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论管理》33 狂野的想法:异端之教理问答

——什么是人本管理?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采

一、人本管理首先要正视甚至珍视人的情感。

1、人的精神追求

《狂野的想法:异端之教理问答》这一章节内容解答了我最喜欢马奇这位管理学家的理由。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人是具有精神性和情感的。而且很有可能在产业社会中,企业承载着人们审美情感发展的重大需要。审美情感也是生而为人除了醉心于创造和享受物质世界之外,无论生命多虚无也依旧热爱世界的力量源泉。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悲剧神话融入哲学智慧,提出希腊悲剧的两大精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其中命运曲折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无疑是十二主神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相比之下,太阳神阿波罗在宁静庄严掩盖下的假面具显得缺乏充满活力的创造精神。

生命中本就隐含着一种深切而强烈的内在呼唤,虽然多数人在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现实生活中麻木了这种最基础最本源的需要。这是一种灵魂意义上的全然融合感,犹如古代希腊人在酒神节时的癫狂与痴迷,释放出难以想象的生命能量。酒神精神是人类意识中最顶级的境界。是穿越所有痛苦和悲剧感直视神灵的狂喜,是生发创造欲望的巅峰体验。

2、怎样才算灵魂起舞的日子

马奇提到的甘地、俾斯麦、伊丽莎白一世、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这些领导者,波德莱尔、梵高和达尔文……这些文学艺术巨匠,卡耐基、福特、斯隆、惠普、帕卡德……这些商业领袖,无不是萧伯纳所说的天才——比一般人看得更远,钻得更深,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道德价值观,精力充沛到足以实现自己的远见卓识,证明其价值。

与之相对应的是胜任的、理性的、而非富有想象力富有远见的领导者,他们追求改进而不是挑战改变既有的东西,我们对现代领导者的平庸乏味中规中矩感到失望。

马奇在这里讨论的是关于生命动力的话题。如果管理学是一门敬畏生命的学问,必将赞美生命力与热情,燃情,激情,而非以立足于结果为第一位。这一论调无疑与德鲁克的“为成果而管理”是相左的。

二、人本管理的关注点在人性的根本,一群有生命力的人才能持续创造价值,从而带来经济成果。

1、对异端的慈悲

马奇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在中学做实习老师的时候,听见一个老师告诉班上的学生,两个分数相加,分子与分子相加,得到总数的分子。分母与分母相加,得到总数的分母。

这当然错的离谱,但是那个老师也并非是随便瞎说,她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于是她为问题想象答案,她败在她的想象,但是她的失败很有趣,她应该为此得到奖励。

马奇说作为父母、老师或管理者,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看不见错误当中所涉及的想象,因此不能奖励有趣的错误。我们不想奖励错误,但是我们应该奖励有时导致错误的想象。

这种充分尊重人性的慈悲令人深深震撼——关注人的有趣,想象和无穷的创造力,而不是关注问题的答案。怀着这样的慈悲去做经营管理,将会带来生机勃勃与生命飞扬。在慈悲中我们终于看到了离经叛道的价值、生机勃勃的野心和不甘堕落的灵魂。

2、关注结果还是关注贡献

人本管理不是把伟大结果,而是把光荣义务(为他人贡献的愿望)看成我们的行动驱动力。我之所以做某件事情,并不是因为我想做,也不是因为做这件事情会为我个人或者其他人带来什么好处,而是因为我必须做。

义务规则与结果规则不同,结果主义逻辑中人立足于现实,关注“我”的所得和被认同。这与人本管理关注贡献,从而滋养有趣、有质量的灵魂生长从根本上是不同的。

 

3、点燃人的生命力还是通过评价禁锢人的自由

激情与热爱

我们在企业里经常看到一些被各种思想禁锢的人。职场有时候像一个表演场,人们戴着各种各样的帽子,各种各样的面具在其中穿梭。所有的言论和行为都趋向于“假”,这种“假模假式”其实是来自心灵深处的重重禁锢的投射。

我们看到孩子经常是很自由的,可以放肆的大哭大笑,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保持着探索的热情,勇气和好奇。

很多人在工作中找不到乐趣,成就感和获得感。把生命中很多重要的部分过得索然无味。这时候,我们似乎懂得了狂野的想法具有怎样的生命价值。

马奇针对愿景式领导进行了一番教理问答。

大多数离经叛道的领导者是傻瓜或者连傻瓜都不如,但是我们不可能事先区分出愚蠢的异端和聪明的异端。

一般而言,要想引入新想法,较明智的做法是模仿成功的创新者,而不是自己去尝试,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使用这个策略,那就没有经过检验并被证明是好的新想法可模仿。

一方面,新想法在接受评价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容易丧失狂野性,另一方面鼓励新想法的狂野性就容易丧失评价的有效性。

当我们思考是点燃人的生命力还是通过评价禁锢人的自由的时候,这些教理的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三、人本管理的内涵是通过一份事业诠释生命的修行——穿透“我执”,循着爱与善意的光,回归真理,美,正义和学问。

人们在变得结果主义、功利主义的同时开始禁锢自己的热情和自由。无欲则刚,没有私心就少有杂念。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加强自我感的同时,也使得柔软的生命僵化起来,流动的创造力停滞甚至堵塞起来,自我感带来的恐惧深深的渗透到人的骨头里。

很多组织是摒弃激情的,在我见过的一些人当中,原本丰富有趣的灵魂,一旦进入工作频道,马上呈现出机械僵化的状态。有一位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告诉我:他非常热爱小说,我问他为什么不在工作中融合这种热爱甚至直接从事相关的工作?他告诉我说必须在工作之余为自己留出一点爱好。

这里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工作是需要压抑自己情感,把自己变成一个工具人去达成目标的。我不禁为此而感到惊讶,如果不投入全然的热爱,工作是不会有灵魂的,只是为了三五斗米,去服几十年的苦役,难道不是对生命的辜负吗?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激情不是爱的涌现,而是源自对权力和物质的欲望。这就回到了更深层的“我执”,这是关于结果主义的激情,虽然有时这样的激情更加绚烂璀璨,但本质上其内在动力跟趋利避害的缺乏激情是同一状态。只是外显的表现不同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