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路(二十七)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但仅仅有缺的感觉还不够,
还要协助他通过坚持努力和时间的积累,
他能够得到正向回馈的体验。
在督导小组里面来学习的家庭里有很多孩子,其实在休学之前往往是成绩很好,才艺很高,甚至外语水平都很好的孩子。
但大多数是因为家长的焦虑逼上去或开外挂给孩子搞上去的。
这都容易让孩子缺乏内动力,对学习和各种才艺其实都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到青春期后普遍是厌学的,最后发展到休学人生无望颓废在家打游戏也是必然啊。
很多家长咨询我到底怎么激发孩子的内动力?我想来想去总结了几点,结合自己育儿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其实这些年大家都在谈论鸡娃,也开始探讨鸡娃的后遗症。
鸡娃内动力的消失主要是源于父母过早地把孩子对事物潜在的乐趣破坏得干干净净。
咱们且不说那些北上广的鸡娃圣地。
就我那小区经常都听到邻居或者是朋友、同事会说起从幼儿园开始给孩子报的各种兴趣班,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
各种琳琅满目的课外班:英语、数学、语文、乐高、围棋、画画、奥尔夫体系音乐课程甚至跳绳、跆拳道……
总之多到我数不清。
现在的孩子确实不是在上课外班,就是在上课外班的路上,我想想我们孩子的这种生活就觉得很压抑。
压抑的是这些孩子都不能自己做选择,这些都是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输给别人的孩子。
而开始的各种学业上的军事竞备,越演越烈的培训市场,父母花钱无数,孩子疲惫不堪,实力坑爹又坑娃!
孩子什么都学,我们大人以为会是多才多艺,实际上是到最后孩子什么也提不起兴趣。
本来人成绩不好、没有才艺和生活的幸福度相关性并不大,但热情、好奇、兴趣没了,人活着就是一具行尸走肉。
休学家庭带给我太多血的教训,太纵容孩子或者太鸡血孩子都会有严重的后果,所以我和一敏一直在研究到底是要怎样教育孩子才会避免这些天坑?
说实话我儿子幼儿园时时间比较多,他也非常喜欢画画和下棋。在他的要求下,我也给他报了画画和围棋的兴趣班。
因为知道他过一段时间就会兴趣下降,也就不想去了(我是吃过亏的妈)。
为了能满足他想学的要求,也不至于浪费我太多钱,我给他报的都是短期班,那种10节课左右的,不去还可以存着那种。
孩子其实都一样,心血来潮时他就是想学,但没过多久他就会兴趣缺缺了,孩子的兴趣基本都呈现阵发性发作。
(这和孩子去饭店吃饭点菜一样,一开始以为自己能吃一头牛,最后发现连只鸡都吃不完,但下一餐他又感觉自己好饿好饿,没错,孩子确实能吃一头牛,但要分很多次很多次吃,你要真的去逼他一次性把一头牛吃下,他最终就会吃伤吃吐掉,以后想起就害怕)
其实兴趣爱好这个东西和这个道理很像。
孩子喜欢时是真喜欢,但一段时间消退也是必然的,然后再过段时间它又会激情澎湃,我觉得这本来应该就是孩子探索各个领域的自然过程。
是我们父母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的兴趣一来,就应该一直保持兴趣到终身,这才是天大的错觉。
因为我对他兴趣爱好的不作为,儿子反而对画画和棋类一直保持着阵发性的强烈兴趣。
他这几年来,因为周一到周六乒乓球训练和校园作业几乎占尽了他大部分时间。所以一有时间他就会发作性地、如饥似渴地画画和下棋。
那种热爱完全到了废寝忘食、见缝插针的地步。
当然从小学开始,我就再也不给他报任何兴趣班了,虽然都是他自己在乱画,肯定专业度和功底没法和那些从小就在学的孩子比。
但这些和兴趣、热爱相比,我宁愿牺牲短期的那些进步,随着年龄渐长,深刻地明白最终让人成名成家的核心就是对某个领域的挚爱!
