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古镇北区,还有一块被遗忘的“静土”,大多数游客没有到过
非常遗憾,大多数人到了金泽古镇,直接就奔南区去了,逛一圈或乘船游一圈,就回去了,根本不知道,在古镇北区还有一块被遗忘的“静土”,大多数人没有到过。今天我就带你去看看原汁原味的金泽古镇北区。
金泽老街是沿市河两岸而建的老街,一条南北流向的市河贯穿全镇,东面是上塘街,西面是下塘街,一条金溪路和金溪路桥将金泽老街分为北区和南区。
5月2日上午9:30左右,来到金泽古镇北区,塔汇桥上来来往往的都是古镇上的原住民,老街上看不到一位外来游客,相比全上海各大古镇人满为患,这里安静的简直就像一座世外桃源。
上塘街214号 “状元古楼”,远近闻名的茶楼,由于疫情原因,目前茶楼处于关闭状态。据《金泽小志》记载,金泽历代进士名录里,仅以明代为例,单杨舍即出了4名进士,举人更多,明清两朝,从杨舍走出来的文、武举人总共有23人。至于文苑人士及杂途仕官者,属于村中杨姓人家的就更多,达21人!故杨舍村在古时是闻名江南的状元村。杨舍村即是现在淀山湖风景区的大观园。
离茶楼不远处有一家老式理发店,店内有两只老式的铁转椅,店主人是一位中老年女士,生意非常不错。
金泽古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境域西南,是江、浙两省进入上海的西大门,也是上海唯一与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的古镇。金泽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60年前(宋初)已建镇,有兴于宋、盛于元之说,相传昔日有穑人获石如金,故曾取名“金石”。又因此地为水乡泽国、鱼米赛金,故称“金泽”。
临水错落的民居,和着蓝天白云的倒影,在水中轻漾。古桥青瓦民房,错落紧挨着,朴素自然市井,清澈的河水载着乡愁静静流过……
老街人家的小景
桥下的北胜浜波光粼粼,二岸是白墙黑瓦的民居,一股江南水乡的古朴风味迎面扑来。
原住民还是习惯在河里洗刷东西。
用石块砌成供人洗涤或泊船的埠头,有些年头了,这临水台阶还是不可移动文物,已经成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泽古镇的老房子不是太有特色,而且多数都被重新粉刷过,但是这里的桥真的非常有特色,形态各异,各具风格。
过街楼
北胜浜街,这里没有江南水乡名镇游人如织的景象,没有喧嚣,没有满大街大同小异的古镇特产,没有专卖店,没有吆喝声,没有挂遍大江南北的大红灯笼。和朱家角相比,金泽安静得有些离谱,平日几乎看不到一个都市游客,因此民风淳朴。
可以说金泽古镇是个世外桃源,因为远离市区,还未被开发,游人又不多。而且有原住民居住,非常有生活气息,很安静,适合静心漫步。
上塘街,是一条老街,街边的住户大都是老年人,很安静。这里的人们也习惯在街上小憩闲聊。
多数人不知道!上海居然还藏着如此原生态的古镇,原生态的平民生活,古镇北区由于未被开发,民俗民风保存得非常完好!
万安桥在金泽北首,弧形单孔石桥,跨秀州塘,是金泽最大的石桥。原来桥上有亭屋,故也称万安亭桥。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此桥与镇南普济桥造型、结构、用石基本相同,同跨一河,故称姐妹桥。
金泽古镇北区的河道里并没有拥堵不堪抢着做生意的游船,有的只是来往的渔船,看上去就让人心情舒畅。
老街上见到渔民在整理拦丝网
站在桥上展望着两边的景色。
林老桥在金泽镇北首,是单孔石拱桥,桥北对着关帝庙,故又名关帝桥。据史料记载,金泽原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且“庙庙有桥,桥桥有庙”,它的每一座桥梁不仅各有特色,而且都与寺阁庵庙有关。
林老桥,建于元代(1264~1294年),据《金泽小志》记述,此桥是一位叫林青的老人出资所建,为纪念这位老人,故称该桥为林老桥。林青,元代金泽人,官至宣慰使,好学多智,为人谦恭,家多藏书,对金泽的造桥、建庙,倾囊而为,对建镇作过重大贡献,重建杨爷庙,重修万安桥,他亲笔作词,题写碑文。
枕河而居的人家
下塘街许家厅,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摘自牌上的介绍:
屋舍高大,由东向西布局,前有市河,建河埠、广场,造平屋、堆实物,有男佣居室,河埠后面是长街,正门高大,共六进建筑。第一进为墙门屋;第二进是天进;有花卉砖雕,过天井是茶厅;第三进是仪门,屋檐下有“春华秋实”四个大字,旁有备弄,以便女眷进出;第四进又是天井,过天井是大厅,大厅宽敞;第五进为楼厅,是主人居室等;第六进为厨房、餐厅等;第六进后面是花园,由小桥过小河,为许宅花园,祖先墓地。
许家厅应该是比较大的古屋建筑。从门口看去也有好几进。
房梁木雕,保存完整。
里面大厅里藤椅上坐着一位阿婆,面露笑容。两旁旧物堆满,一片杂乱无章。
天皇阁桥,也称天王桥,位于下塘街,与上塘街的塔汇桥遥遥相对。因桥北堍有天王庙,即以庙名为桥名。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建。天皇阁桥桥身高大,仅次于朱家角的放生桥,是江南少有的三孔连拱石桥。
行行摄摄一圈逛下来,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是时间,朋友,你看了这篇游记,有没有想去逛一逛的冲动呢,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成为你的旅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