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历程(二)| 一百张图片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
客名君按:今年是林风眠先生(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诞辰120周年。林先生的求学过程是怎样的?他怎样从一位乡间石匠家庭走出,靠一种刻苦耐劳的精神,进入艺术的殿堂?这中间有他的天赋,更有他对艺术本真的爱,以及超乎常人的勤奋。他的勤奋,在求学阶段,表现在通览大量书籍的基础上,这是当时的梅县赋予他的氛围,而他也是其中翘楚。此外,他还遇到了杰出的师友。在他诞辰120周年,客名君据多年搜集的史料,连缀成此文和一百张图片,以此纪念林先生。 了解真实的故事,才能更好地看懂他的作品和人品的珍贵。
(接上一节:故乡 · 童年 · 母亲 )
- 2 - 学堂 · 负笈 · 恩师
原来林风眠小时候曾是一位拽拽的天才学生
林风眠5岁发蒙,大部分文献说他5岁开始在父亲的授意下临摹《芥子园画谱》,那是清代中国传统学画启蒙的方法。是不是如此呢?林风眠的好友柳和清曾经问过他这个问题,林风眠含蓄地说,“他们需要我的时候,就当我是天才,5岁的时候,我还在捉小鱼呢!”这说明他正规练画也没有那么早,但是从小对自然的观察,和当祖父雕刻时的小助手,以及在本身是画师的父亲知道下习国画,这个是有的。林风眠的画面感和色彩感特别强,晚年每逢家乡有人去看望他,总要问起家乡的榉树还开不开黄色的花。
林风眠上学堂的时候,梅县的美术正当一派繁荣。在他的家乡、梅县丙村和西阳一带,清末民初涌现出不少画家,如李云根、吴雨村、李寿垲等人。李云根,梅县东厢堡人氏,清末曾在嘉应官立中学堂任教,民国时期在梅县东山中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李云根多次在梅城(今梅江区)开办美术短期训练班,招生授徒。吴雨村,家名吴星淞,又名吴淞。他是西阳内乡白宫岗子上径下村人,以精于花鸟作品闻名,其画作多为小写意,画作中的花卉、飞禽栩栩如生。李寿垲则为丙村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也以擅长花鸟作品著称梅县艺术界。民国前后,梅州中学美术教师梁伯聪(1871-1945,今梅江区人),甘当人梯。宋省予(1909-1966,福建上杭人),1925年起,先后在广东梅县美专、蕉岭创兆学校任美术教员,1929年春,在梅县创办“省予画社”。罗清桢(1904-1942)先后任教于梅县松口中学和大埔百侯中学。他们的耕耘为梅州培育了一大批美术人才。民国初期,李超士、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刘既漂、罗清桢等汇同时代大潮,相继留学欧洲、日本。伴随着这些美术活动,梅州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林风眠的回忆,他8岁的时候(1908年),祖父带他进了一次梅城,难得进城的他路过一个钟表店时,用祖父给的铜板买了一次彩票(张之洞发行的“签捐票”),竟然中了头彩1000元。祖父就用这笔钱给他当零花钱,一直到19岁留学法国,还有200多元。这是林风眠回忆的。可见梅城当时已经有很成熟的彩票市场了。
晚清赔款负担沉重,金融紧张,这是1899年开始发行的赈灾彩票
客名君查了查晚清的金融历史,清末不仅有正规的彩票,而且回报率达到70%以上。彩票公司为吸引平民百姓买彩票,对整张彩票进行了分割,一张5元的彩票,可以分割成10条卖,每条5角,穷人也买得起,头彩10000元,那么每一条得彩1000元。1900年国产彩票初起,从湖广总督张之洞强行派发湖北签捐票开始农民卷入彩票,林风眠买的就是这种“签捐票”。清末中彩人姓氏连同住址将被公诸报刊,在彩票公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公道,表明大彩确确实实被某地某人所得,有案可查;而中大彩的人也不觉得姓名、身份被公诸报端有什么不妥。若真如此,如果查得到当时嘉应州城的报纸,说不定就有他当时的名字——林绍琼,西阳白宫阁公岭。次年,深知其中弊害的江苏、浙江、广东就开始提出禁绝彩票。
