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时刻,志愿军两位指挥官自作主张,竟换来彪炳战史的大捷

《东周列国志》:“军中无戏言。臣已受命为将,将在军,虽君命不得受。”

军令

战场的局势变化莫测,只有在一线的将领才能够灵活应对。因此,当一场战役爆发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位于后方的司令部,下达了某条命令,可前方的将领,却认为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那么,双方如果就此产生争论,最终哪一方会取得这场争论的胜利呢?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人,应该不会对《孙子兵法》这本兵书感到陌生。在这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兵书当中,就提到了在战场上,如果双方出现了争议,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那就是军令如山。无论后方发出了什么样的命令,前线的将兵都应当遵守,即便这条命令并不符合此时战场上的局势。

之所以在军队当中做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在战场上,保持纪律是非常重要的。想要看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如何,首先要看的就是这支军队是否军律严明,一支时刻遵守命令的军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对于一名带兵打仗的将领而言,有时候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重要,也就是所谓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在近代历史上,就曾出现过这样的事迹。在战场上的危急时刻,我国志愿军两位指挥官自作主张,做出了违背军令的举措。没想到,正是因为他们两人的这一举动,竟换来彪炳战史的大捷,这就是朝鲜战场上著名的华川阻击战。

华川阻击战

1951年5月,朝鲜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士兵都在进行猛烈的交火,很难判断出哪一方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因如此,志愿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便对方的兵力和装备都要强于我们,我们也应当主动进攻,对敌人来一个出其不意。就这样,第九兵团的总司令宋时轮,带领军队吹响了主动进攻的号角。

这场战役的参展部队,分别为第九兵团的二十军和二十七军,以及第三军团的十二军。战役的主要进攻方向也很明确,先是由第九兵团的部队从西北方向突破,再由第三兵团的十二军团由东北方向突破,最终两股势力形成合流,一同歼灭被围的敌军。

在志愿军的英勇进攻下,对方溃不成军,很快就被我们逐个击破,首次攻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当我们稍作休整,打算继续向下一个地区移动的时候,意外突然出现。美军司令官发现了志愿军粮草暂且不足的问题,对我方军队来了一个快速进攻,用密集的炮火封锁住了华川一带,志愿军瞬间腹背受敌,整个战争局势变得极为被动。

主动反攻

在这一危难时期,中央的任务一直都是尽可能保留实力,轻装迅速转移,暂且放弃该区域。然而,在战场上的人都知道,想要快速转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奋起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在这个危难关头,黄朝天、朱启祥当即做出决定,我们不仅不撤退,反而要迎着对方的猛烈炮火反攻。就这样,志愿军战士们就地展开阵营,给了敌人迎头痛击,遏制了对方的进攻气势。

很显然,做出这一举动是非常大胆的。要知道,此时对方的装备情况和士兵数量,都要远远的高出我们不少。因此,中央下达战术撤退的命令,也是为了整体的大局着想,毕竟这样风险更低。

但是,黄朝天和朱启祥两人,意识到对方的进攻虽然猛烈,但整体部队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战斗积极性没有我方军队那么高涨,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因此,这才下达了对着敌方反攻的命令。要知道,在战场上做出这样的命令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一旦最终未能取胜,将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这一点,他们两人自然心知肚明。但是,有时候在战场上,有些机遇转瞬即逝,如果未能及时抓住,或许就会从眼前溜走。黄朝天朱启祥两人,发现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机遇,并成功的抓住了他,换来了这场名留青史的战役。

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两人的这一举

动,进一步加快了朝鲜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步伐。因此,在历史上,有些将领不听从上级的命令,反而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资料:《孙子兵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