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带你走黄河》---【背冰亮剽---上】
大 河 边 上...
黄河沿着山西的西边流淌了几百公里,夹持在晋陕大峡谷中逶迤向南。出龙门便如脱缰的野马,开始在河东大地信马由缰 ,到风陵渡转弯向东,河床更是变的宽阔,往往是此岸望不到彼岸,彰显了大河风范。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里有大约17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遗址,有距今60万年前的匼河文化遗址,也有炎、黄二帝和尧、虞、禹以及商族的始祖殷契。这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文化遗址星罗棋布;这里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张骞、蔡伦、扁鹊、司马光等历史名流数不胜数。远古遗风必然有迹可循,今天的“背冰亮膘”便可管窥一二。
每年二月二“青龙节”,这里便会举行多场原始、古老的祈福活动。“匼河古会”、“背冰亮膘”等活动相互融合,在春风中奏响了古老的殷乐,展现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
芮城匼河村、永济市长旺村等村庄依河而建,比邻而居。他们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类似的祈福活动,匼河村规模较大,活动内容多样,但最精彩的是一群壮汉赤身裸体,腰系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块、石磨,肩扛粗大的房檩,手执铜锣。长旺村规模较小,亮点亦是一群汉子迎着刺骨的寒风,只穿一件裤头,背负着大块的寒冰。敲击着震天的锣鼓昂首向前。斗转星移,我们已是后生,今天所见上溯几百年或者是几十年,这些活动必然是以同样的形式流传于此地,而没有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为了一种文化传承而你争我抢的现象,这种争抢现象不能怪怨于活动本身,背后的原因更多的是利益之争而已。
我查阅有关资料,匼河人传说:“匼河人在远古部落时便很重视训练捕猎基本技能。其中一项是负重,部落内部定期开展负重爬坡比赛,比赛第一名必定受到异性青睐,从而获得优先交媾权。一次负重比赛中,两位健壮的小伙子背的石头一样重,且几乎同时到达坡顶。当时正值十冬腊月,两位小伙子争执不下,其中一位回头下坡,背起了一根很粗很长的枯树咬牙攀登。另一位小伙子不服气,用石头砸开冰封的河面,将一块大冰掮起,摇摇晃晃朝大家走来。部落首领特别对背冰的小伙子感兴趣,特意赏给他部族最漂亮的姑娘交媾。为了平衡和鼓励大家,部族首领也把一位漂亮女子赏赐给背木头的小伙子。从此,每年的负重比赛,每个小伙子都为自己的心上人而绝招频出。背石头、背木头、背河冰,甚至故意亮膘展示实力。”
长旺村人又说:“一八五三年五月,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率部两万余人从扬州出发北伐,一路上突破清军的堵截,经过安徽、河南等地来到山西的南部。一天,北伐的太平军遇到险情,前有清军的火龙阵阻挡,后有追兵逼近,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永济县首阳长旺村的村民相福禄自告奋勇,率领二百名精兵,化装成绵羊,将冰块投入火阵,为北伐的太平军打开了通路。为了纪念此事,长旺村举办‘背冰亮膘’活动。而且,这种“背冰亮膘”活动都要沿着黄河边行进。一边是汹涌澎湃的黄河,河床中滚动着冰凌,岸边是踏着鼓点、光着膀子的“背冰亮膘”队伍。”
当然有关这一民俗活动的起因还有一些传说,我们就此两种传说来做一比较,依据河东文化的渊源流传及整体活动的形式来看,我愿意相信匼河人的传说,虽然缺乏了英雄主义的标榜,但更为符合这一祈福仪式的原本意义。历史已随滚滚大河东去,面对存在的真实,我们只能从一些残存的碎屑中杜撰出所谓的真实源头。其实,这样的行为大可不必。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这种活动产生地的民俗民情,去感知远古之风的遗传脉络也许才是正解。 第一次去匼河古会拍摄,活动规模宏大,去时活动已然在进行中。更多的只是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全民狂欢的古会,一群来自四乡八邻的古会虔诚追随者,他们从虔诚的祭拜到近20个方队的展演,张扬的鼓点仿佛表达着人们难抑的兴奋,到处见到的是欢乐的笑脸,他们无论老少,无论男女,从5岁的儿童到93岁的老汉,家家参与,人人忙碌,欢笑声充满了整个村庄。我甚至有些不想信此刻正是走在一个仅有2000余人的村庄,但耳闻目睹的一切深深的感染着我,感受到了这是一处欢乐的海洋。 