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简荐书】《尼安德特人》

《 尼  安  德  特  人 》

【瑞典】斯万特. 帕博  著

夏 志   译

本文作者:阿 简

这本书再现了一个持续25年的完整的科研过程,但即使普通读者也会少有枯燥之感,因为斯万特.帕博博士将它写得象侦探片或商战小说一样充满冒险和刺激。

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曾有共同祖先,他们虽于大约3万年前灭绝,但现代人类基因中仍有3%-4%的DNA来自尼安德特人。斯万特.帕博从一个对古埃及感兴趣的小男孩开始,到得出这个结论,是他集合了50人的研究团队、许多一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包括古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医学专家、计算机专家、甚至还有情报密码分析专家。他本人也在这几十年中,历经冷战对科研的影响,以及各国科研协作与竞争的波折。

了解科学家如何工作的,也是在学习他们的科学思维。我第一次知道,DNA因为会降解,提取不易,所谓从上百万年保存完好的琥珀中提取DNA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帕博的团队在最初先得致力于如何减少人类和环境对古DNA的污染,试过各种方法后,修建了首个“洁净室”,并制定严格的洁净程序,稍有不慎就会让实验前功尽弃。他自己都感叹研究生们“加入我的实验室是想研究古人类和灭绝动物,后来却发现自己总在检查样本,担心有污染。”

常常也会有停滞不前的时候,虽然几十年来技术进步比如测序仪的更新换代,分子遗传分析具备传统古生物形态学分析所没有的强大优势,让帕博当年读研究生时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几小时就能做出,却仍然常让他们一筹莫展:古DNA样本太少,提取太难,需要处理的庞大数据太多,帕博用上年轻时在军事训练中学会的战犯审讯方法,一遍又一遍重复询问团队同样的问题,系统分析每一步实验,就象工厂主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样,终将实验效率大幅提升。

对实验结果的质疑一直未断绝,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高:采用不同方法比对结果;将提取物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实验室重复实验等等。书中所列出的各种专业方法,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常常为其思路折服,这些严谨和聪明的方法也应该是别的学科可复制的。他们还要力求论文发表的时效性,因为科学研究中有一个两难问题:“为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必须完成所有必要的分析与实验,可这常常会使你败于那些只发表不完整故事、但却表达了你想表达的观点的人。即便你后来发表了一篇更好的论文,也会被认为只是在为之前真正取得突破的人清理细节而已。”

人类学的研究还有另一层复杂含义,德国曾是二战前的科学大国,帕博所供职的马普学会前身是威廉皇帝学会,曾“通过人类学、人类遗传学和优生学的研究......还积极参与人种学研究。罪恶由此滋生。”战后,“由于纳粹统治遗留的噩梦,人类学领域在德国的地位已消失殆尽。它无法吸引基金、好学生以及富有创造力的科研人员。显然,人类学是德国薄弱的科学领域。”所以帕博在公开尼安德特人研究结果时,最担心的是社会影响:“我们的研究是否助长了社会偏见?我们的研究结果会被种族主义者歪曲并为他们服务吗?”我相信,这也是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减少研究结果被滥用的机率。

书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章是《人类的本质》,人类幼儿和幼猿之间在10个月大时几乎检测不到认知差异,但一岁开始就不同了,人类幼儿会通过指向其他物体吸引他人的注意。迈克.托马塞洛认为,“这种强制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首个认知特点之一,为人类所特有。”这种“心理理论”“认识到人能够知道别人与自己有不同的看法。

不难想象,人类具有巨大的社会活动能力,可以操纵别人,从事政治活动和开展其他各种各样的协作,从而促生大而复杂的社群,并换位思考和操纵他人的注意力。......是这种认知能力使得人类的历史轨迹完全有别于猿类以及其他许多如尼安德特人这样已经灭绝的人类。”人类的孩子会模仿他人行为、人类通过学校使教学制度化,“这种专注教和学的行为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根本影响。幼猿必须通过反复试验才能学会每一个技能,因为没有父母或其他成员主动教他们,而人类的行为是建立在上一代积累的知识基础上,所以更为有效。”比较起来,尼安德特人在存在的几十万年中,没怎么改进过技术,尽管他们的历史比现代人类长3-4倍,也只有灭绝的命运。

人类学家文森特.萨里奇说:“我们知道如今活着的人们有祖先,因为我们就在这里,但当我们看向一块化石,我们并不知道它是否有后代。”这种迷人的不确定性正是科学家们热情的由来,而人类的好奇心能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DNA的秘密。

图片来自当当网

成都书语

文:阿简      编::流沙

书语荐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