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圣地,承载着多少风雨的史诗
即使是凄风苦雨,一旦步入诗歌,它们也能立刻被演变成为出色的酿酒师。
——题记
黄帝或许就是茅屋的鼻祖吧。刘禹锡歌颂过茅屋的品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杜甫享受过茅屋的“灾难”: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的茅屋,原本十分简陋。那是他在安史之乱中安身立命的“情感作坊”。从公元761年到公元765年,他在那里居住了近四年,创作了二百四十余首诗歌,屈指算来,大约一周创作一首诗,其中就有一首名扬天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已经流芳了百世,仍将永垂不朽。
杜甫在唐代修建的茅屋,当然经不起大自然的风雨的侵袭。和他的年轮一样,那间茅屋布满了沧桑。茅屋,一旦被秋风拐跑,剩下的雨脚,也只能是伴随着漫漫长夜失眠。还好,杜甫的心灵的茅屋,经得起社会的风雨的荡涤。如果说茅屋是杜甫的生活的外套的话,那么诗歌就是他的精神的铠甲。
天亮了,会是晴天吗?除非没有战乱。否则,在风雨中,还会有人疾呼着忐忑不安。安顿历史,当然不能靠战乱。只有和平的药丸,方能抚慰过往的忧伤。
时光造人,亦弄人。主人的前脚刚移开,茅屋的后脚就被毁于一旦。还好,后人没有忘记杜甫的德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两代的能工巧匠,在原来的茅屋的旧址上,大力兴建杜甫草堂,并且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现在的杜甫草堂,俨然不是一间茅屋那么简单,而是一座思想壮丽的历史博物馆。
现在的杜甫草堂,早已不再是简陋的代名词了。秋风吹不破它,大雨滴不落它。它是一座座诗歌的高山。山头,正在与杜甫的雕塑相媲美。有人说,雕塑其实也是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在它的躯体里面,流淌着诗歌的智慧和音律。即使是画家,在此前静默,恐怕也要万分景仰。
杜甫草堂,吸引着许多的名人大家前来为它代言,如朱德总司令的那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给后世留下了约1500首诗歌。它们在草堂里生活着,威武得就像是一个个庞大的文化帝国的子民。
岁月不居,杜甫不老,因为他的诗歌万古长青。
诗歌向我们走来,带来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向诗歌走去,带去了富国强民的抱负。
【作者简介】
贺承德,笔名明我以德,贺敬之柯岩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原贺氏》编委、台儿庄诗词联赋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台儿庄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教师博览》《班主任之友》《山东教育》《江西教育》《做人与处世》《诚信山东》《山东商报》和《天下美篇报》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