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最可疑之处,其实是诸葛亮身旁两童子?难怪司马懿看后撤兵
《三十六计》中有言“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合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相比大多数人对《三十六计》并不陌生,或许记不全,但细数之下总会有那么十来计,而说起这些计谋,往往都会想起那个充满尔虞我诈,各种阴谋诡计贯穿始终的《三国演义》,将一幕幕勾心斗角、政治与军事较量的权利大戏呈现给观众,其中的情节与计谋,都十分引人入胜,甚至让人回味无穷,而整书中最为瞩目的定当属诸葛亮,随着书籍的影视化,大家在对书籍的研究与考证的过程中,发现空城计最可疑之处,其实是诸葛亮身旁两童子,那么童子究竟是如何让司马懿看后撤兵呢?
诸葛亮作为计谋使用中的佼佼者,虽然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被作者更为美化,但是他本身是存在的,诸葛亮出生在四川世家之中,可以说家世还不错,如果正常发展一生生活应该富足而优渥,但现实就是现实,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便父母双亡,在古代,失孤的孩子生存往往十分艰难,因此诸葛亮不得不带着弟弟投靠自己的叔父诸葛玄,而当时诸葛玄在豫章为袁术所用,但袁术管辖下的官场并不清明,后来诸葛玄的官职便被顶替,于是诸葛玄转而投奔刘表,也就此诸葛亮兄弟跟随叔父来到荆州,在诸葛玄死后,便一直隐居蜀中,直到刘备三顾之后,他才登上政治舞台,让人们认识到这位足智多谋的孔明先生。
在诸葛亮入世之时,已经天下三分,各方诸侯早已有了各自的领地与军事实力,而“空城计”发生便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当时曹操的主帅司马懿在攻占街亭之后乘胜追击,直奔诸葛亮所在之地,此时司马懿统领军队约十万余人,而诸葛亮基本无人可用,在此危机时刻,诸葛亮再一次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将“胆大、心细”运用到极致,将城门打开,带着两个小童在城楼上悠然弹琴,与司马懿十万大军对峙城门,见他如此,司马懿认为前方有陷阱,大开的大门之时引诱他们,就此退军,这便是“空城计”的官方说法。
而今的观众,对此有非常多的疑点,司马懿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为何不攻进城门呢?真的就只是看到诸葛亮的云淡风轻,就此退兵吗?这种说法他们看来是十分不成立的,经过分析认为司马懿退兵主要有两点,而诸葛亮带上城门的两位小童子,是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的。
首先,对一切的计谋一定是在彼此相知的情况下设定的,“知己知彼,百战不已”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这里就必须要说道司马懿自身了,他虽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自带光环,但是司马懿一生来说基本呈现都是十分精明能干,所作出的决断与计策也是朝着正确的方向,但也就是这样精明的人就有相应带来“多疑”的一面。
起关键作用的童子:在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峙之中,司马懿自持对诸葛亮的了解,在这样的情景诸葛亮作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所谓的淡定是可以假装出来的,但是身旁的两位童子都是小孩子,小孩子在没有底气的情况,是无法做到像大人一样将心绪完美隐藏,而诸葛亮身边的两位童子都十分的自然和平静,这给司马懿的判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此他怀疑诸葛亮有埋伏,埋伏给了两位童子于千军面前面不改色。
对自身命运的联系:司马懿或许本身就没有对诸葛亮“赶尽杀绝”的打算,毕竟在封建时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时常发生的,而在当时的局面下,只要诸葛亮败了,他自己只是失去了一位对手,但是对于朝廷来说他自己便失了存在的价值,当对方重量级选手被拿下之后,我方队友便可以随意上场,这对深谙朝廷“职场”规则的司马懿来说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即便心中怀疑只是空城计,或者肯定就是空城计,他也不会选择出兵。
这里只是对“空城计”做一个合理的推测与怀疑,探究的是事件的本身,但看到这里,小编一方面不得不佩服观众们对此事换角度的重新看待,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罗贯中的心思巧妙,“空城计”本身在正史中是没有的,因为在历史记载上街亭之战时,当时的司马懿还远在洛阳,攻下孟达之后驻军在宛城,与书中记载的地点相隔千里之遥,并且与诸葛亮对战的将领乃张郃,并且在街亭兵败后,诸葛亮立马撤回汉中。书中对诸葛亮的多种事迹的描写都有过很浓重的艺术加工的痕迹,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诸葛亮的喜爱,与对书中故事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的认可。
“空城计”虽然在读者的重新解读之下有了新的观点与方向,但在两种思维模式中,都肯定了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相互了解,或许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立场是对立的,而在“空城计”中展现的不仅仅是他们双方的聪明才智与立场的顾忌,更是展现了相互了解,是对手更是知己,像《毛骗》中所描述的那样一种特殊的状态,“两个势均力敌的人 做不了朋友 最好也不要做敌人。”
他们是双方作为各自阵营中核心代表,但又拥有不同处境下的相互博弈,“空城计”若是失败了,诸葛亮将立马面临兵败,也就没有了曹操对诸葛亮的担忧,而司马懿将会在随后的政治生涯中,失去对抗“大敌”的利用价值,轻则退出权利舞台,重则跟随诸葛亮的脚步,“空城计”若是成功了,最终也是成功了,便成为了我们看到的局面,表面上似乎是司马懿败了,被诸葛亮的才智吓退缩了,但回望另一种结局,这反而成了最好的“双赢”局面。
- 《三国演义》,从来都不仅仅只有“空城计”能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与回味,还有同样让人爱不释手的“草船借箭”……“暗度陈仓”等让人目不暇接的计谋,每次人物的碰撞都是一次政治与权力的较量,我们演绎不了这样的人生,但我们可以欣赏这样的头脑。
结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得不说位列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一开始,让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场场勾心斗角的权利角逐,再往后,你会看到他更大更宏观的政治格局,是一颗颗玲珑剔透的心,一场场军事与权谋的较量,再慢慢的,可以通过各个故事去感受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愈加鲜活的人物。然而这样跃然纸上的再如何的贴近历史贴近真实,它都只是故事,由作者改编,甚至杜撰。
正是这样奇巧的构思,让每一位读者在每一次阅读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感悟,随着深入都能揣摩出不同的含义,相同故事在不同的背景经历下有了不一样的味道,此刻只有莎翁才能帮小编总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其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