匆忙的镜头随着散去的人群而寂寞,我除了傻傻的欢笑其实是一无所获。回忆中只是感受到了一种大气的文化底蕴,全民参与,即是观众又是演员,这样的现象在黄河祈福活动虽然有所表现,但没有匼河这里纯粹,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思考了很久,认为这样的行为恰恰反映了一种文化传承的深厚,一种文化自信的具象表现。回顾历史,只有自信的朝代,自信的文化才是全民同乐的盛世。从“汉、唐”到“宋”,我们感知了那种文化自信的辉煌。河东人正是有了这样的底蕴才有了这样的自信,让远古的祈福活动不再是庙堂之上的神秘跪拜与战战兢兢,而演变成了一种全民参与、人神共娱的狂欢。 长旺村的活动我提前寻去,因为近些年的农村人口大量的外 出,很多活动提前至春节到元宵节期间举办。但去到村里才得 知,这里的活动依旧在二月二,今年的‘背冰亮膘’是在总指挥 相自兴的统筹下如期举行。我的提前到访恰好可以从容了解,相 先生不是很健谈,但说话简明扼要,一顿饭的功夫已经将活动大 致介绍清晰:“村里有六垛,即有六个部落,槐园社和油坊巷是 对家,东风社和西西社是对家,长门社和尧王巷是对家。各家起 事闹社火之前,都要先‘逗社火’,类似于预热,逗社火的时候 更像是在“斗”。一大早,先有一群小孩子手敲锣鼓,怀抱公 鸡,跑到对家的门前去“逗”,“你是软蛋还是硬蛋?”大喊大 叫,刺激对家。接着,大人们就赶着牛,拉着犁,提着乌龟来到 对家社火头门前,在其家门口乱犁,戏谑耍闹,并大喊:“你装 鳖哩,王八不出来。”受到强烈刺激的社火头终于憋不住了,出 来开始相互斗嘴,你来我往,于是,双方约好,什么时候起个 事,闹个社火。”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社火头扛起插着龙旗的大檩,露背赤脚穿着红裤衩从家里走出来。社火头的大檩一举,身后边立即跟着一群赤裸着身子的村民,分别组成铳队、背冰队等。这时候,其他垛的队伍也相继走了出来,走街串巷,沿途送福,最后在村里舞台前的空地汇合,进行集中祈福仪式,整个活动要一天的时间来完成”。 我询问是否还去黄河取冰,是否还是河边祈福。相先生摇头答到:“现在气候都变暖了,整个冬天都不结冰,现在的冰是提前冷库冻下的。河边也不去了,有时候倒是会去市里表演,但那就是一种形式,和在村里的不一样。” 我又问:“能不能今年去河边走走,我们也找找先人们的感觉。”他笑着答道:“也不是不行,其实我们也想去看看,要不我和大家商量下,今年就去河边走走。” 在河边行走了半月有余,二月二的一早我便来到了村里。等我到时,已有几垛的汉子集中到了锣鼓的前面,村里的书记,村长都在背冰的队伍中。等到集合完毕,约由20人组成的队伍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这些已不再年轻的汉子们,彰显着黄河汉子无畏的勇气。汉子们身着短裤,头裹红色绸巾,肌肉裸露在严寒中,手持古铜锣,背负脸盆大小的冰块,溶化了的冰水顺着他们的躯体滴入脚下的黄土,但丝毫看不到寒冷的感觉,个个昂首挺胸,气宇轩航。 队伍很快集合完毕,依旧是河东的特点,全村人组成了几个方队,走在前面的孩子和老人,中间的是婆姨们的方队,她们背上是硕大的花树,且垂挂一面镜子。后面才是背冰的汉子方队。 锣鼓齐鸣,队伍开始有序前行,街道边站满了如我一样的外乡人,带着三分羡慕、四分崇拜、三分猎奇的心态观看着这场黄土地上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队伍每到人群密集处,总是可以看到人拿着水桶往背冰的人身上泼水。那白色的水柱在空中形成一道刺骨的弧线,又在背冰人的肌肉上泛起阵阵白雾,散落成万千水珠,汉子们依然雄赳赳,气昂昂稳步向前,形成一道惊心动魄的健与美的风景。 队伍整个上午都在村子的街巷中穿行,力争把今年的好运带给所有的宅院与人们。我停下追随的脚步,折去今天的主会场,那里正在进行着古法祭拜,沿途几乎都是空寂的巷子,远处的锣鼓已然将人们裹挟而去。偶尔有步履匆忙敬献贡品的,我便随她而去。 会场设在古庙与戏台中间,很是宽阔。我亦去点三炷香给庙里的神灵,黄飞虎端坐主位,其他神仙位列左右。出门便看到总指挥相先生正忙碌着安排事务,急忙上前致意,也得到了一个绝好的消息,大家同意饭后去黄河滩为我行走一番。刚要继续询问具体事宜,忽然便听鞭炮齐鸣,锣鼓山响。抬头看时,刚才还空寂的场院瞬间便人头攒头,水泄不通。 在人流涌动之中,一些高高的花树很是显眼,这是一种名为“背花撇锣”古老传承,锣用山桃木弯成弓形,用彩纸缠裹,根部系于腰背,稍端弯曲从头部上面伸出,用五彩纸制作成枝、叶、树状花丛中悬挂着明镜。枝杈间系挂锣带,锣垂胸部,左手护之,右手持锣锤上下挑擦,也称‘撤锣鼓’。 《续汉书-輿服志》记载;东汉皇后盛装谒庙时的首饰有‘步摇’,其形是山状的基座上安装缭绕的桂枝,枝上串有珍珠鸟雀和珠花。与会上‘撤锣鼓’的头饰极为相似,可见有 其溯源处。锣声音很大且柔和,却不乏震慑与穿透力。加以古朴的装饰倒也符合河东之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