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叙事散文中刻画人物的两种传统手法——对比和烘托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当然还不可能有如我国现代小说那样细腻冗长的主观评说式的人物心理描写,伯州犁对二人身份不同的介绍,再加上细微的动作——上下其手,活画出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的心理倾向。用语言刻画人物心理的,则有如前所举颍考叔献计郑庄公与姜氏和好的例子。

从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去揭示人物心理状态,也是人物心理描写的手法之一。如《左传》中写齐襄公命令公子彭生杀了鲁桓公,为平息鲁人之怨又杀了彭生。齐襄公枉杀彭生这个替罪羊,潜意识中有一种犯罪的心虚恐惧心理,此时虽强作镇定,凶相毕露地要射杀大豕,却仍然遏制不住内心的极度恐慌而吓得从车上跌下来。

作者通过齐襄公的行动把人物处于这种特殊环境中的复杂心理表达得非常生动。《史记》人物心理描写较为灵活多样,用人物独白来揭示人物心理,是常用的手法,如李斯的独白,就写了四处。第三次,他被赵高所挟欲为乱时,仰天而叹,其后扶苏死而斯大喜,真情其微露矣。”第四次,他被赵高所治,居囹圄之中,这四次心里独白,贯穿李斯的一生,揭示了李斯其人的性格,也揭露了一个贪求功名富贵、极端自私懦弱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看司马迁对李斯内心独白的描写,不由得让人想起《战国策》中对苏秦自白的描写。像李斯、像苏秦,司马迁就是用此法揭示了两个追逐富贵利禄之徒的心路历程。

司马迁在叙事过程中也极注意对人物心理的揭示。一个“度”字,写出韩信的内心活动。由“喜”而“自以为”到“惊”,写出诸将由期待-一自以为有把握——到意外失落的心理过程。 “悦”、“好”、“恐”三字,细腻地写出卓文君当时心生爱慕又生怕不得见面而发愁的微妙心理。 “垓下之围”一段对项羽的心理描写,都是相当深刻和成功的。

《左传》写战争,总是集中笔墨写出双方的主帅人物,而主帅人物又是在众多将领的烘托下被突出出来。《左传·成公十四年》卫定公卒,众人哀悼,唯太子衎不哀不恸,作者从夫人姜氏的悲叹,众大夫耸惧,孙文子置重器于戚等旁人的言行中,衬托太子行的为人,由此预示其必败卫国的结局。施氏妇是鲁国声伯之妹,嫁于施孝叔。成公十一年,晋国的郤犨聘鲁,求妇于声伯,声伯夺施氏妇而与郤犨。此外,《左传》中刻画了几个少年早慧的人物,如艻贾、范匄、子产、晋悼公等人,都是在与周围人物的对比中显示出异乎常人的聪明才智。

对比烘托的手法在《史记》中比比皆是。如大家熟悉的《李将军列传》中李广与程不识、李蔡对比,突出李广遭遇的不幸;《魏公子列传》中对侯嬴的态度,拿众人与信陵君相比,突出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司马穰苴列传》以庄贾和田穰苴对比,刻画出田穰苴的忠勇卫国;《樗里子甘茂列传》以樗里子和甘茂比照,以见世道的不平;《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窦婴与田蚡,司马迁也是将二人对比着来写。《史记》不但单篇中人物间相互对比,篇与篇之间不同人物常也是比照着来写的。如《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从观秦始皇出游二人不同的反应,以见二人之志向性格;从鸿门宴中见出项羽的憨直和刘邦的工于心计;从入咸阳之后所采取的不同政策与做法,预示二人功业的成败;从垓下之围见出刘邦的刻薄寡恩与项羽的英雄末路。

这些,都是对照着来写的。此外如《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淮阴侯列传》和《萧相国世家》,《张释之冯唐列传》和《万石张叔列传》,《酷吏列传》和《游侠列传》等,也都是比照着来写的。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刺客列传》中的写荆轲。司马迁写荆轲的同时,又写了田光的侠肝义胆,樊於期的勇献首级,高渐离的慷慨悲歌,蒙嘉的贪财收赂,秦舞阳的临阵恐惧,而这些人,都是为了烘托荆轲这样一位见义勇为反抗暴秦的可歌可泣的英雄。

荆轲传部分是从《战国策·燕策三》中转化过来,司马迁几乎全部抄用了《战国策》的内容,可见《战国策》也是很注意用烘托的手法表现人物的。不仅《燕策三》中写荆轲如此,《齐策四》中写冯谖也用了烘托的手法。孟尝君、众食客、秦惠王、齐王,都对烘托冯谖这样一个深谋远虑、胆略超人的策士起了很好的作用。相比之下,司马迁在《孟尝君列传》中写冯谖,少了这些陪衬人物的许多细节,冯谖形象多少被削弱了,不如《战国策》中生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