这一年,光绪三十四年,林绍琼9岁,上旧制初级小学——本村的立本学堂。梅州当时的学校多得很。11岁时他初级小学毕业,升入高级小学。1911年,民国成立,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鉴古今中外之历史经验,提出教育除注意体育、德育、智育之外,后还需注意美育与世界观的教育。林绍琼在民国三年高级小学毕业之后,差点失学,这在当时的梅州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梅州教育兴起较早,“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的耕读传家理念已深入人心。林风眠后来在《叔祖母李大夫人事略》中写道“予风眠自小家贫,赖其哲嗣志尹叔资助,力学至有今日,得厕身世界艺术之林。报功崇德之义,敢忘出诸大夫人之赐?”,说明可能是这位林志尹族叔的帮助,让他感恩终生。
“冰筠”曾撰写《林风眠轶事》一文(《平西报》,1934年5月30日第3版)讲了林风眠少年的一些轶事:“林风眠氏,原名凤鸣,梅县西阳白宫人,家甚贫,父操“石匠”业,读至小学,其父无能再令其进学。族人以其年小,聪明伶俐,敛资遣氏负笈于梅城,初投进东山。时氏年仅十有五六,其性酷好绘画,重以其天赋有特种之绘画技才,凡目之所触,均能历历绘如原状……”可见林风眠小时候差点因父亲不想让他上学而失学,是族人出钱让他先进了东山中学读书,“十有五六”,也就是说差不多1915-1916年,林风眠是在东山中学上的学。这时候,祖父给林风眠找了一位童养媳(大三岁)李带英,初中的林风眠,已经是成家的人了。
当时东山中学才初创不久(1913年创立),但是合并前的东山初级师范,则是1903年由黄遵宪(1848-1905)邀集地方人士在东山书院创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制一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创立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首届招生150人。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习字、图画、体操等13科。首开梅州师范教育,并设立了图画一科,揭开了梅州美术教育新篇。1904年,黄遵宪亲自创办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称为“岭南最高学府”的广东省梅州中学。一开始的时候林绍琼读的是东山中学。这由族人出钱,和他彩票的记忆略有冲突,估计是林父还是希望长子辍学成为家中劳力,而族人爱才 ,可见林风眠的才华已经显现。
东山中学
《林风眠轶事》中讲:“事情是这样的,在十余年前我国的美术……以我全国之大,人群之众,学得新派画的究竟寥寥可数……其时,适有李氏,新由外学得新画归来,誉满梅城,数所中学,争相聘请。卒为东山聘任图画教员,全校视之如神人,即校长亦对之极恭,唯其如是,以李先生常恃技自高,睥睨全校,学生有不慎误污其画范(样本)者当呵斥立下,于是常按其价值于画端,以示珍贵,意谓如被生徒弄坏,须令之赔偿也。”这位李氏,很可能就是前面讲到的李云根老师。他必是年轻英才,所以也有些青年盛气,也是希望学生珍惜绘画样本,想到了给样本标价这一办法。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对资质一般的学生可以,但是在天才学生的面前,就成了一种对艺术的设限。恰好李老师的学生中有一位才华更加横溢的——林风眠(林绍琼)。“有一次,李氏绘一水彩风景画,上按以(五元)。风眠竟斗胆特将那画撕得分作四片,李氏上堂查看时见己作被碎,知系林氏所为,怒不可遏,声请校长将林氏革退。校长亦以林氏无礼,非加申斥不可,讵林氏不慌不忙驳复李氏谓'画上按着的是五元,我照赔此数就是了’。殊李氏死命,要他把原物弄回来,而林氏又故意谓'画已碎,安能复原,汝如不要赔偿,何按以价值呢?我今能付此值,则吾有权碎此画,假如汝必欲我全此画,则让我自绘可?’”林风眠看不惯老师这样标价,直接把老师的画撕了!而且还振振有词:我敢撕,就敢给您重画!这个事就和我们平常看的总是温和眼神的林风眠先生照片不太一样,但是和他终生“为艺术战”的主张一致,这件事已经显现出他在艺术方面的爆发力了。
