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多因痰作祟 看中医如何辨证施治
2016-08-17 师承交流平台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疑难杂症是很多医者倍感头疼的疾病,面对疑难病,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力感,那种诚惶诚恐的恐惧感,是萦绕众医者心头的困惑。古代医家提出了“百病兼痰”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一语中的,对痰病的广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然痰饮该怎么治疗呢?却是一道不小的难题,今且跟小编一起来学习中医对痰病有何高招!
咳出来的“有形之痰”不难对付,停滞在经络中的“无形之痰”才难缠。所谓“百病皆由痰作祟”,很多现代病,如三高症、脂肪瘤、不孕不育、胃病、中风、心脏病、脑血栓等,都与痰邪有关。
痰之内涵
“痰”是中医学中具有特殊含义的病理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指呼吸道产生的分泌物,可咳出。广义的痰则泛指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以水液代谢失调为主的病理产物,与肾、脾、肺、三焦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这种痰是无形的,可以随人体的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致使机体某一部位瘀阻不通而为病,故又为致病因素。周德安教授所治之痰,主要指后者。
生成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脾肾两虚,气化无力,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凝聚而成;或由于肺气不宣,气道阻塞,不能通调水道,致三焦气化失司,水液不能排出体外,凝聚而成;或由内热伤津,灼炼成痰。可见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气化不利,影响了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导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是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的医家明确指出,痰的实质就是水。如张景岳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欲不化,土不能制水也。”赵献可也说:“盖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济生方》则说:“人之气道贵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说明气道不顺是痰饮生成之本。后世又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
综上所述,痰非人身固有之物,非气、非血、非津、非液,而是由于人体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气道不通,津液运行不畅,不能正常的运化与输布,因此聚而成痰,实乃人体水液代谢紊乱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由痰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
痰瘀作祟既可形成百疾,且有“顽痰怪病”“异证”等之说,其临床表现必然是变化莫测,虚实夹杂,表里不一,形形色色。诸如头重如裹,昏眩发蒙;胸胁胀满,喘息气逆,咽喉异物状;善惊易恐,惊痫抽搐,癫狂躁扰,睡卧不宁;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或痰流经络,偏枯失语;或痰核瘰疬,便干燥结;等等。
中医辨证治痰多
1
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
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
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 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
湿痰
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苍白术各10克。
有效护理方法
咳嗽同时有高热症状时,睡觉时垫一个冰枕头可缓解,也可用冷手巾敷额头,洗个冷水澡也不错;只是单纯的咳嗽严重,就要注意休息和保暖,寒冷的冬天,要带好围巾,多喝热水,不要去空间不流通或太过干燥的地方;如果咳嗽咳到呼吸困难的程度,要马上准备氧气袋给氧,否则会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