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好在适度

文/许静姝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即适度。人生如尺,一切有度,过则成灾。

01 生活,取舍有度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学问,生活中懂取舍乃大智慧。

关于取舍,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她的著作《断舍离》一书中曾说:“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父母关系不和、家里总是凌乱不堪,哪怕结婚后,也常年跟婆婆住在一起,这一切都让山下英子倍感活在深深的局促感中,所以,她极力想寻找一个自在舒适的空间。于是,她开始尝试“断舍离”。

慢慢地,她总结出了一个理念:将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简而言之,有用即取、无用即舍。

正如她在一次采访中所说,这种理念便是来自《老子》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知识越多越好,但在精神生活中,则不要被多余的东西羁绊。

人生,有时并没有那么复杂。外在简朴,方能内在澄明。

该做加法时,层层加码;需做减法时,步步剥离;取舍之间,我们才能触摸到理想生活的模样。

02 行事,张弛有度

《道德经》里说,凡事张弛有度,否则物壮则老。

南宋诗人陆游,就是一位张弛有度之人。

他创作的诗歌数量,堪称历代诗人之最,但他却是古时劳逸结合的典范。

拿扫帚扫地,是陆游调剂的诀窍。他写诗写累了,就洒水打扫庭院。传说他身边总放着一把扫帚,写累了就扫上一阵。

他甚至写有一首《扫地诗》:“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堂奴,亦以平气血。按摩与引导,虽善却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

与其说他是在扫地,不如说是在扫心,轻轻扫一扫,是驱赶疲惫,更是让大脑得到放松。

松紧有度,收放自如,是一种难得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

就像有一个和尚曾问慧海法师:“您是如何用功修道的?”慧海说:“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

大道至简。不折腾,有节律,身心方能平衡。

拉弓射箭时,如果绷太紧弦会断,适时松弦,箭才能射得更远。人生亦是如此,懂得一张一弛,才能走得更远。

人生海海,有度行远。

03 人生,进退有度

《礼记》有云,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时,范蠡随其入吴为奴并鼎力效忠,最后助勾践成就千秋霸业。

当越国军队入住姑苏城后,范蠡被越王封为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在庆功宴上,众人却未见到范蠡的身影,原来,他常伴君侧,深谙功高不能盖主的道理,最后选择了离开。

临走前,他曾托人送信于好友文种: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可惜文种没有听范蠡的劝告,最后被越王活活逼死。

文种失度,放不下到手的功名利禄;范蠡适度,该出手时就出手,须退场时不留恋。一念之差、一进一退,人生已不同矣。

该进时犹豫,便会失了机遇;该退时贪恋,定会惹来麻烦,甚至灾难。

进可攻城略地,退可明哲保身,不失为一种高超的为人处世之道。

激流勇进是勇气,急流勇退是智谋。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度与不及都损伤节制和勇敢,唯有适度可以保全。

这与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即便跨越时间与空间,古今中外的先哲圣贤们,对适度的生活哲学同样颇为认同。

人生,率性而为,不失为一种潇洒;但有尺有度,越发彰显成熟与魅力。

进退有度,是一种分寸。

张驰有度,是一种平衡。

取舍有度,是一种智慧。

力度权衡、心胸眼界、进退取舍一切种种,始于历练,终于格局。

愿我们心中有尺,言行有度,陌上花开。

与朋友们共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京博国学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