“李氏暗慑其言之锋利,又以料其必不能绘得如原样,稍止怒许之,林氏即挥笔绘就,费时十余分钟,与原画相较,毫无差别,而且色调更为鲜美,其时围观诸教员校长以及学生等均相顾咋舌,叹为天才!……不久,李氏弃职乃于城内开设画馆,林氏亦转学梅州中学(即今第五中学)寓于李氏画馆对门之林氏克孝祠,以旧属师生,常相过从,李氏每见其来时,笔不敢再画……’”这位李老师也是真才实学,一看果然比自己画得好,后续只要林风眠路过他的画室,笔就不好意思动了,足见李老师被学生怼过却承认学生才华的情怀。这也是当时所有梅县人的幸运,梅江后浪推前浪、一山还有一山高、牛人辈出的感觉,其实是很好的氛围,而不是狭隘的以资历压制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这是世界艺术界常见的情况,即艺术被政治或者某种关系强权所压制)。
这件事,在温克威(林风眠在梅州中学的同学)《七年前的林风眠》(原载《京报副刊》1926年3月5 第F8版)文中也讲到了:梅城有个李画师设馆西门内,林先生也住在西门内,上学时一定经过李画师的门口,他每逢林先生经过时就不绘画,并关窗掩户,不肯给林先生寓目。林先生目光之锐利,天才之超绝,于此可见。这个李画师应该就是原来东山中学的图画教员,虽然彼此曾因撕画而引发矛盾,但当时李老师的绘画技艺高超这点仍可以肯定无疑的。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林风眠转考到了梅州中学,也就是当时蜚声岭东的省立中学,这是当时人们公认广东最好的三所学校之一(其他两所是广州广雅中学和汕头金山中学)。1913年,梅州中学爆发改属省立之争,为反对官方派来的校长,叶剑英与100多位学生支持原县立梅州中学校长及部分教师一起,愤然冲出校门,在地方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支持下,经县议会批准在东山书院旧址成立了东山中学。
根据历史,省立梅州中学的师资在当时相当高配的,可以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1904年创立的梅州中学,出了8位院士40多位将军240多位教授级专家,当年的师资是怎样的?也可以通过《寻味客家》里面的记载了解)。在梅州中学,林风眠(可能已经从林绍琼改名叫林风鸣了)遇到了几位恩师。在梅州中学读书期间,林风眠酷爱诗文,组织了“探骊诗社”切磋诗艺,任副社长,叶剑英、李金发、林文铮都是他的诗友。
温克威《七年前的林风眠》中讲述:“七年前我还是一个低年级中学生,班上的图画教员梁先生(梁伯聪),用的是奖掖式的教授法。上图画课时,他老先生当掖了一大捆高级生成绩优良的图画,八字脚步慢慢地走来,……然后把带回来的图画,一张一张的给我们看,并说谁擅长什么,谁的天才最高,以示鼓励。我们玩赏最多的就是林先生的作品,梁先生最称赞的也是林先生。”这里的林先生指的就是林风眠,而他的启蒙老师梁伯聪先生给林风眠打120分的故事即由此而来。林风眠从之学做人,学绘画,涉猎岭南派高剑父兄弟的绘画,渐渐地掌握了中国画的规律,工笔、山水都会画,学会了中国画的科班。
当时梅城两大书香之家被人称为“上市梁,下市黄”,杰士频出。梁伯聪先生是当时梅州的上市梁家族,是一位鸿儒,他兼任梅州中学绘画课教师,著有《梅县风土二百咏》为世人熟知。他有一位外孙,就是丘成桐先生,后来解决了世界数学难题,成了世界数学皇帝(参见“卡拉比-丘理论发展40周年”国际数学盛会在丘成桐故乡蕉岭召开)。
梁伯聪
另一位则是黎茂仙。黎茂仙原名黎璿潢,梅州孔庙旁黎屋巷人氏。黎的祖上黎重光是乾嘉年间的举人,黎重光的女儿黎玉贞则是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黎茂仙与父亲黎惠谦一样,是清朝的廪贡生,而且继承了家传的中医医术。宣统三年,黎茂仙还与张芝田、张麟寓合作编辑《续梅水诗传》,与张芝田合编《梅水诗传再续集》,家中藏书甚富。
黎茂仙
