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论之七剑下天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同样一本书,有的人能够读出来花团锦簇,万千世界,有的人却只能哈欠连天,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或许是你的读书方法不对头,事半功倍不必说,恐怕还是事倍功半。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最大的弊端是影响读书人的心情,最严重的后果嘛,万一因此冲淡了读书的乐趣,那才是罪莫大焉。
这可如何是好?
读了这么些年书,林林总总加起来没有一万册,八千册总是有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读书方法慢慢积攒了些心得体会。今天厚着脸皮拿出来与天下同好者切磋,大家一起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默读法
这大概是应用范围最广,上手最为容易,普及范围最高的读书方法了。只要一书在手,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阅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是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一种途径了。如果要细分的话,默读法可以分为泛读法和精读法,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之下。泛读法是以快速获得信息而非知识为主要目的,重点在于知道而非思考,一目十行大概是对泛读法最为贴切的描写了,其中要诀一个在于快,一个在于抓关键词,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与泛读法相对应的就是精读法了。精读法的精髓之处并不是简单指“读书读的慢”,而是指在读书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深度思考,这才是最花功夫的地方。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讲得就是这个意思。有时候薄薄一页纸,可能需要反反复复好多遍,有的时候几个月读不完一本书也是常有的事。细读,深思,重点在于深思一事,微言大义,需得小火慢炖,细细咀嚼,自然费时费力。采用精读法的书籍大多是专业范畴或者经典名著,这个时候的读书相较于前者,无疑会更加严肃。大多数人在离开学校的系统性学习之后,很少再采用精度,其实是有点可惜的。
诵读法
前面两种方法,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都是默不出声的,而诵读法,顾名思义,自然是要读出声音来,而且不仅仅是读出来,最好还要读得大声,读得响亮,方才得法。不过诵读法的速度相对于默读法会慢很多,所以在日常的应用范围中,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诵读。通常而言,最适合诵读的书籍莫过于诗歌,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楚辞汉赋,或者十四行诗,一边看一边读,其实对于读书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痛快的事情,有时恨不得浮一大白,飘飘然几欲成仙。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在大声诵读的过程,读者和作者穿越时空和地域,建立了某种不言而喻的神秘联系吧。
这几种方法虽然各有千秋,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中规中矩,下面分享一些威力巨大,颇有奇效的旁门左道吧。
猜读法
这个猜,并不是信口胡猜,而是一种相对而言对于读者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方法。拿到一本书,确认书籍主题之后,先不要急着往下读,而是想想如果自己是作者,会怎么写?起转承合,咬文嚼字,如何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从起手到布局,直到最后收宫。心里有了一本明细账之后,再开始阅读。遇到作者和自己想法一致的篇章,不妨速度可以快一点,遇到作者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多花些心思,琢磨一下哪种方法更好。这种比较并不是为了追求孰优孰劣的最终结果,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读+写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复杂宏大的主题阅读,如此这般操练一番,大有裨益。
跳读法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有点类似美军在二战后期的海岛蛙跳战术,遇到硬钉子先绕开,先捏软柿子。一本书拿来,特别是那种平行结构,章节彼此之间没有强逻辑顺序关系的,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快速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或者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不必恋战,可以跳过去,继续向后读。往往读到最后,会发现前面看似张牙舞爪,不可翻越的绊脚石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大有眼前一片豁然开朗的畅快淋漓之感。
抄读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抄读法。这里的抄读并不仅仅只是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还包括梳理人物组织关系图,记录当时的点滴心得,标注需要参考资料的疑难问题,直到最后进入撰写读书笔记的最高阶段。坦白的说,这是所有读书方法中最累的一种,有时候工作量之大,让人觉得几乎等于重新写了一遍。不过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当读写结合的时候,并不只是简单地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会产生相辅相成的相乘作用。不仅在理解作者本意上颇有益处,对于提高读者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样不失为一条捷径。
 
倒读法
所谓倒读法,就是和字面意思理解的一样,倒着来读。其中又可分为完全倒读和部分倒读。部分倒读,就是先看序,再看跋,后记之类,或许加上书评乃至周边参考资料,统统扫荡一遍之后,再来正儿八经的阅读正文。本意就是存了先入为主之见,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用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来读书。而完全倒读则是真正倒着来读,看似荒诞不经,有的时候颇有意思,特别是一些有着明确时间轴的书籍,倒着读或许还能读出些不一样的味道。
混读法
这是我最喜欢的读书方法,所以特意放在最后来说。大多数时候,我们读书都是老老实实的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迷恋上同时读几本书,既不是同时开始,也不是同时结束,而且这些书籍之间,通常都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而且到了这种习惯变得欲罢不能之后,居然发现这几本书彼此之间越是南辕北辙,读起来越是津津有味。
一本历史,一本小说,一本游记,一本菜谱,或者再加上一本科普常识,完全打乱顺序,穿插在一起,放在身边触手可及的地方,翻到哪本读哪本,读到哪里算哪里,不以任何目的为导向,纯粹的享受读书本身独有的乐趣。
而且日久之后发现,混读法带来的除了纯粹的读书乐趣之外,这种看似天南海北不着调的读书方法,其实还有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因为不断切换阅读主题,所以人比较不容易感到疲劳,大脑皮层不断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刺激,活跃程度会比较兴奋。顺理成章,混读法自然而然构建起一种姑且称之为跨学科联系的纽带,这种联系并不拘泥于表象,往往可以直击内里深处,有时还能上升到哲学层面,比如宇宙的尽头到底在哪里,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怎么进行自动调节,14-16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白银流动和东野圭吾pk阿加莎·克里斯蒂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可能有,可能没有,光是想想这个事情,就已经让人很开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