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史话》连载(15)
据翁立所著《北京胡同》中写道:“地安门共五大间,地基只有数尺,门北与马路平,门南稍向下斜坡。中间的三大间,是大门洞,东西各一大间,是守门人员和更夫住的地方。红墙黄瓦,门上的大横梁,是用起重机拆下来的,墙与地基是用推土机推倒铲平的,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拆平了,并未再向下深挖。”
久居地安门的郑大爷回忆说:“地安门的门洞行人随便走,驴车马车牛车任意行。给我印象特深的是从口外(张家口)进京的一队队骆驼,时常在地安门歇脚。在城里大马路上看那么多骆驼是小孩的乐事:骆驼的脚那么大,腿是那么长,肚皮那么圆,身子那么高,鼻孔一张一张的,大嘴巴还噗噗地喘着粗气,后背上长着两个大肉包更是稀罕,大人说那叫驼峰,两个驼峰之间一边搭着一个又大又沉的帆布袋。不知是天性使然还是进城后怯阵,骆驼站在马路边都非常老实,一动不动,有的还四条腿跪在地上趴着,更显出它的憨厚。听人说:'摸了骆驼腚,没灾也没病。’有一次,我还战战兢兢地凑上去摸了它的大腚。”
骆驼是当年重要的运输工具
在地安门出生的安大爷回忆说,当年在地安门城墙根前有一小块儿绿地,每天傍晚都聚集好多乘凉人。记得旁边有家卖香烟和水果的小摊。也许是为了聚拢人气,摊主每天傍晚时分都把收音机的声音开得特别大,甭管大人孩子都坐在地安门前的大条石前,有的等着听评书联播,有的孩子们在玩耍,还有的京剧票友也愿意来唱上两段,那这是欢乐祥和,气氛可热闹了
安大爷说:“当时将拆除地安门的房脊、房梁、窗户等都堆放在地安门前面的绿地上,说是以后在天坛再重建个地安门,以后就没音讯了。”
有文字记载,1955年2月3日,地安门路面竣工,车辆通行。当时,因有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
五十年代,围绕北京城墙的存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主张拆除的理由主要有:一、城墙已经失去了古代的防御功能,留而无用;二、拆除城墙后,城砖可用于建设,原来的占地可辟为公路;三、城墙阻碍交通,限制城市发展。(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