我要的就是他这种如饥似渴的状态,等他哪一天长大了,自己发现怎么画都不如别人时,他自然会去找这方面的高手去学。
也只有这个时候我才会助他一臂之力。
他不开口我绝不主动给,让他自己要才是核心!
近些年因为国家对体育的重视,我经常在小区散步时,发现很多家长在楼下逼着孩子跳绳和拍球。
有的孩子很明显就不想练,蹲在那里一直对抗着。我就经常带着我们家老二去看他们练习。看得老二那种两眼放光很呆很入神的样子。
对,我们其实是故意的,悄悄地让她先升起饥渴想要的心。
让她保持一种缺的感觉,或者是羡慕别人的样子。
这是我从小的经验,我记得我就是从小时候什么也没有被训练过,也没机会被训练。
我以前对缺的感觉是糟糕的、不好的,甚至觉得是我大学抑郁状态的主要原因,当然当时好像也对,但现在我回过头来看却不这么认为,不就是我觉得我缺、我不够好,才会羡慕别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别人一样,我才会如饥似渴地学习,
以至于我在大学时看到那些会弹吉他或会弹钢琴的那些多才多艺的同学,我会情不自禁地羡慕到流口水。
然后在我刚参加工作那两年,开始手上有钱了,我为了要学钢琴,宁愿克服整天和一群几岁大的孩子一起练习的尴尬我也要去练。
并且因为缺,我也特别爱尝试和折腾,在我早年刚工作那几年,只要手上一有钱,我就会想去折腾,做过安利,开过药店,学金融,学中医,开车行……
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至始至终不变的是我内在有个强大的动力。
我刚开始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产家庭的孩子会趴窝在家,对我来说,趴窝在家简直不可思议,这是有多可怕,这不和坐牢一样吗?
光让我想想我都觉得要崩溃。
但实际上我可不是一个热衷社交的人。
随着接待的家庭越来越多,我才明白,原来中产家庭里的父母会不断的塞给孩子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最终让孩子失去了对任何东西的好奇和探索。
如果说内动力要出来,其实缺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是我对待孩子兴趣爱好的态度,不反对也不打鸡血,等它自然发生。
但对于学习和乒乓球,我可不是这么无为的,我是花了大量的心思培养他对学习和乒乓球的兴趣(具体见前面的育儿文章)。
和兴趣爱好不一样的地方是,学习和体育训练这些是孩子不容易天然会喜欢或感兴趣的。
所以很需要花心思引导,诱发出兴趣来并协助他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当然学习上我也不会给他报任何的课外辅导班,我的要求就是他要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做认真完成就好,反正不认真会有老师罚他。
练球也一样,兴趣我可以多激发,但练不好还需要有严师在罚他,他才能坚持下来。
但毕竟这些方法和努力都是前期才会起作用的。
要孩子完全享受训练或学习,后期更重要的是让他有正向回馈。
我儿子对学习是有明显的正向体验的,就是他很认真完成作业的时候,他的成绩就会明显变好。
他一旦马马虎虎时,他的成绩就会往下掉,多几次这样的体验后,好强如他自然对学习会自觉和认真。
而练球也一样,当他发现自己可以练好并打出很多花样手法时,甚至经常能够打赢别人时,那他自然就是有成就感的。
他后面的坚持训练也就变得自然而然,协助孩子去到他努力就有机会去到他想要的位置和状态,这个体验其实很重要。
他是不是一直很努力倒是没关系的,但他必须有过他努力他尽力就会有回报的体验,因为这样的体验会让他敢要和想要。
在未来的人生他想要拼搏的时候,他自然会动力十足。所以随着孩子长大,确实会让我越来越省心。
因为他需要我干预和帮助的地方越来越少。
总结一下。
其实要让孩子保持旺盛的内动力,其中的一条就是要少给,让他保持缺的感觉。
但仅仅有缺的感觉还不够,还要协助他通过坚持努力和时间的积累,他能够得到正向回馈的体验。
因为这种刻意训练的体验,它是会迁移到其他未来他热爱的领域。
否则有缺的感觉,然后又不知道怎么去正确地实现和满足自己这些感觉,最终就会变成人内心里面的匮乏和自卑。
而不会天然地变成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动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