林风眠在梅州中学读书的时候,住在城内道前街的林家祠,经常到黎茂仙家学诗和篆刻,其早年的绘画有岭南画派风格。目前林家祠管理人后裔手中和蓝屋巷总宪第居民持有或流出的林风眠画作,就是这种风格。林风眠曾经送黎茂仙三幅画,其中一幅是《双下山虎图》,黎茂仙有诗题记《林生凤鸣为余画双虎图作长句》:“乾坤莽莽白日藏,野原枯黑寒无光。两雄邂逅倏相遇,风云际会惊寻常。大张怒目或下视,眼中碌碌无馀子。风尘鸿洞天为昏,肝胆轮囷向谁是。一或㩳身作狼顾,磨牙奋爪赫然怒。当时恨煞无豪魁,举世喧腾走狐兔。嗟哉天心胡不仁,杀气幻作云鳞鳞。宁无名世出乘运,以杀止杀天下春。白草萧萧朔风劲,登高一呼万谷应。间关万里忍辞劳,要使神州旧底定。吁嗟乎,两贤自古不相厄,虎兮虎兮幸莫逆。色然一怒威八方,小丑纷纷皆夺魄。”
茂仙诗存(客名君 图)
黎茂仙善于教书育人,其四子中,次子黎尚权是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医学博士;三子黎尚任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后在泰国经商,著有《嘉应文学史》等;四子黎尚豪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藻类研究专家,是院士级的学者。其因材施教,对林风眠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1930年2月19日,林风眠在杭州艺专任教期间,还为老师的诗集遗稿《茂仙诗存》作序。在序言中,林风眠写道:
“吾师茂仙先生,家承诗学,其为人和平敦厚,故其为诗,皆出风入雅,神韵独超,有如杜工部所谓诗是吾家事者。风眠昔尝从之游,愿未能得其仿佛,远离函丈,游学异国,究心艺术,于画似有心得,窃欲融贯中西,别树一帜,以祈至乎古人所谓神明殊胜,生韵生动者,故即画以论诗,或不无一二之似焉?今先生已归道山矣!喆嗣志宁,将梓其遗集以行世,远道寄书,问序于予,予则何敢序先生之诗!愿乃敦促不已,用以古今中外作诗作画之不可言传言,缀其数语归之,大雅君子,庶不以为缪欤?”可见林风眠对黎茂仙老师的尊敬,以及其追求“神韵”的艺术主张。从行文来看,林风眠文言文的根基深厚,因他在梅县读书期间,阅读量非常之大,文言文、文史哲翻译著作等都有涉猎,这可以从他借阅的书目和后来的一些文章偶尔的阅读回忆中体现出来。
推荐阅读:
林风眠这位艺术大师,是怎样在美院教出艾青这位诗人的?
林风眠 | 致全国艺术界书(当家长和当校长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人生至暗时刻,他们怎样过来的?林风眠、李光耀、张弼士、曾国藩……
画说林风眠 | “神仙老虎狗,样样也都有”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郑重《画未了》
《林风眠画集》
朱迪光的博客
回报率70%的彩票竟然在清朝,《百年潮》2000年第5期
冯叶《梦里钟声念义父》
林勇军《林风眠家世新探》
梅州日报:林勇军《林风眠在东山中学读书的一段轶事》
柳和清《回忆我的朋友林风眠》
《平西报》,1934年5月30日第3版,冰筠,《林风眠轶事》
李锦让,先生归道山 留下故园情 ——林风眠亲撰《林序》《事略》两文考释
温克威,《七年前的林风眠》,原载《京报副刊》1926年3月5 第F8版
《林风眠就是“宝莲灯”里劈山救母的沉香 | 崇正2019秋拍》
林风眠,《叔祖母李大夫人事略》
《有100多年历史!今天,林风眠纪念馆收到一份村民无偿捐赠的宝贵文物》
徐建文《浅谈近代梅州美术家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成就与影响》
客名君的第一部文化随笔作品推荐:
客家为什么名人辈出?因为客家人非常重视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民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绽放的时间玫瑰。《寻味客家》不是一部美食著作(当然也有美食和味道),而是一部智慧和审美的结合体。全球视角,图文并茂,内蕴345千字、345张彩图,为客名君心血之作。这是一本了解和宣传客家文化的精美读物,里面经过考据、精心撰写的正能量的客家文化,可以背书每一位卓越的客家人,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