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经略西域31年还乡,传授继任者任尚经验,任尚听后:就这?
班超,是我国东汉时期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他投笔从戎,率领36人的微弱力量,在东汉王朝支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凭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以及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外交技巧,纵横西域31年。
经过班超的攻伐、经营和治理,西域50多个国家尽数归附东汉。彼时,西域依赖中国,如同幼童依赖父母,东汉王朝出现了“四夷来宾”的和谐盛世。
当班超英雄迟暮,思念故乡心切,上书希望能够在死前进入玉门关。进入玉门关,便是东汉王朝本土。然而,东汉政府却将此事搁置,再无下文。班超妹妹班昭为老哥请命,班超才得以被召回。
公元102年8月,班超终于踏上汉朝首都洛阳的土地。9月,班超即离世,享年70岁。踏上故土1个月便驾鹤西去,令人遗憾。而英雄落幕,得以落叶归根,亦让人感觉到一丝安慰。
班超的继任者,是当时的戊己校尉任尚。班超生前,任尚曾专程向他请教如何治理西域。据《资治通鉴》记载,任尚对班超说道:
君侯在外国三十馀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
从这些话看出,任尚的态度不可谓不诚恳,姿态放得也很低。班超作为长者和前辈,看到继任者如此谦恭,也没有倚老卖老,而是语重心长的对任尚说了一番话:
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
班超的话,言简意赅,却富含深意、一语中的。
其一:为任尚分析即将面对的局面
当了西域的“领导”,面对的政府官吏,都不是什么孝子贤孙、奉公守法之辈,基本都是在某些方面犯了法,有了过失,才被贬谪到塞外;面对的治理对象西域各国,都不是善类,怀有鸟兽之心,很难让他们团结一心,可是却容易一哄而散,如稍不留意,极容易引发诸国动乱。
其二:告诉任尚需要改变自己
班超认为任尚“数当大位”而年轻气盛,处事严正但容易性急。告诫他“水清无大鱼”:在西域,明察秋毫、眼中揉不得半点沙子的管理方法,可能得不到“带病”的部下们的拥戴,也会失去本就极难聚拢的异域人心。
其三:提出明确建议:宽小过,总大纲
在分析主客观两方面情况后,班超给任尚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一是适当放宽尺度,对别人的小过失能够包容宽恕,毕竟西域诸国是当时的“蛮夷”之邦。二是避免繁文缛节,用西域官吏和老百姓喜欢的交流方法,简单粗暴可能更有效。三是抓大放小,总揽不包揽,不过多过问小节,也不背后搞小动作。
总体来说,就是“宽小过,总大纲”。这六个字充分体现了班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班超发自肺腑,融30年经验之大成的金玉良言,在任尚那儿得到的反馈如何呢?与班超面对面时,任尚洗耳恭听,但是并未发表看法。而当班超离开后,任尚“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任尚想从班超口中听到的,是他关心的“奇策”或者“独门秘笈”。而班超所言,却让任尚大失所望:“平平耳”。任尚可能认为班超没有倾囊相授,也可能自负这些道理他本来就懂,抑或感觉班超对他的评价有点“扎心”,反正一句也没往心里去。
不听班超忠告,任尚上任“西域都护”后的效果,可想而知:“竟失边和”。班超治下一片升平的西域各国,在任尚以严急峻刻的手段治理下,贪污、暴虐、侮辱不断。公元106年,任尚上任仅4年后,西域即爆发无法遏制的叛乱。
任尚无力平叛,上书求救,终因“无能为力”被召回首都洛阳,段禧接替其位。公元107年,各国叛乱仍然无法平定,西域与中原的通道完全断绝,甚至连一份奏章报告,都无法送达洛阳。
面对此种形势,东汉政府的“高级官员”们开始聚在一起研究:放弃西域!不知这些“崽卖爷田心不痛”的众人中,是否有任尚的身影?同年6月22日,东汉王朝撤销“西域都护”这一官位,在西域屯田的汉军战士,全部撤退返回“中国”。
自公元73年,东汉王朝收回西域,历时仅不足35年,到公元107年,即告全部“放弃”。500年后的七世纪,“中国”再返西域时,西域早已是另一番面目。
可怜班超,为平定和经略西域奋战了将近半辈子,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奉献于那片热土,为了西域的事业,甚至忍痛与结发妻子离婚。由他创下的辉煌功绩,却被继任者乃至当时的统治者随意挥霍殆尽。
如果班超地下有知,不知道棺材板是否还盖得住?