“艸”(草),叶片朝下为“竹”。
个(箇) 金文
个(箇):竹+固,表示用来定位的竹钉,《汉字简化方案》用“个”合并“箇”和“個”。
节(節) 金文
节(節):竹+即(就餐,吃饭),古人以带竹节的竹子作为天然的盛具,《简化字方案》根据草书字形将“節”简化为“节”。
于(於) 甲骨文
于(於):于是“迂”,“纡”的本字,本意为曲折,婉转。字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干字形水道旁,弯弯曲曲的小路,另一种于通竽,表示竽管乐音起伏迂回。《简化字方案》以“于”合并“於”,於的意思为成双成对的鸟儿比翼齐飞。
聿 甲骨文
聿:又(手的变形)+竹的一半,即手执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
其 甲骨文
其:“其”是“箕”的本字。象形,用竹篾编制的盛器,是主要的农具。
册 甲骨文
册:用竹片或木片串联起来的书简,古代可移动的文件中,用竹片书写的叫“简”,用木片书写的叫“札”或“牍”;若干“简”或“札”编缀在一起叫“册”。
匚 甲骨文
匡 甲骨文
匚:象形,竹制的盛器,“匚”是“匡”和“筐”的本字,“匚”在后来逐渐成为单纯的字件,失去意义。
乎 甲骨文
兮 甲骨文
平 甲骨文
亏(虧) 篆文 马王堆帛书
乎:甲骨文下边“T”字形为于,即“竽”的本字,上面的三个点,表示竽演奏时发出的声音,意思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乎”是“呼”的本字。
兮:甲骨文下面的字形与“乎”一样,上面是两个点,表示呼的气力不足。意思为没有吹响号角时发出的“嘘嘘”声。
平:甲骨文在“乎”的字形上加一横画,表示号角声悠扬,平缓,无起伏,代表部落安全无事。
亏(虧):把“乎”字形中的三点变为横画,表示气力不足,未将号角吹响。《简化字方案》以“亏”合并“虧”,虧的意思是鸟兽虚弱,声音乏力。
夸 甲骨文
夸:大(多)+于(竽,一种乐器),表示极力吹竽,发出的音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