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芳园神仙园主第一次公开造园历程:为人点灯,明在我前
花园:拾芳园
园主:张星华
地标:江苏常州
花园面积:500平米
花园风格:日式庭院
あの頃へ 玉置浩二 - ワインレッドの心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诗意和远方,
他们所看到的也只是拾芳园的一面。
其实,我们当下的或喜或悲,或苦或甜,
在别人眼中不都是远方么。
我一直相信,
所有的努力总会有一个结局,
重要的是,在最终结局到来之前,
你是否耐得住寂寞,守得稳初心。
拾芳园的登场,用了将近三年时间。
须臾之间,一点也不长。
心里的那一抹光源,
从河岸的星星之火开始,
也一直燃到现在。
我想,它会一直燃烧下去。
照亮自己,也希望可以照亮别人。
——张星华
01
情之所起:“榆郎榆娘”久等了
那时江南春已尽,夏未央。
正值梅子黄熟之时,烟雨霏霏而不绝,感其利兮,泽被万物。也浸润了思忖良久的那场清梦——造个院子。
最终决定建园,除了友朋的诚挚邀请之外,便是河边那三株几十年前当地百姓手植,后来被花木市场保护下来的榔榆了。
▲河边的榔榆
两棵紧挨着的,站位应该和鲁迅先生后园的枣树差不多。一棵直立而上,沿着玻璃房向屋顶延展而去,一棵倾斜而下,贴着水面向河中央踱步而行,形态各异。
令我感到诧异的是,靠这么近,他俩发芽展叶的时间竟然相差一月有余!看这脾性,我干脆私下称呼他们为“榆郎”、“榆娘”,凑一对儿。还有一棵,在榆郎和榆娘的西南一旁,就叫它“榆彷”了,在一旁看着,彷徨着。也不知道他们各自满不满意。
这么多年,兀自站立在岸边,阅尽春花和秋月。往事尚知多少,不知道。但微风细雨斜过,他们止不住的向我招摇,潇洒至极的样子,却映照心间。
像是他乡邂逅了久违的故知,满怀欣喜的着急要和我倾诉所有。我又何尝不是呢?
只是道了句:我来了!久等了。
02
涅槃重生:燎“园”之火燃烧着
彼时,拾芳园还是一片荒地,或者说废墟。
走进荒草地,真的是披荆斩棘。到处爬满的拉拉藤冷不丁的就拉扯着我的手脚,奇痒无比,伴着丝丝血迹的若隐若现,真是后悔没有身着长衣长裤。深入,蚊子也在这里安居乐业,并且“蚊丁兴旺”。
▲拾芳园原址
被惊扰的还有别的“原住民”。苗木被移走而形成的一个个小坑,积满了水。这里俨然成了青蛙们的露天浴池,立定须臾,耳畔便可听取蛙声一片。黄梅时节,此情此景,像极了赵师秀笔下的“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画卷。
那是我童年的记忆。
这仅仅是个开始。造園注定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涅槃重生。
将枯枝败叶整理于一隅后,雨中点火,竟然真的出现了凤凰涅槃似的火相,一副振翅欲飞的样子。
▲燎“园”之火
我将其称之为燎“园”之火,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心底幽幽的燃烧着,温暖着我在造园路上砥砺前行。
很多人问我,当时在造园之前有没有考虑过风水。其实我一直觉得,最好的风水是人,是你自己看着舒不舒服。所以在相地的时候省去了所谓的“卜邻”和“究源”等步骤,就察地而已。
明代造园家计成提到,造园成功的关键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讲的是对整个场地现有情况的把控,“因”地制宜、“借”景取胜、规划得“体”、布局合“宜”。
▲造园过程
现场测量一番后,之后有事儿没事儿又在晴天,阴天,白天和晚上多次现场感受了一下,想着以后在这里做什么,那里放什么。这样,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望月台,千寻亭,牡丹坡,垂花厅......
这些都是在充分考虑实际地形和环境的基础上放进去的,也比较容易创造出心里所想的景观和意境,最关键的是能够节省成本。
规划图也好,鬼画图也罢,总得要一个的。随便勾了两个版本。最后考虑建造成本以及施工难度,综合了一下。
▲拾芳园设计图
03
尘埃落定:千寻望月牡丹坡
拾芳园主要分为前院、正院、侧院、茶室和后院,布有熹庭、望月台,千寻亭,牡丹坡,垂花厅……
前院是整个院子的“序曲”。
▲前院“曲水流觞”
经过“雅鲁藏布大峡谷”、“三潭印月”等预想方案之后,最终用日式枯山水的手法捏造了一个“曲水之庭”。为什么用“捏造”呢?因为贯穿整个前庭的旱溪真的是跪在那里一点一点“捏”出来的。
▲正在“捏造”的园主
曲水之庭。众所周知,说的是永和九年的上巳日,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军政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至今被传为千古佳话。拾芳园前庭也意在取此雅集所代表的精神,印刻园子的氛围。
▲正院
正院,因其面积最大,再加上西南墙角有假山泉水的“哗众取宠”,一跃成为主角。院内溪水潺潺,取长江入海口一段为形,蜿蜒曲折至院中。
▲溪上小桥
溪上架小桥一曲,通至千寻亭,此处乃体验道家“坐忘”的极佳境地,且可一览正院全景。越牡丹坡,踏汀步石,即入主茶室,极目四望,唯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可以形容所见。待一场秋雨春花、夏雨冬雪,人生也就圆满。
▲千寻亭
出茶室东门,右边过了紫藤架,便入垂花厅,厅内花草满穹顶,似苍翠瀑布缕缕而下,四周环顾,绿意盎然。出东南门则上望月台,进西南门则再入正院。
▲茶室
▲垂花厅
垂花厅正南则是侧院。侧院依势而建,差不多三分之一处靠竹篱立了琴台一座,以便日后良人抚琴听曲。度芍药牡丹坡,过二十四节气栈道,就到了牡丹亭。
▲牡丹坡
▲牡丹亭
亭内开方圆二孔,方圆之间设茶座及纳凉美人靠,亭外芭蕉摇曳生姿,翠竹青青述情,好不惬意。赏景的同时或许还可感悟岁月之催人老。
▲熹庭初建
沿栈道折回,亦可拾阶而上入后院“熹庭”。小扣柴扉, 忽闻水声潺湲,得见一蹲踞。
水自竹筒泻出而落袈裟钵,钵内落花浮荡,荡人心怀。尽头则是榻榻米茶室,此处为饮酒品茶佳地,尤以冬日为好。
04
肺腑之言:为人点灯,明在我前
造园这事,急不来。
从一花一树一池,到一砖一石一瓦。
院子一定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热闹起来的。他和孩子一样,刚开始可能觉得也就这样,有的时候还有点嫌弃。但后来,会越看越欢喜。
现在,园子的每一处好像都有了他们存在的理由。大家各有所好。有的人觉得那一方“枯山水”给他带来了一些禅思,可以静虑而有所得;有的人觉得那一弯长江入海口的微缩水系让他茅塞顿开......关于这一点,我都不信。
再者,上阶绿的苔痕让画师心安,随风招摇的拳蕨让茶人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